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红字》: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冲突与个人选择

 

小说是对现实世界的加工再现,人们可从小说世界中窥见现实思想和价值观。

《红字》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一直深受文学爱好者青睐,更是文学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对象。

小说中的人物存在价值冲突和选择差异,这种不同加深了小说情节的戏剧性,更让读者大为震撼。

英美文学作品的研究价值

文学作品是可以为读者带来艺术享受的著作,以文字的形式展现语言的工具性,将作者对生活、自然、人性与社会的思考表达出来。

事实上,文学作品是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时人与后人了解相关文化的主要工具。

英美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品中包含大量有关欧美文化、欧美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与艺术加工;

这些文学作品可以用于学习英语、感知文化、了解英美国家意识形态。

研究英美文学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现实价值。基于此方面研究,相关工作人员了解英美文学史,掌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理解作品出版年代的风土人情与思想潮流;

而且,基于英美文学作品研究,还能拓展研究者的知识面,提升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与跨文化研究能力,使自身的知识储备得以丰富。

《红字》主人公与情节

1850年,小说《红字》首次出版,该书的作者霍桑是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这本小说不仅是浪漫主义文风的代表之作,还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山之作。

《红字》主要围绕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生平展开,在没有感情基础情况下年轻的海丝特嫁给了年长学者齐灵渥斯,其后齐灵渥斯两年内音讯全无,最终有消息传出他已经葬身大海。

在这种情况下,海丝特与年轻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育了一个女孩。

但好景不长,消失的丈夫归来并发现了妻子与他人的事情,还以医生的身份出现在丁梅斯代尔身边,不断地对其进行精神迫害。

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的恋情被认定为通奸,痴情的女主人甘愿自己承担一切,因此进了监狱,而丁梅斯代尔却懦弱无能不敢承认,只能通过自虐的方式折磨自己。

最终,海丝特出狱与女儿远走高飞,丁梅斯代尔公开了自己的罪行,展露了胸口上代表通奸罪的红色A字,完成灵魂自救,齐灵渥斯则达到报复目标而失去生活动力死亡;

在三人的纠葛中,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价值冲突,而他们在个人选择方面的不同也让所有人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英美传统文化中的一元论思想

在英美传统文化中,唯物一元论与唯心一元论思想是西方传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学者常常采用统一的一元论模式看待和解决问题。

基于一元论思维,人们对世界的运行规律进行明确,并确立了正确的思想道德标准和行为要求,忽视学派差异思想家们在“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而且,他们认为完美人生是不存在的,虽然科学能战胜无知,人类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和动力,但荒谬、遗憾、矛盾及悲剧依然普遍存在,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存在不完美之处。

小说《红字》展现了作者传统的矛盾心理,甚至表现出审慎反思;在霍桑笔下,男女主人公也基于一元论思想模式,在内心思想和普世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情况下,陷入深入思考与自我反思,遵从内心想法找到唯一确定的答案,最终走向不同的人生结局。

《红色》主人公的个人选择

在《红字》中,海丝特·白兰代表人格尊严,丁梅斯代尔代表社会尊严,他们想要同时实现目标,但却因这两种价值的不可调和矛盾而不得不做出取舍。

在一元论思想下,无论男女主人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意味着他们放弃了生命中一部分,从基本原则的角度来看他们的人生不再完美,因此,二人倍感痛苦。

但事实上,缺憾是永恒存在的,这种悲剧不可避免。

作者霍桑对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详细描写,他基于反讽与象征手法、零散叙事结构、主人公叙事视角,为人们讲述了人性的真实,也展现了人在遭遇苦难时的不同反应。

海丝特·白兰

《红字》的开篇场景是海丝特·白兰走出监狱,这个女人胸前的红字告诉所有人她犯了通奸罪。

从海丝特·白兰的角度来看,整篇小说是一名清教主义下的女性自我反叛意识觉醒的过程,海丝特·白兰在纠结与取舍中坚持内心想法,完成了自我救赎,实现了自性化和谐。

价值冲突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相比,海丝特·白兰富有反叛精神,从一开始她就不同于其他女性,无论是在思想还是行为上她都没有被教条束缚,虽然深受影响但独属于海丝特·白兰的旺盛生命力以及勇敢热烈的个性从未消失。

海丝特·白兰与丈夫齐灵渥斯的结合并非出于情感,而是利益和传统思想束缚下的产物,代表着海丝特·白兰甚至作者霍桑对世界的妥协。

那时,大多数已婚妇女若想远赴他乡必须有丈夫陪同,但海丝特·白兰并不这样想,这是她对夫权的反抗;

她热烈地追求爱情,勇敢地抗争和维护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更展现出了她对虚伪死板信条的反叛。

在被判通奸罪后,她必须佩带红字,但这一世俗观念中屈辱、罪恶、羞耻的象征却在她的自信、平静和勇敢中转变成装饰物,成为反叛者海丝特·白兰身上特殊的标志。

在海丝特·白兰身上,反叛与妥协同时存在,从思想行为上来看,她似乎已经挣脱了世俗眼光的枷锁,走上了自由光明的道路;

但事实上,海丝特·白兰从未彻底摆脱束缚,她的婚姻是证明,在被判通奸后不愿离开塞勒姆镇的行为也是如此。

自始至终,海丝特·白兰都有着强烈的道德情感,但这种情感并非盲目,所以,她始终遭受着心灵拷问,在人格尊严与社会尊严中不断纠结。

海丝特·白兰本身的生活经历和天生反叛意识,不允许她死板地过着行尸走肉的日子,所以,她热烈地追求和维护生命中的美好;

胸口佩戴的A字成为其苦难来源,也促使她追寻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最终代表通奸的“A”字被遗忘,白兰得到了他人的尊重。

个人选择在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人生中,有三次极为重要的个人选择:第一次是结婚;第二次是被认定通奸罪;第三次是审判之后。

对于海丝特·白兰来说,每一个选择,都是在个人情感与道德情感之间进行取舍,更是人格与社会尊严的较量。

在故事开始,海丝特·白兰就以已婚妇人的身份出现,但她与丈夫并非是在情投意合下结婚,对于一个热爱生活,拥有极强自主意识、生活热情和反叛精神的人而言,这种选择无疑是对世俗的妥协。

海丝特·白兰为什么会嫁给齐灵渥斯不得而知,但从小说中不难发现,即便受困于时代、社会、世俗眼光做出这样的选择,海丝特·白兰也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这一角度来看海丝特·白兰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依然坚持自我,追求人格尊严。

当海丝特·白兰与丁梅斯代尔不容于世的感情被发现,当她被判定违反信条被认定通奸时,海丝特·白兰再次面临价值冲突,也再次通过个人选择坚持了自己对人格尊严的维护。

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外人怎样威逼海丝特·白兰都没有吐露实情,勇敢而坚定地维护丁梅斯代尔,这是她对情感的忠贞和担当。

在被下狱、被要求佩戴红字“A”时,海丝特·白兰始终以平静高傲的姿态出现在众人面前,她表现得那样从容,仿佛并未因世俗的审判而感到恐惧,这是其完美人性的展现,也是白兰在思想上“重生”的转折点。

当丁梅斯代尔因无法忍受心灵折磨而当众忏悔时,海丝特·白兰选择勇敢地站出来给予无声的支持。在小说中,海丝特·白兰出狱后始终游离于社会之外,被大众排挤和疏远。

卫道士们要求白兰终身佩戴红字“A”,直至死亡,这看起来是一场漫长的凌迟,但事实上如果海丝特·白兰一走了之,这惩罚就毫无意义,但白兰选择了留下,选择承担。

留下后,海丝特·白兰把这种长期的道德凌迟转化为追求更高层次人格尊严的动力,选择放弃红字背后的普世价值,因此,她从未打心底认同红字是罪孽的象征;

她只是在红字的提醒下,独自一人重新思考“罪”的含义,重新思考自身的生存意义,最终让她拥有了比追求清白之身更高的道德境界,完成了自我塑造和认同。

面对价值冲突时,人格尊严是海丝特·白兰唯一不变的选项,在一元论模式的思想下我们可以认为,白兰将保持人格尊严视为成就完美人生的正确路线。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海丝特·白兰在这些个人选择中的所有纠结、取舍不能忽视,因世俗观念所受到的伤害也难以抹去。

不过,在故事的结尾海丝特·白兰重新回到新英格兰,再次佩戴上红字时,她应该拥有了平和宁静的内心。

那时,这个红字已经不再代表罪恶,反而是一切尘埃落定后的象征,使白兰在反叛世界、妥协于世俗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我和解、自我救赎。

丁梅斯代尔

与海丝特·白兰相比,丁梅斯代尔是怯懦的代名词。

当海丝特·白兰勇敢地维护他时,丁梅斯代尔的表现十分令人失望,在人前不敢承认自己的罪行,没有共同承担的勇气。

若说丁梅斯代尔毫无担当也不尽然,本质上是正直善良的,所以丁梅斯代尔始终备受煎熬,对海丝特母女抱有歉疚,对自己的虔诚信仰感到背叛,有着公开忏悔的愿望,但却因懦弱的天性而选择逃避。

在丁梅斯代尔的世界里,信条几乎是全部,其思想、行为都深受影响,在这一领域坚守和维护自身尊严是丁梅斯代尔的最终选择。

价值冲突丁梅斯代尔是一名年轻而虔诚的牧师,在遇到海丝特·白兰前,是一个狂热的不能违背信仰的人,但爱情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丁梅斯代尔因爱情而背叛自己的信仰,根据当时的教义教条规定,其与已婚夫人有私情并生下私生女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是对上帝的亵渎,更是对信念的背叛。

最为严重的是,作为一名虔诚的有信仰的人,丁梅斯代尔本应心无旁骛,但在爱情和欲望的驱使下他的信仰开始动摇,甚至怀疑自己坚定信仰的信心。

在内心深处,丁梅斯代尔认为自己是有罪的,但不敢面对,因而充满迷茫和纠结。

对于丁梅斯代尔而言,其价值冲突体现在信仰是否可以被取代上。

丁梅斯代尔的矛盾在于,认同自己有罪,但不敢承认自己有罪,因此,不断面临内心的煎熬。

个人选择在面对价值冲突时,丁梅斯代尔有两次重要的个人选择:第一次是海丝特·白兰在刑台上的公开忏悔;第二次是他自己的公开忏悔。

在第一次选择中,丁梅斯代尔逃避现实,不敢像海丝特一样承认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不断在善恶之间徘徊。

做出这种选择后,丁梅斯代尔良心难安,寄希望于向他人倾诉来缓解内心的煎熬,但被蓄意接近的齐灵渥斯利用,反而面临更加严酷的精神折磨。

为了维护信仰,丁梅斯代尔选择基于自虐消除负罪感。

因此,丁梅斯代尔鞭打自己、彻夜下跪,甚至绝食,还在自己的胸口刺烙出一个火红的“A”字,希望通过肉体上的折磨来解放精神,使其挣脱灵魂的困顿。

可惜的是,丁梅斯代尔的这一选择并没有让自己获得救赎,反而加速了死亡。

在小说中,丁梅斯代尔看似在不断地自我挣扎,但事实上他从未想过反抗,面对其不容于世的爱情,从内心为自己和海丝特·白兰定了罪,在其世界里人格尊严始终是次要的,维护教条教义、保持纯洁信仰才是其选择。

在第二次选择中,丁梅斯代尔选择勇敢地站出来公开忏悔。此时,他与世界达成了和解,完成了自我救赎。

刑台之上,丁梅斯代尔的公开忏悔是对教条教义的维护,是对自己的坚定信仰的证明,他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上帝存在的真实感。

这一场公开忏悔,让丁梅斯代尔自己扯下了备受敬仰的牧师面具,让真正的他走上人前,虽然他不得不面对外界的指责和惩戒,但他已然实现了自性朝圣,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法。

这一切,都源自于他的身份认同感以及他对信仰的坚持,这是他从未动摇的底线,也是他在面对价值冲突时进行个人选择的唯一选项。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由无数次选择决定的,对于个体而言在面对价值冲突时做出个人选择的过程是纠结而痛苦的,这种选择是对是错不能一概而论。

在《红色》中,面对价值冲突,海丝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种价值取舍受身份、性别、地位、思想差别的影响,但无论是哪一种选择缺憾都始终存在,人生无法做到尽善尽美。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字》: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冲突与个人选择,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