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育儿亲子

孩子为啥变得只会索取?父母心软要不得

 

我是小赵妈妈,最近在某个亲子教育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标题挺扎心的,叫“把孩子养得自私又叛逆后,我才醒悟:最愚蠢的教育是‘过度尊重’”。文章里举了很多身边常见的家庭现象,说有不少孩子成绩很好,考上985、211,爸爸妈妈脸上都很有光,可一到大学、工作,孩子和家里的关系反倒疏远,电话消息都不回,平时也不联系,只有缺钱了才主动出现。父母虽然嘴上抱怨,却还是忍不住给孩子转账,连一个“谢谢”都没有也忍了。甚至有家长实在忍不住去问孩子缘由,反被怼一句“你们啥都管,太烦啦,不联系清净”。这时候家长才发现,自己一直的付出和好心,换来的大多是一厢情愿,甚至是孩子的抱怨。

文章里还提到,很多父母总感觉,把自己都无条件倾注到孩子身上才是爱,以为这样就能幸福美满。可其实,孩子记得的反倒是父母曾经的“不好”,那些付出全被忽略了。大家总在说要尊重孩子,可“过度尊重”反而变成了“纵容”,孩子的责任感和感恩心都没培养出来,最后只学会了索取,学不会体贴和回报。

这篇文章让我陷入自我反思,其实我家儿子现在读高二,有时候我特别焦虑,也拿不准哪些界限应该立,哪些要适当放手。想想自己小时候,哪有现在孩子“自我中心”那么严重。以前家里有好吃的,都是爸爸妈妈试着分,轮到孩子永远是最后一个。日常生活哪有让父母忙前忙后的事,什么时候放学回来,第一时间就是看看还能干点啥活。生活费更是精打细算,一个月几块钱花得明明白白。给父母写信报个平安,逢年过节一定问好。虽然日子清贫,但心里始终装着家和父母。

轮到咱们这代父母,好像变成了两头夹心饼——上要孝敬老人,下要无休止地让着孩子。“孩子喜欢吃什么,必须满足”“孩子不高兴了就要满足他的愿望”“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随他去”……各种各样。小到吃饭,大到人生选择,有时一不留神就成了“有求必应”。可这样真能换来孩子的幸福和感恩吗?

我身边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个阿姨家的女儿,从小生活条件不错,家里的事基本不让孩子插手。结果女儿上了大学,没几个月就开始频繁找家里要钱,稍微温和点说一句:“你也得为家里省点心”都不行,女儿直接回一句“你们挣钱不就是为了给我花吗?”逐渐小姑娘什么都不主动说,家里几乎成了“提款机”。家长说起这些事,满脸无奈,心里苦又只能认。

其实我有时也为自家孩子担心。儿子小时候很懂事,爱帮忙,心疼家里。上了初中后开始叛逆,习惯了自我表达,有时菜一上桌,自己夹着就吃;遇到家里布置点活,能拖就拖。再慢慢大了,喜欢的东西几乎都想让我们买单,手机、鞋子、学习资料,一点不含糊。每次我心软,答应了,他还觉得理所应当。偶尔表示下不满,还会说同学家都这样,我要委屈自己吗?

这些年,我尝试过很多办法想让儿子懂得“珍惜”和“感恩”。有时候想陪他去打工兼职,想让他明白赚钱的不易,他就会一万个不乐意。让他做家务,也总得三催四请,还要哄着。仔细反思,发现咱们做父母的确很多地方过于迁就,从小就没立下多少规矩。想想,孩子其实并不是真的天生自私,而是家庭氛围让他们形成了“自己优先”的习惯。

文章里还提了很多教育心理学说法,健康的尊重其实不是一味满足,而是要有双向理解和规则,要求孩子懂得社会规范、自我约束,以及为别人考虑。比如说,让孩子知道家庭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不给没有原则的零用钱,设立付出才能获得的机制(比如做事积分换新东西)就真的很管用。让孩子也参与家庭预算讨论,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必须、什么是想要。日常生活中,家里的事情大家都得分担,比如谁做饭谁洗碗,都是责任不是“帮忙”。

以后在家也要坚持分享美食,一块水果分两半,哪怕儿子不情愿,也要让他学会先问问“爸妈要不要”。平时在生活中多示范表达感谢,儿子收到了礼物、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提醒他“要说谢谢”,让他慢慢体会什么叫做感恩。

教育的问题,根子还在父母身上,是不是过于迁就,过于害怕孩子吃苦,反而剥夺了他们承担责任的机会。其实我们的爱必须有边界,给温暖也要给约束,把“爱”讲成任性、把“尊重”理解成纵容,最后吃苦的还是孩子,以后他们走上社会,会觉得所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难以换位思考,甚至对家庭也越来越冷淡。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既要爱他、满足他,也要敢于让他承受一些生活的“匮乏”,学会自理和体谅。哪个孩子不是在规则和爱的平衡中成长为真正有责任感和幸福感的人?父母得有智慧、还要有勇气,该立的规矩绝不能心软,真正的尊重大于无条件的纵容。大家有没有类似的困惑和经验,欢迎留言分享。

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为啥变得只会索取?父母心软要不得,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