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王诺诺:在科幻写作中,获得从未有过的自由

 

【我的科幻之路】

王诺诺:在科幻写作中,获得从未有过的自由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王诺诺

人物名片

王诺诺,青年科幻作家,代表作《地球无应答》《故乡明》《浮生一日》,获得2023年百花奖科幻专项奖、2021年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短篇、2020年中国科幻星云奖最佳新人奖等。《冷湖之夜》《春天来临的方式》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日、韩语,在海外出版。

叶永烈作品给我科幻启蒙

大约七八岁生日时,外公送了我一本《叶永烈科学童话365》,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幻文学。

书中有一篇关于贝类动物与人工珍珠养殖的故事。作者以海底生物的口吻,描述了人工珍珠养殖技术给海洋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尽管年纪尚小,我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但那个充满奇异想象的世界让我感到无比新奇。从那时起,科幻的种子就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2012年,叶永烈带着新版《小灵通漫游未来2003》到深圳签售,外公带我参加了这次签售会。《小灵通漫游未来2003》是相当好的少儿科幻启蒙读物,通过这本书,我开始认识到,科幻故事不仅仅描写虚构的未来世界,它可以成为科技发展的导向,也可以将科幻作家脑海中对未来的想象,一步步映照进现实。

中学时代,我迷上了《科幻世界》杂志,其中刊登的刘慈欣的作品对我影响深远。他的一系列短篇小说跳脱出当下的框架,思考更遥远的未来。这些作品也激发了我想要创作类似故事的欲望。

从那之后,我开始尝试在网络平台写作小说故事。虽然写作技巧稚嫩,但创作的过程是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每当笔下的文字得到读者的认可,或者靠写故事赚到了零花钱,我都会感到无比满足。这也是我与科幻结下不解之缘的开始。

科幻作品的核心不仅是科技设定

尽管我从小就喜欢读科幻小说,但真正开始创作是在研究生阶段。那时,我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阅读,开始尝试创作。

我还记得第一次尝试发布科幻小说时的兴奋与紧张。那篇小说叫《改良人类》,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自我改造的故事。小说被发布在互联网上后,意外收到了大量的点赞和评论,有读者建议我尝试将作品投稿到《科幻世界》。我按照建议投了稿,竟顺利获得刊用。在自己从小阅读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这是每个科幻迷的梦想。

随后几年里,我的作品《风雪夜归人》《故乡明》相继发表。2019年第一本小说集《地球无应答》发表。

随着创作小说数量的增多,我逐渐发现,科幻作品的核心不仅仅是科技设定,更是对社会变革、伦理困境以及人类未来的反思。我开始注重通过小说中的情节,探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如科技的进步是否会让人类走向理想的未来,是否会加剧社会不平等和伦理冲突?

小说《浮生一日》便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故事描绘了人类文明向着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向进化的未来图景。在这个世界里,有的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有的人则坚持传统,拒绝科技进步;还有一部分人心怀远方,投身太空探索。这三个进化方向代表了人类在面对科技变革时的不同选择,也揭示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困境。

我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小事,或科技的点滴进步,甚至某一则新闻报道也可能成为我创作的灵感来源。同时我还喜欢在纪录片中拓展故事主题。生活在现代都市,从远方的镜头中获得信息和启迪,也算是寻找故事灵感的一条捷径。

书写更多关于未来的故事

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我开始构思长篇作品。这远比短篇更具挑战,因为长篇创作不仅要保持情节的连贯性,还需要寻找到更富有意义的主题作为支撑。

作为科幻作家,我希望自己的创作不仅能为读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未来世界,还能为他们带来一种抽离现实的阅读愉悦。这并不容易做到,需要下笔时平衡好人物性格的连贯性和科技设定带来的冲击感。

回顾自己的科幻之路,从一个对科幻充满好奇的读者,到如今成为创作者,我不断思考一个问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能否找到人类与技术、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之间的最佳平衡?我希望通过我的创作,能够提供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开始思考这些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问题。

未来,我将继续沿着这条科幻之路前行,书写更多关于未来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在深圳长出的科幻“脑洞”让她拿下多项创作大奖

深圳特区报

“第一届深圳读书月后,我与阅读开启了深度捆绑。25年了,享受这座城市阅读红利的孩子长大了,不断书写城市发展的新故事。”深圳青年科幻作家王诺诺在“阅读点亮科学之光”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与观众分享她的阅读感悟。熟悉王诺诺的人依然记得,5年前,她给深圳开了个科幻“脑洞”。

王诺诺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她2岁随父母来到深圳,曾获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最佳短篇小说奖,作品连续多年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度《中国最佳科幻作品》。2020年深圳读书月期间,她大开脑洞:“如果未来进入全数据时代,城市变成一个巨大数据活体,造出一模一样的你该怎么办?”这个闻所未闻的科幻命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圳青年科幻作家 王诺诺

时光倒流、人类基因改良、宇宙放逐者、全数据时代的畅想……王诺诺的文字里流淌着让人赞叹的奇妙巧思。那些生活中不经意间蹦出来的灵感是她写作的动力和乐趣,而最早让其种下科幻阅读印象的,还得追溯至童年在外公陪伴下前往罗湖书城参加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签售会:“小灵通乘坐着这辆被称作‘七用车’的大龙虾,开启了一场神奇的探险。”从那时起,王诺诺的创作也踏上了科幻之路。

科幻创作除了要有好奇心,更需要大量阅读,被誉为图书馆“千馆之城”的深圳,用丰沛的图书资源和良好的阅读环境给予王诺诺充足的创作底气。无论是二十多年前参加学校举办的读书月写作竞赛,还是如今遍布深圳湾公园的阅读区域,她时刻从城市和阅读中汲取着养分。

“深圳有一片优渥的科幻小说创作土壤,我之所以决定写科幻,也是深深受到了这座城市给我的熏陶。”从小在蛇口长大,王诺诺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奇迹。“四十多年来,深圳创造了无数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科幻’的事。”王诺诺说。“今天,大量从事科技行业、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在这里生活、工作,像布朗运动里的水分子一样,碰撞出点子和灵感。技术思维与人文阅读的融合,恰是深圳给予作家最珍贵的馈赠。”

近年来,深圳全民阅读越发关注科学科幻领域的创作,不断吸引科幻作家、科幻理论研究者落地深圳,以深圳为蓝本撰写科幻小说,王诺诺也逐渐萌生了为这座城市量身打造科幻故事的想法。

在她看来,每座城市都应该有一篇小说或者有一群人去畅想它的未来,无论这个未来是狂野的还是美好的,“光是这种想象力,就足以促进这座城市的人们一块儿有个奔头。”

“知乎女神”王诺诺:女科幻作家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SUPER GIRL

北京青年周刊2019-06-12

左右写作 右手撸猫

成长于深圳本地的青年科幻作家,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剑桥大学环境经济硕士。著有短篇科幻集:《地球无应答》。

第二十九届中国科幻银河奖 最佳新人奖、“冷湖奖”一等奖得主。“王诺诺科幻作品专辑”曾被权威科幻杂志《科幻世界》收录。

向左滑动图片

世人皆爱美,但生来就得一副好模样的人不多,王诺诺算其中之一。

和王诺诺约在五一过后的一个下午。来的时候,她穿了一身红色连衣裙,化了淡妆,耳朵上挂了一条松果样式的耳坠,再无多余的修饰。总结起来就是,大方、得体、美。

熟悉王诺诺的人大概知道,今年4月,她刚出了自己第一部科幻短篇集——《地球无应答》。虽然写作的时间不长,但王诺诺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她凭借自己的科幻短篇,获得了第一届“冷湖奖”一等奖和“第29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王诺诺成名以来,身上背着很多标签“高知美女”、“才女作家”......但她最大的愿望,还是想做个不错的青年科幻作家。

在成为青年作家之前,王诺诺是知乎的知名答主。15年那会儿,王诺诺还在英国剑桥读研,闲来无事喜欢在知乎上回答网友提问,写写自己的见解。因为言语风趣,含金量高,角度刁钻,逐渐吸引了大批粉丝的关注。三年时间,她累计回答了200多个问题,粉丝也涨到了40多万。姣好的面容,加之不错的学历背景,让王诺诺多了一个“知乎女神”的称号。

只是“女神”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回国后,王诺诺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参加了一档公司自制的素人对谈节目。原本是好心替同事帮忙的王诺诺,节目结束后,却莫名遭受了成名以来,最大的舆论攻击。王诺诺总说:“我是个有点怂的人。”所以,对谈的时候,她也不愿意过多地讨论整件事的对错。只是,从那之后她更加坚信“真实”的重要性,也对眼见为实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

关于《地球无应答》

1.你写这本书大概花了多长时间?

挺久的,大概三年吧(15-18年)

2.书里的故事是之前写过,收录进来的吗?还是完全重新创作的?

都是新写的。有3-4篇是以前在知乎上回答过的,一些开脑洞的问题的答案。然后我扩展了一下,以短篇的形式呈现出来。

3.你最喜欢书中哪一篇故事?

这个很难选择,我最耗费心血和精力的,是最后一篇《一天的故事》。这一篇比较长,写起来比较困难,大概花了小半年。真的是每天写到“挠头”的那种,和它“相爱相杀”。但好在现在看大家的书评,对这篇的评价还不错。(笑)

4.在《全数据时代》那篇故事中,你讨论的是在数据时代,关于人类隐私的问题。是怎么想到去写这样一个故事的?

对。那篇故事的设定跟我的工作有些关系,因为我现在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接触到的很多都是和数据相关的工作。《全数据时代》说的就是,通过收集数据,能够确定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每天去了哪里......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生成一个和你一模一样的人。我就开了这样一个脑洞。

5.你在《全数据时代》中表达的是,林正载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动去接受。那你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人吗?

其实,完全独立思考和完全主导自己生活是很难的,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被周遭的大环境影响。但是,我尽量会让自己抽离出来,去给自己思考的空间,精神上会比较敏感,对于很多事情会多问一句为什么。

关于科幻

1.你在微博上说,五一假期又写了一篇科幻短文是吗?讲的什么故事能透漏一下吗?

对。我去年参加了第一届“冷湖奖”的征文比赛,获了奖。今年是第二届,依旧想参与一下。这个故事我写的是一个考神。从小到大,他所有考试的选择题都能保证全对。主要就是解谜他为什么会这么厉害的故事。类型偏于悬疑。

2.写科幻类的文章需要一个非常完整的知识体系吗?没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是否能驾驭?

我觉得没有人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除非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但如果一篇文章,真的是专家、教授写出来的,大家反而会觉得不好理解,不好接受。并且,你写文章的过程,也是慢慢学习,慢慢丰富知识的过程。所以,我觉得相比知识储备,写科幻更重要的是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3.从什么时候开始对科幻感兴趣的?

在七八岁刚识字的时候,外公会给我买很多科幻类的书,比如《科学童话》、《小灵通漫游未来》......我看完觉得特别有意思。

4.平时会看别人的作品吗?比较喜欢看谁的(科幻类的)?

会看。还是比较喜欢看《科幻世界》,基本每期都会买。

5.你去年参加“冷湖奖”的短篇《冷湖之夜》,写的是四个来自不同时代的人,在一间屋子中的谈话。可以讲一下如何构思的吗?

当时“冷湖奖”的征文要求是,必须根据冷湖这个地方进行创作。我去了解一下当地的状况,选取了几个对当地很有意义的时间点,作为我这四个人物的时间背景。另外,我这个故事想表达的是: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过去和未来。

6.这四个人物来自不同时代,有不同职业。比如,其中有一位是和尚,怎么想到设置这样一个角色?

因为我去冷湖实地调研过。冷湖的位置,就在丝绸之路旁边,离它最近的机场是敦煌机场。刚好我之前去过敦煌,也对敦煌很感兴趣。因为是佛教圣地嘛,我就想到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角色。

7.故事中和尚说了很多有关佛教的理论,你对佛教有研究吗?

算不上研究。我对佛教的了解还是比较浅显的,知识大多源于书和纪录片。但虽然了解的不多,我还是尝试着把它们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融合,然后写进我的作品。说的可能并不完全正确,但也代表了我的思考。

另外,关于敦煌我也有一个很有趣的记忆。几年前,我去敦煌旅游。当时,有个小孩子隔着栏杆,去摸那些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画像,还边摸边笑。导游很生气地教育了那个孩子,我当时也觉得这个小孩很讨厌。但是后来我在想,这个洞窟建在这儿到底是为什么呢?建洞窟的和尚,画画像的匠人,包括捐钱的施主,他们是否也想过,未来的某一天,会有这样一群孩子看到这些画像,想观赏,想触摸,通过这个获得了一点小小的快乐。那个小孩子,摸了摸这个画,然后笑了,我就觉得很奇妙。当然,随意触碰名胜古迹这个行为还是不提倡的。

8.你经常提到“技术审美”这个词,审美大家都理解,那“技术审美”究竟是什么? 审美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你眼前有一幅画,你觉得它很美,你不是专业的画家,可能很难说出它为什么美,也许是因为光线、构图、笔触等等。但你觉得它美,肯定是你之前已经看了一百幅画,这一百幅画培养了你的审美、你的喜好,才会让你对眼前这幅画的好坏、美丑有一个判断。这是审美。那我觉得对于科幻,它也有一种审美,看多了、写多了、见多了,你对它也会有一个评判。

9.你之前说过一句话“假如用技术和科学去架构背景,看人性在这个背景里会演绎到什么程度。”那在你眼中,你觉得人性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我觉得是多元化吧。就像四五十年前,大家有比较统一的道德标准,对事物的评判是相对一致的。但是现在时代在发展,情况不一样了。大家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大。对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评价,越来越多元。那我觉得人性也是这样。

摄影丨王雪宁

关于生活

1.你是在深圳成长起来的,你觉得深圳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有什么关于深圳的特殊记忆吗?

我在深圳生活了很多年,但我在深圳更容易感到孤独。深圳相对于北京和上海还是个年轻的城市,它的一切更具未来感。从外观上说,深圳的摩天大楼,密度更高,玻璃更多。

从科技方面,它的城市交通非常方便,硬件设施是非常有现代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结,更快速。这会让我觉得这个城市,很现代,很科技,容易让人觉得孤独。尽管如此,我还是挺喜欢深圳的。因为这座城市作为特区发展,才三十多年,但我已经在那儿生活了二十多年了,可以说我是伴随着它的成长的。

深圳对我来说,是个“立体”的城市。儿童时期,我很矮,我能看到深圳的土地是什么样子的,蟑螂和蚂蚁在地上爬,我也看得很清楚。慢慢地,我开始长高了,开始跟灌木一样高。坐公交的时候可以一步跨上公交了。注意力从城市的一草一木,转移到了人群,转移到这座城市的摩天大楼,慢慢去了解城市里的一切。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因为我成年之后才来的北京,我看所有东西都是既定的,“平面”的。

2.你小的时候会和父亲一起做手工?

对,现在也会。我爸他喜欢自己做一些模型或者编程之类的。所以,我从小就会帮他弄个电烙铁,鼓捣一些小玩意儿。家里也会有一些比较奇怪的工具。

3.所以你从小就是理科比较好?

对,理科比较好。就是学这个东西对我来说不痛苦,相反背英语单词我就不行。

4.你一直在学理,研究生也是经济学方向的,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吗?你是特别有人生规划的那种人吗?

不是。我就是非常随大溜的那种人,一直都是中规中矩的。我不会去冒险选择一个很有风险的,不确定性的事情做。我的选择,基本能保证我的人生不会出太大错误。

5.所以,你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

我身上可能有个矛盾点。就是我写科幻故事天马行空,什么都敢想,敢尝试。但是日常生活中,可能就比较追求安稳,比较怂,追求看得见的“量化”的生活。因为,我的主导情绪是恐惧,所以不喜欢冒险。

我觉得所有能量化的东西才是安全的。比如,高考的分数,课程的绩点......这些看得见标准的东西会让我觉得安全,能够把控。

但我也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冒险”,不管在事业上,还是在写科幻,我会很有冲劲,想去挑战自己。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去冒险,我觉得没必要。我只是对那些不一样的人生,兴趣不太大。

6.你是一个好胜心强的人吗?

我在自己在乎的,觉得有意义的领域,我是有好胜心,也希望被人认可的。比如,写一篇好的科幻故事,能够被人认可,我会觉得很爽。

7.听说你喜欢看纪录片,平时爱看什么类型的?

都挺喜欢的。因为我比较懒,平时也不翻墙,我一般就去B站看最热门的纪录片。

8.有哪部片子印象比较深刻吗?

可能我这个回答比较大众化。有一个BBC的纪录片叫《seven up》。这部纪录片,我是全程没快进地看完的。大概有七八个小时吧,特别长。我觉得这个纪录片非常有意思,它已经像是一个社会学的实验了,看完以后,我会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和环境,真的会影响他的一生。

9.为什么喜欢看纪录片?

其实,看纪录片和你看综艺、电视剧、电影的快感是不一样的。比如选秀综艺,它通过撕逼,制造话题,运用一些剪辑手法,来带动你的情绪,控制着你的情绪,让你随着它去哭、去笑、去骂,它没有什么所谓的真实,重要的是情绪的释放。

但是,纪录片是比较真实的,平缓的,不会让你有太大情绪波动的,其中的深意也好,真相也好,是需要你自己去体会,去探查的。所以,不同类型的东西得来的快感不同,我可能比较喜欢纪录片带给我的这种感受。

编者后记

这是SUPER GIRL的第三期。采访那天,天气不错。我和王诺诺,整个下午都坐在望京SOHO一家视野很好的咖啡厅。一边俯瞰着窗外的翠绿和烈日下的行人,一边讨论着,她脑袋里那些关于科幻的奇思妙想。

SUPER GIRL栏目,旨在邀请各行各业里,出色且有能量的女性,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它们或有趣,或新奇,或励志。我们只希望这些故事,能给你一些勇气,继续和这个世界兴致盎然地交手。

文 编辑李清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图片后期王雪宁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诺诺:在科幻写作中,获得从未有过的自由,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