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25年第14期,总第937期),原题为《青铜甲骨话殷商》。
文丨罗米 编辑覃柳笛
2025年5月29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看·见殷商”展现场,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藏的双“鸮”(两件商妇好青铜鸮尊)合璧亮相
三千年前的青铜光泽,穿越历史长河,在今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重焕生机。作为首都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第二展,“看·见殷商”近期盛大开展。
这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展,汇聚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甲骨上镌刻的神秘卜辞、青铜器上狞厉精美的纹饰、玉器中暗藏的匠心巧思,无不诉说着殷商文明的辉煌与厚重,不仅见证着当时的工艺巅峰,更让三千年前的“潮人”生活图景逐渐清晰。
纣王、妲己、比干、姜太公、杨戬、哪吒……这是神魔小说中殷商的风云人物;重蹈覆辙、酒池肉林、助纣为虐、阵前倒戈、血流漂杵、殷鉴不远……这是成语中殷商的沧桑历史。作为中华文明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枢纽,商王朝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基因——甲骨文奠定了汉字体系的根基,祭祀礼仪孕育了后世礼制文明,青铜技艺开创了东方美学先河。跟随这场文化盛宴,我们从殷商文物看到了什么?
瑰宝云集
殷商最有分量的文物,自然是青铜器。步入展厅,C位的亚长牛尊气场十足,国家博物馆与河南博物院藏的双“鸮”(两件商妇好青铜鸮尊)合璧亮相,山东博物馆亚丑钺、国博兽面纹铜钺也再度聚首,件件都是不容错过的瑰宝。
青铜器是后人的命名,因为它们出土之时身披青色铜锈。实际上刚出炉的铜器金光四射,通常被用在重要祭祀典礼上,因此被称为“吉金”。
吉金中最尊贵的是鼎,这是祭祀典礼中“镇场子”的重器,通常用来盛装祭祀的肉食。展览中的商代早期兽面乳钉纹方鼎,其上威风狞厉的兽面纹,很快成为了商朝青铜器的醒目标志。这个头上长角、大嘴圆眼,难以对应现实动物的纹饰,人们以传说中嗜食的神兽“饕餮”命名;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商朝人想象中的天帝形象,应称为“帝徽”。无论何种说法,这一纹饰深受商朝人敬仰,在其青铜器上无处不在。
商人嗜酒,青铜酒器种类繁多,爵、斝、卣、罍、觚、彝、觥等在展览中皆有呈现,尊的造型尤其丰富,妇好鸮尊和亚长牛尊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鸮即猫头鹰,这是商朝人喜爱的“战神鸟”,让它陪伴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妇好,再合适不过。妇好不仅是商朝大祭司,更是武丁最宠爱的王后,身份尊贵无比,所以连陪葬的鸮尊都是一对。
2025年5月,“看·见殷商”展现场,研学老师正带着孩子们,通过电子屏幕了解商代女将妇好的故事,探寻古老历史(覃柳笛/摄)
鸮尊昂首挺胸,羽翎张开,不怒自威。各种神异的动物纹饰为它再添威严,它的后脑勺是可以打开的盖子,盖钮上立着一只鸟,身后跟着蹲踞的龙;前胸和突出的喙部饰着蝉纹,羽翎、颈部、后背、双腿上都伸展着夔龙,双翅上则卷着蟠龙,尾羽上又是一只双眼睁得溜圆的鸮,这些神兽身上也无不纹饰密布,连空隙都被卷成旋涡状的云雷纹填得满满当当。这种主纹、饰纹、底纹兼具的“三层花”装饰,正是商代青铜器巅峰时期的典型风格,磅礴大气,细腻繁富。
自从出土以来,这对鸮尊就分藏在河南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此次终于在展览中聚首。在夜深人静之时,隔着玻璃展柜深情对望的它们,会不会相互问候一声:“老兄,别来无恙?”
展览上能抢得鸮尊几分风头的,还有一座牛尊,也被称为亚长牛尊,因其铭文有“亚长”二字,推测是商朝担任军职的“长”部落首领之物。牛尊造型写实,微微抬头咧嘴,似在微笑,神情中带着一丝憨态。同样采用“三层花”工艺,牛尊身上的神兽更多,虎、龙、鸟、鱼等20多个动物纹饰让它显得庄重华贵。
许多青铜器前冠以人名,如妇好、亚长、后母戊,是因为器物上的铭文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这是专人专用的“高级定制”。
除了鸮尊和牛尊,象尊、龙形觥也是青铜酒器中的重器,只可惜没有铭文标定主人,身份略显神秘。
有酒有乐,祭礼才会倍显隆重。展览中的崇阳铜鼓体型硕大,造型模仿木腔鼓样式,鼓身布满云雷纹,即便无人敲击,仿佛也能发出雷霆霹雳之声。
虽然这些青铜器与酒食音乐相关,本质却是礼器,关涉的是商朝人的精神世界。但这绝非商朝人生活的全部,一些琐屑小物,透露出的是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比如展览上一件巴掌大小的圆形陶㼽,表面密布小凸起,后有弧形把手,分明就是古代的搓澡神器。如此的熟悉感让我们不禁一笑,原本遥远抽象的商朝人生活立刻变得具体鲜活。
讲究的生活还需要公共设施的支撑,殷墟出土的陶水管虽然数量不多,但已足够为我们勾勒出四通八达又井然有序的城市排水系统。
风云人物
文物的背后是人。
是怎样的人,造就了这样的时代、制定了这样的规则、引领了这样的审美?
商人从何而来,为何以“商”为名,至今尚无定论。不过,得益于甲骨文,历代商王的谱系传承十分清晰。展览中编号为《甲骨文合集》35406(下部)的半块甲骨,记载的正是商王祭祀先公先王的内容,天干地支纪日对应着先公先王之字,后世通过它梳理、校准的世系可谓有理有据。
商朝三十余位帝王中,开国的商汤、迁殷的盘庚、亡国的纣王名气最大,他们的行为左右着王朝命运,历来不断被人提起,尤其是纣王,成为昏君、暴君的典型,神话传说更是极尽夸张地渲染他的恶行,那些繁复精美的青铜器、玉器总是让人们不觉联想起他的所作所为,并且被当作他的罪证。
武丁和王后妇好为大众熟知,则要归功于考古发现。武丁是商朝第23任君主,在位59年间,通过选贤任能、南征北战,将商朝版图扩张至鼎盛,史称“武丁中兴”。而他的王后妇好,更是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与政治家。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妇好”之名出现多达200余次,不仅记载她频繁主持祭祀、宣读政令,更记录了她率领1.3万士兵征伐羌方、土方等方国的赫赫战功——这一数字在当时几乎相当于全国半数兵力,足见其军事才能与武丁的绝对信任。
1976年妇好墓的现世,更是震撼考古界。1928件陪葬品中,不仅有制作水平达到顶峰的青铜重器、精致华贵的象牙制品与755件玉器,更有象征军事权力的青铜钺。这些文物让妇好这位三千年前的传奇女性,成为了独立、果敢、智慧的象征。而她与武丁相互尊重、携手治国的关系,也为现代亲密关系与职场合作提供了独特的启示。正因如此,这对商王夫妇成为了展览上的“常客”和流量担当,吸引着无数观众探寻他们的传奇故事。
2025年5月,“看·见殷商”展展出的玉调色盘(覃柳笛/摄)
相比之下,亚醜、亚长等人则低调许多。或许他们从未想到,3000年后会被无数人围观。亚醜钺上,那张人脸努力挤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嘴几乎咧到了耳朵根,表情却仍显僵硬,仿佛还不适应被“围观”。亚长则显得自在一些,他竟然伸出了一只手,有人说这是战争中失去右手后的青铜义肢,也有人认为是特殊造型的权杖,还有人觉得更像是痒痒挠。无论何种解释,观众都觉得他在期待着和我们来一个隔空击掌。
听说了这么多名字,我们难免好奇他们到底长着什么样的面孔?幸运的是,展览中的殷商陶人像给出了答案。扁平脸、高颧骨、鼻子不高、眼睛不大——原来他们和我们长得如此相似。
何止长相,或许所思所想也相差无几。我们不仅能看懂他们留下的文字、器物,甚至还可以和他们开个小玩笑,做个表情包,这难道不是一种跨越千年的心有灵犀?
见证交流
有了人和物,就一定会有交流沟通。商朝文明从中心向四方辐射,四周方国也往来不断,这些文化交流无论是强是弱,都被器物一一记录。
三星堆的青铜器向来是吸引眼球的存在,可“看·见殷商”展览中,来自三星堆的青铜尊和青铜罍却少有人注意,原因就在于它们和商王朝的青铜器实在太像了,少了三星堆人像和面具那样的神秘色彩,但正是这份“普通”,恰恰证明了商朝青铜文明的强大辐射力。
还有江西大洋洲出土的青铜胄(头盔),其上高高凸起的兽面纹与殷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别无二致,若不看说明牌,谁能想到它来自离王畿几千里之遥的南方?
江西大洋洲的双面神人青铜头像,将在展览后半程展出,它龇牙咧嘴、双目圆睁,头上两根“天线”造型奇特。而这一造型,竟在山东青州苏埠屯出土的车軏上重现,陕西城固县老牛坡的青铜人面铺首,甚至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都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交通原始的古代,信息能传递如此之远且准确,着实令人惊叹。
亚长墓出土的铜兽首刀更加“身世复杂”,刀柄是一只张嘴咆哮的老虎,扬起的尾巴弯成了劲挺上翘的弧线,恰好构成了刀身,这样的造型明显带有北方草原文化特色。它出土于山东的亚长墓,让人不由猜测,这是亚长部落战胜北方部落之后得到的战利品,还是与北方长期交往中,融入外来文化的产物?
文物中这样或隐或显的关联数不胜数,地域差异与文化交流,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独特格局。
甲骨解秘
“看·见殷商”遍布甲骨文元素。从展览入口旁巨大的甲骨文“商”字数字装置,到一片片记载商代祭祀内容的甲骨,吸引观众一探汉字的源头。
2025年5月,“看·见殷商”展展厅内遍布甲骨文元素(覃柳笛/摄)
展览中有一块殷墟出土的习字甲骨别有趣味,其堪称当年贞人的 “练字本”。贞人作为负责占卜事务的神职人员,因身份高贵、职责神圣,需反复练习刻辞,以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和对占卜的庄重。商朝甲骨刻辞通常包含叙词(记录时间、贞人)、命辞(所问内容)、占辞(吉凶判断)和验辞(征验结果)。我们无从知晓这片甲骨出自哪位贞人之手,也不知他为王朝占卜出何种吉凶,但正是他们的一刀一笔,定格了王朝的过往,开启了我国信史的篇章。
我们更不能忘记那些甲骨文的发现者与识读者。展览专门设置单元,隆重介绍“甲骨四堂”“甲骨五老”等前辈学人,我们能释读祖先的历史,是因为他们早已点燃了盏盏明灯。
走到这里,展览便已来到了末尾,当再次回到开篇大厅的中央,许多观众停下脚步,注目一个别具巧思的装置:展厅顶部高悬着两个巨大圆轮,分别刻有天干、地支,这是目前可见最早的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完整记录,正出自商朝甲骨。古老文字化作金色星辰,自圆轮缓缓降落,仿若穿越千年时空。在下方,地图展示着商朝文明覆盖区域,分为三圈层层展开——最内圈是以都城为核心的王畿,向外第二圈是环绕的“四土”,最外围的“四至”虽与商朝关系稍远,却也深受其文明影响。整体装置让抽象的时间与空间具象化,也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殷商文明的深邃与传承。
就这样,中华文明在天干地支的轮转里,在不断的交流融合里,在一笔一画的符号中,绵延千载,生生不息,始终焕发着鲜活生命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著有《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藏在名画里的秘密》等图书。)
作者:罗米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铜甲骨话殷商,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