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育儿亲子

父母们,别管家里有钱没钱,4方面对娃不要抠,娃容易一生自卑

 

有次带孩子去早教中心找朋友玩,我见到一个小男孩,10岁左右的样子,一个人低头坐在沙发上,旁边办公桌上,是一位男性在低头刷手机,我一问才知道,这是早教中心负责人的儿子,旁边正在忙工作的,就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

说真的,我有点难过,怎么自己的孩子却没时间带呢?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孩子的妈妈也是一个机构负责人,夫妻俩都在打拼事业,娃就是这样,经常被带到办公室,却没什么事情可以做。

小男孩穿戴得非常不错,鞋子是对钩的,衣服是三朵花的,可眼神中流露的,都是无助和难过,一点都不开心。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跟踪研究:在童年时期获得充足情感回应的孩子,成年后心理韧性指数高出平均值37%。

所以,别管父母有钱没钱,也别管“富养”还是“穷养”,真正决定孩子精神格局的,往往是那些看似“不花钱”,却需要父母投入时间与关注的时刻,比如下面的四个方面。

父母在这四点上不抠门,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否则真的可能就是,一生怎么也甩不掉的自卑!

陪孩子,别抠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调查显示,68%的城镇儿童每天与父母有效交流不足15分钟。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个9岁女孩小雨,坚持希望父母参加家长会。

可当表扬她作文时,全场只有她的父母低头看手机,没有一丝回应。

什么是陪孩子?真正的陪伴,是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的:

专属时间:不看手机,不处理工作、家务,专心陪伴孩子;

情感共鸣:可以关注到孩子的举动变化,产生情感共鸣;

共同创造:可以陪孩子一起拼乐高、做手工,共同参与其中,创造独一无二的作品。

想想看,你有多久,没这样陪孩子了?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童年时期与父母的眼神交流会刺激前额叶皮层发育,这种脑部连接直接影响成年后的情绪管理能力。

或许,你的一次用心陪伴,就能让娃的大脑,发生质的飞跃和变化。

选择上,别抠门

斯坦福大学“棉花糖实验”追踪研究揭示:童年时期拥有自主选择权的孩子,延迟满足能力高出对照组42%。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孩子也需要有自主选择权。所以,孩子穿什么衣服去上学,报名什么兴趣班,以后上大学想选什么专业,你都可以试试,让他自己做决定。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3-12岁是培养“主动性与内疚感”的关键期,当孩子反复体验“我的选择不重要”,就会逐渐丧失对生活的掌控感。

你可以试试,从小事情做起,比如,选择几点出门,去哪里玩,听一听孩子的建议。

记得有次我想带娃去城市书房,二宝和大宝的兴致不高,我就问,你们想去哪里?

最后才知道,他们想去体育公园,因为听同学说,那里又有新的游乐设施了。

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做选择,你可以负责把控边界,而孩子呢,在这个选择中,可以获得成长。

看书上,别抠门

现在孩子喜欢抱着手机、平板刷视频,一说看书,就没什么兴趣了。

我看过一项调查报告,0-17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达到了84.2%,但人均阅读每年仅为10.33本。跟欧美国家相比,差了好几倍。

更别说,有些农村家庭,是没有课外书可以看的。

所以,在看书上,别抠门,娃想看的,尽量买给他,或者去图书馆借阅。

我一直觉得,阅读不是消费,而是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你给孩子买一屋子的玩具、新衣服,可能只是新鲜一时,玩一玩,就没啥兴趣了。但书籍带给孩子的,却远不止此。

美国教育部“成长追踪研究”做过一项调查:家庭藏书量超过500本的孩子,大学毕业率高出平均值19%。

看看身边家里藏书多的家庭,是不是孩子普遍都很有格局,不光学习好,情绪、性格、处事能力,都会高出普通孩子一大截?

犯错上,别抠门

心理学中有个“犯错效应”,心理学专家通过研究发现,经历过适度失败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提升2.3倍。

现实中,有些家长会觉得,孩子做错了事情,就要马上纠正,而不会选择让娃自己承担错误。

比如,娃不小心打翻了牛奶,一边骂一边说:“你看你笨的,像个猪一样,就不知道小心点吗?”

还有,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可能马上就去报补习班,也不知道分析一下,到底都错哪里了?是基础不牢固,还是阅读理解的问题?

犯错真的不可怕,而且,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错误之后:

因为打碎碗碟,才学会收拾残局;

因为比赛失利,才懂得复盘改进;

因为被朋友拒绝,才理解边界意识。

皮亚杰说:“孩子是在犯错中长大的。”想想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是不是都是这样呢?

枕边育儿寄语:

最近听到一个词“容错率”。对自己的人生容错率高一点,你会觉得,好像也没那么累;对孩子的容错率高一点,你可能会发现,他还挺可爱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父母们,别管家里有钱没钱,4方面对娃不要抠,娃容易一生自卑,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