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泰曼·约翰逊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大都取决于他们经历怎样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一系列成长轨迹,都会不断地受到家庭教育给予的指引和影响,并且会潜移默化地伴随他们的一生……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婚姻与家庭》杂志在过去采访了多位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大咖,今天从中摘取9句有关家庭教育的箴言,父母务必读一读。
01
心理学博士岳晓东:
孩子需要娱乐,这不应该被剥夺
现在,很多家长没搞明白一个最核心的道理,电子游戏、手机、平板电脑都不是问题,问题是过度使用。
孩子需要娱乐,这是不应该被剥夺的。问题是怎么让孩子适度游戏?父母要跟孩子沟通,讲“家庭契约”。
先约定好玩儿多久,其间我不干扰你,玩儿完之后,我有权问责,叫你停止是师出有名的,因为我们之前达成了共识。就这么一个小的流程,很多家长都没走。最愚蠢的做法就是断电、掐网、抢手机。
家庭契约实际是一个承诺训练、规则训练和自律训练,也就是你说话算数,我也说话算数。
02
心理专家宗春山:
建立边界意识,从青春期开始断乳
有时候人类真的需要向动物学习,把关系变得简单一点。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心狠一点。哪怕转过身抹眼泪,你也要把他推出去。
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独亲子之爱是为了分离。其实仔细想想,哪种生命不是这样呢?一个生命的独立就意味着他一定要走出这一步。
很多父母说,自己也懂这个道理,但真到要推的时候就很难,担心、不舍、难过。但不狠可能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
很多父母会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受苦,不想让他犯我犯过的错。”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因为人类不经历痛苦和错误是没有办法长大的。如果不经受青春期冲突和分离的痛苦,他也一定会经历其他痛苦。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与父母建立生理、心理边界的过程。只有安全地分离,才能找到独立的自己,边界建立得越早,青春期就越能更顺利度过。
03
海蓝博士:
做到8个“相信”,孩子就能自己发光
多年来,我通过与成千上万的孩子、家长互动,总结了8个“相信”。如果亲子关系满分是10分,那么,只要父母做到这8个“相信”,和孩子的关系就能在8分以上。
我在新作《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一书中写道: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本身的人生轨迹,有属于他的生活;相信孩子是上苍给予父母最好的礼物;
相信孩子是天才,有他独特的天分;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
相信孩子有向上的想法;相信孩子比父母更清晰自己的未来;
相信孩子有驾驭跌宕起伏的世界的能力;相信孩子的未来会很好。
父母的信任就像一个培养基,孩子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慢慢成长为自信、自尊、有安全感、内核稳定、积极向上的人。无论未来世界如何变化,孩子都更容易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从容面对。
04
心理学家贺岭峰:
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真正的兴趣
很多父母太容易高估自己的力量,对孩子干涉太多,反而会压制孩子自己的力量。有些时候,好的教育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没做什么。
在这些基础上,父母要帮孩子发展优势。一旦我们帮助孩子发展了优势,孩子在这个领域有了信心,就会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
有父母说,我一直在帮孩子发展优势啊,报了很多兴趣班和特长班。问题是孩子真的有兴趣吗?在这个方面真的有特长吗?有个妈妈给孩子报了国际象棋班,结果他是班里下得最差的,特长班变成了特短班,孩子备受打击。
所以,父母要找到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赋,而不是找自己感兴趣的、自以为孩子擅长的。而且,兴趣和特长不只是知识型的,还有很多其他方面。
父母只是孩子成长的助推者,没有塑造其灵魂的资格和权利。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也就看到了孩子的力量。唯有看见,才能“唤醒”;唯有后退,才能助力。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静待花开。
05
生物专家赵怀东:
不让孩子大胆尝试,孩子怎么进步
每年寒暑假,我们都会带着孩子出去跋山涉水。在野外,我们尽量不给孩子提供帮助。一是能锻炼他们的竞争意识,二是让身体得到锻炼。
孩子有惰性,我们要尽量让他们克服。大人爬山也会累,也要克服困难,不累怎么能爬到山顶?
很多时候,孩子是愿意去挑战的,只要他愿意,大人就不要怕麻烦。孩子自己吃饭很慢,还弄得到处都是。我的做法是你愿意自己吃就鼓励,更不会嫌麻烦。不让孩子大胆尝试,孩子怎么进步?
当孩子愿意尝试挑战时,大人一定要多鼓励、支持。这也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道理:你不去努力,就会被淘汰。
如果孩子从小就觉得世界很美好祥和,知道父母早就为他准备好了一切,那他为何还要努力?他只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但等到将来真正走向社会时,遇到一点儿困难就会彻底傻眼。
06
朱永新:
阅读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还能让孩子更幸福
阅读是帮助孩子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没有任何学习比阅读对孩子的发展更有用,阅读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智力发展。
阅读不仅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还能让孩子幸福。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的高度决定了人精神的高度。
父母选择最有价值、最具真善美的童书给孩子,就会在他的心灵中播下最美好的种子,让孩子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阅读可以帮助孩子穿越时空,看见精彩的世界,体验不同的人生;阅读可以让孩子精神富有,安顿自己的心灵,从而更容易拥有幸福。
07
姚鸿昌:
学会“放手”的父母,更容易养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指向分离的,要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拥有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人格,以便将来离开父母也能靠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但不少父母对爱的理解有偏差,一味溺爱和控制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照顾孩子……在这种过度满足和情感控制中,孩子渐渐失去自我。
放手,是让孩子从小自己学会吃饭、穿衣和做事。到了分床的年龄,让孩子独立入睡;孩子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制造“地不平”的理由来哄他。
放手,是不逼迫孩子学习,而是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唤醒他内在的驱动力,让他能够自主学习。
当然,“放手”并不是放弃对孩子的照护责任和不管不顾,而是对孩子这个独立个体的尊重,是用精神引领精神的文化选择。在放手的同时,父母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
08
心理专家陈默:
爸爸不缺位,激发孩子向上的力量
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介入是指在场,即使人不在,角色也要在,位置也要在。爸爸的参与会让原本以妈妈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多了规则感和新视野,让孩子感觉到抗衡的力量,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这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我曾经看过一则新闻:暑假期间,一名14岁少年和爸爸24天骑行318国道川藏线2200公里。一天最多的时候,两人曾翻越4座4000米高山,每天路程相当于一个全程马拉松。
少年说他之所以自己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爸爸和我在一起,爸爸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爸爸的用心陪伴和示范作用,让孩子产生了无穷的力量,成为阳光、自信、勇敢的人。
09
詹大年:
父母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帮助孩子
事实上,不少父母只顾着让孩子好好学习,家庭也仅保留了教育功能,却忘了履行最基本的家庭功能,包括吃饭、睡觉、娱乐、情感支持等。
其实,只要家庭功能正常了,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他就能正常成长,状态自然就好了。
学校教育主要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标准统一的教育,但家庭教育是人文教育,是个性化教育。
父母不能把家庭教育变成学校教育,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而要看到孩子这个人,不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上。同时,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上学就是为了寻找玩伴,把上学和玩耍、快乐、成长、收获连接起来,孩子会更有动力去学校。
有人会问,这么做之后,孩子一定会改变吗?我想说的是,父母要做的从来都不是改变孩子,而是帮助孩子。
其实,父母做的所有事可以归结为一件事:帮助孩子恢复到正常的生命状态——正常吃饭、正常睡觉、正常交往。人的状态好了,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5年,有关家庭教育的9句箴言,父母再忙也要看一下,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