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范文模板

如何写好会议纪要?

 

一、会议纪要的意义

定盘星。 会议开完了,七嘴八舌讨论半天,最后到底定了啥?谁负责?啥时候干完?这些核心结论,都得靠纪要白纸黑字地固定下来。它就像一根定海神针,把会议的成果稳稳地扎住,避免事后扯皮、“翻烧饼”。没有它,会议精神就可能像一阵风,吹过就散了。

指挥棒。 纪要一发下去,相关部门和人员就知道该干啥,既是指令,又是任务书,是推动工作落实的最直接依据。写得含糊不清、责任不明,下面的人就不知道怎么干,或者干起来五花八门,效果肯定打折扣。 特别是那些需要多个部门协同落实的事项,会议纪要就是大家共同的行动指南,它明确了各自的职责边界和配合要求,是沟通协调、避免推诿的重要依据。

档案库。 过个一年半载,甚至更久,当初为啥做这个决定?背景是什么?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翻翻当时的纪要,就一目了然。这是重要的历史凭证,对总结经验、追溯决策过程、应对审计检查都至关重要。写得不准确、不完整,将来查起来就抓瞎。

所以说,写会议纪要,绝不仅仅是“记录员”的活儿,它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是确保政令畅通、工作落地的关键环节。

二、会前准备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光靠会上猛记也不行。会前的准备,决定了你会上能不能抓住重点,会后能不能写明白。

(一)吃透会议来龙去脉

为啥开这个会? 是例行的工作部署?是研究解决某个棘手问题?还是传达上级重要精神?会议的目的不同,纪要的侧重点就完全不同。部署工作的会,重点在“要求”和“任务”;研究问题的会,重点在“分析”和“决策”;传达精神的会,重点在“理解”和“贯彻”。

议题是啥? 拿到会议通知和议题材料,第一时间就要认真研读。特别是那些背景材料、汇报材料、待议的文件草案,必须提前看懂、吃透。搞清楚议题的核心矛盾点、关键分歧点、可能的决策方向,心里有本账,会上才不慌。

谁参加?谁主持? 了解参会人员的构成(领导、部门负责人、专家等)和会议主持人,有助于你预判讨论的风格和可能涉及的领域。

(二)备好记录装备

记录本和笔。 这是基本款,建议用活页本或分区清晰的本子,方便会后整理。

录音设备(如允许)。这是重要的辅助工具,但切记,录音是“拐杖”,不能替代你的耳朵和大脑,会上专心听、用心记才是根本。录音主要用于会后核对关键表述、争议点,特别是领导脱稿讲的重要指示。注意:涉密会议绝对禁止录音!

会议材料。把会议通知、议程、议题材料、参会名单等打印出来带在身边,随时翻阅对照。

工具包。 U盘(备份用)、备用笔、电池(录音设备用)等,确保万无一失。

(三)提前到场踩点准备

早点到会场,熟悉环境,调试好录音设备(如果要用),找个既能听清发言又能方便记录的位置。

核对实际到会人员,特别是临时替会的,一定要在名单上标注清楚,签到表是重要依据。

三、 会中记录

会议开始了,这才是真正的战场。怎么记?记住几个关键:

抓“灵魂”:会议主题和议题。 所有的记录都不能偏离这个核心。时刻提醒自己,现在讨论的是哪个议题?记录的内容是否服务于这个议题?

抓“结论”:议定事项和决策结果。 这是纪要的“硬核”!必须记清楚:

最终决定是什么? (例如:原则同意XX方案;批准XX项目立项;否决XX提议;确定XX为牵头单位)。

具体任务是什么? (例如:由XX部门负责起草XX文件;在X月X日前完成XX工作;安排XX资金用于XX项目)。

责任人是谁? (明确到部门或个人)。

时间节点是啥? (完成时限、汇报时限)。

关键要求是啥? (要达到什么标准?注意哪些风险?)。

保留意见是什么? (如果有的话,要如实记录谁保留意见及理由)。

抓“关键”:主持人和主要领导讲话。 特别是会议主持人的开场白、总结归纳、拍板定调的话,以及主要领导(尤其是做最后指示的领导)的讲话要点、核心观点、明确要求,这些往往是会议精神的集中体现。

抓“脉络”:讨论的逻辑和重要观点。 对于重要的讨论过程,特别是存在不同意见最终达成一致的,或者有重要补充说明的,要简要记录关键发言者的核心观点和论证过程,体现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但要注意,不是记“流水账”,而是提炼要点。

抓“干货”:数据、事例、引文。 会上提到的关键数据、典型事例、引用的重要文件或领导讲话原文,要准确记录来源和内容,这些是支撑结论的重要依据。

善用“技巧”:推荐速记法, 不必追求完整句子,用关键词、缩写、符号快速捕捉核心信息(如:“同→同意”,“反→反对”,“重→重点”,“时→时间”,“责→责任人”),反正自己能看懂就行。

分块记: 按议题或讨论点分区记录,避免混杂。

标重点: 用不同符号(如☆、△、下划线)标记决议、领导指示、待核实点等。

及时问: 对没听清、不理解的关键信息(特别是人名、地名、数据、专业术语),在发言间隙或会后第一时间向发言者或主持人核实,切忌凭想象猜测。

四、会后整理

会开完了,真正的“创作”才开始。把记录本上潦草的笔记、零散的信息,变成一份清晰、准确、规范的纪要,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一是趁热打铁,及时整理。 记忆最鲜活的时候整理效率最高,最好当天或次日就着手整理,拖久了细节容易模糊。

二是吃透精神,把握基调。再次回顾会议主题、目的和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确保整个纪要的基调与此一致。

三是梳理结构,搭建框架。

标题: 明确是哪个会议的纪要,如:“XX单位关于XX项目推进专题会议纪要”。

文号: 按单位规定编写。

会议概况: 时间、地点、主持人、记录人、出席人、列席人、缺席人(及原因),这部分要准确无误。

正文: 这是核心!通常按议题顺序写。每个议题部分一般包含:

议题名称: 如,“一、关于XX问题的研究”。

会议听取/审议了: 简要说明汇报或讨论的基础(如:“会议听取了XX部门关于XX情况的汇报”,“会议审议了《XX方案(草案)》”)。

会议认为/指出: 这部分写对议题的总体认识、形势分析、重要性等(属于“虚”的部分,但不可或缺),常用“会议认为”、“会议指出”引领。要点: 高度概括,紧扣议题,体现共识。

会议决定/议定/明确: 这是最“硬”的部分!写会议的具体决策和议定事项,常用“会议决定”、“会议议定”、“会议明确”引领。要点: 清晰、具体、准确!谁?干什么?什么时候干完?达到什么标准?(如:“会议决定:1. 由XX部门牵头,XX部门配合,于X月X日前制定《XX实施细则》。2. 同意安排XX万元预算用于XX项目前期工作。”)

会议要求/强调: 写对落实议定事项的具体要求、工作重点、注意事项等,常用“会议要求”、“会议强调”引领。要点: 指向明确,操作性强。(如:“会议要求: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会议强调:要依法依规推进,防范XX风险。”)

四是字斟句酌,精准表达。

用词准确: 避免歧义。比如,“基本同意”和“原则同意”程度不同;“研究”和“讨论”侧重点不同;“尽快”不如“X月X日前”明确。

语言平实: 用规范、简洁、朴实的书面语,避免口语化、情绪化、夸张的词汇,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名词。

逻辑清晰: 句子之间、段落之间要有内在联系,层次分明,多用“第一、第二、第三”或“一是、二是、三是”等引导词。

人称统一: 通篇使用“会议”作为主体(如“会议认为”、“会议决定”),避免出现“领导要求”、“大家觉得”等表述。

慎用修饰: 对领导讲话的概括,要忠实原意,不拔高,不贬低,避免使用“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等主观评价性词语(除非是直接引用且确有此表述,比如引用领袖讲话)。

五是聚焦“议定”,避免“流水”。

纪要的核心是“议定事项”。对于讨论过程,要高度浓缩,只保留对理解结论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分歧点或重要补充说明,切忌把每个人的发言都罗列一遍,写成“会议记录”。

六是用好“帮手”,反复核对。

做好录音回放: 对关键部分,特别是领导脱稿讲话、存在争议的表述、重要数据等,务必回听录音核对,确保无误。

记录对照: 仔细对照原始记录,检查是否有遗漏或偏差。

资料核实: 涉及文件名称、数据引用等,要查对原始资料。

交叉请教: 对拿不准的专业术语、背景情况,及时向相关参会人员或部门请教。

人名职务: 务必核对准确,特别是涉及任务分工时。

五、送审会签

初稿形成后,千万别急着发,要像过筛子一样,反复检查:

政治关: 内容是否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精神?表述是否准确、规范?有无敏感信息?

政策关: 议定事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单位规章制度?

事实关: 时间、地点、人物、数据、引文等是否绝对准确?议定事项是否完整反映了会议结论?

文字关:

错别字、漏字: 这是低级错误,但杀伤力很大!逐字逐句检查。

标点符号: 使用是否规范?特别是逗号、句号、顿号。

语法逻辑: 句子是否通顺?有无病句?逻辑是否清晰?有无前后矛盾?

格式规范: 标题、字体、字号、段落、页码等是否符合单位公文格式要求?

程序关:

征求意见: 对于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强的纪要,特别是其中明确部门责任的,在报批前应视情况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确保任务认领无误、表述无分歧。

按级送审: 严格按程序送相关领导审签。通常由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签发。

签字确认: 重要的纪要,有时需要参会领导会签(特别是意见不一致时)。

六、 几点心得

“准”: 事实要准(时间、地点、人物、数据),表述要准(政策、概念、要求),结论要准(真实反映会议决定)。

“全”: 要素要全(时间地点人物等),议题要全(不遗漏议题),事项要全(议定的核心内容无遗漏)。

“要”: 抓住核心要点,聚焦议定结果,提炼核心观点,去除枝蔓,避免记成流水账。

“清”: 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层次清楚,逻辑顺畅,让人一目了然。

“简”: 语言简洁,用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准确的意思,删除空话、套话、重复的话。

“实”: 内容实在,议定事项要具体、可操作(任务、责任人、时限),要求要明确。

“快”: 讲究时效,及时整理、送审、印发,确保会议精神第一时间传达落实。

“严”: 程序严谨,遵守保密规定,严格审核流程,规范印发存档。

七、 注意避坑

问题一: 把纪要写成详细记录。

避坑: 牢记核心是“议定事项”,讨论过程高度浓缩,只保留关键点。

问题二: 含糊不清,责任不明。

避坑: “谁负责”、“干什么”、“何时完成”必须写清楚,避免使用“有关部门”、“尽快”等模糊词。

问题三: 遗漏关键信息或议定事项。

避坑: 对照原始记录和录音(如有),逐项核对议题和结论;会后及时整理,避免遗忘。

问题四: 表述不准确或有歧义。

避坑: 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涉及专业术语或政策,务必核实;对拿不准的表述,多请教。

问题五: 格式不规范,错别字多。

避坑: 学习掌握单位公文格式规范;打印出来逐字逐句校对;请同事帮忙“挑刺”。

问题六: 拖延症,导致纪要失去时效性。

避坑: 养成“当日事当日毕”或“次日毕”的习惯,将纪要整理纳入工作优先级。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写好会议纪要?,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