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一粒结缘豆里的中国:周作人笔下的烟火人间

 

一场迟到的“发现”

想象一下: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你是否感到一种“文化饱胀”下的精神饥饿?

在追求“新奇特”的潮流中,你是否对身边最寻常的传统感到陌生?

当“乡愁”成为热词,我们是否真正懂得那些滋养祖辈的生活细节?

翻翻这本《周作人笔下的民俗之美》吧,就像推开一扇尘封的窗,迎面而来的不是故纸堆的霉味,而是带着泥土芬芳、人间烟火气的鲜活气息。

周作人是谁?鲁迅的胞弟?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散文大家?都对。但他更是中国民俗学筚路蓝缕的开拓者,一位用毕生温柔目光,凝视、记录、解读中国人最本真生活纹理的“生活家”。

与百年前的“生活家”

对话

- ROMANCE WORLD -

这本书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座由周作人亲手搭建的、琳琅满目的“中国生活美学博物馆”。与他“对话”,我们将看见:

“鬼”不是恐怖片,是人心的一面镜子:

当我们在万圣节狂欢时,周作人带我们理解中国乡间的“溺鬼”、“疟鬼”、“花煞”。他笔下没有猎奇,只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在鬼的传说里,我们反照的是自己的恐惧与期待。”

他解读“张天翁”“送灶”“七夕”,揭示这些仪式背后普通人对自然、命运、未知的敬畏与沟通,那份朴素的宇宙观至今令人动容。这不是迷信,是先民试图理解世界、安顿心灵的智慧。

儿歌童谣里,藏着宇宙的密码:

那些奶奶哼唱的、看似无意义的儿歌,在周作人眼中是珍贵的文化基因库。他收集、研究各地童谣(《小孩的歌》《读<各省童谣集>》),从中读出地域特色、语言趣味、儿童心理,甚至一个民族最原始的哲学萌芽。他让我们明白,童年记忆里的韵律,是文化根脉最深处的搏动。

一粒“结缘豆”,嚼出人际的温情与孤寂:

书中收录的名篇《结缘豆》,从浙绍小烧饼、北京煮黄豆的习俗,生发出对“缘”的深邃哲思。周作人看透了仪式背后的人情冷暖与人生孤寂:“富贵子嗣是大众的愿望…此外还有一种苦痛却无法解除,即是上文所说的人生的孤寂。”

他用温润的文字告诉我们,这些看似微小的习俗,是古人试图抵抗孤独、建立连接、寄托美好祈愿的朴素努力。一粒豆,结的是尘世温暖之缘。

北京的胡同、绍兴的野菜,都是“活”的历史:

周作人写《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中秋的月亮》,不只是记录风物,更是捕捉一种生活态度。他欣赏“都人颇能享受微小之乐”,怀念“小儿争采茅针之戏”。在他笔下,一餐一饭、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地域的记忆和生活的美学。读之令人恍然大悟:所谓乡愁,不过是对生活细腻纹理的眷恋。

学问有温度:严谨考据下的赤子之心

别被书名“民俗之美”误导,周作人的学问极其扎实。书中旁征博引《越谚》、《燕京岁时记》、古籍文献,63幅精心编排的高清彩插(涉及神话、节令、器物等)与文字相得益彰,构建起严谨的学术框架。

但最难得的是,他从未让学问变得冰冷。考据是骨架,对生活、对人的温情与理解才是灵魂。 他将神话传说、童谣儿歌、节令诗词、竹枝词、风土志等“冷门”领域打通,展现的是广博的知识和对民间文化深入骨髓的热爱与尊重。

样章细读:

结缘豆里的人间情味

- ROMANCE WORLD -

范寅《越谚》卷中风俗门云:

结缘,各寺庙佛生日散钱与丐,送饼与人,名此。

敦崇《燕京岁时记》有“舍缘豆”一条云:

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拈毕煮熟,散之市人,谓之舍缘豆,预结来世缘也。谨按《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之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刘玉书《常谈》卷一云:

都南北多名刹,春夏之交,士女云集,寺僧之青头白面而年少者着鲜衣华屦,托朱漆盘,贮五色香花豆,蹀躞于妇女襟袖之间以献之,名曰结缘,妇女亦多嬉取者。适一僧至少妇前奉之甚殷,妇慨然大言曰,良家妇不愿与寺僧结缘。左右皆失笑,群妇赧然缩手而退。

就上边所引的话看来,这结缘的风俗在南北都有,虽然情形略有不同。小时候在会稽家中常吃到很小的小烧饼,说是结缘分来的,范啸风所说的饼就是这个。这种小烧饼与“洞里火烧”的烧饼不同,大约直径一寸高约五分,馅用椒盐,以小皋步的为最有名,平常二文钱一个,底有两个窟窿,结缘用的只有一孔,还要小得多,恐怕还不到一文钱吧。北京用豆,再加上念佛,觉得很有意思,不过二十年来不曾见过有人拿了盐煮豆沿路邀吃,也不听说浴佛日寺庙中有此种情事,或者现已废止亦未可知。至于小烧饼如何,则我因离乡里已久不能知道,据我推想或尚在分送,盖主其事者多系老太婆们,而老太婆者乃是天下之最有闲而富于保守性者也。

结缘的意义何在?大约是从佛教进来以后,中国人很看重缘,有时候还至于说得很有点神秘,几乎近于命数。如俗语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又小说中狐鬼往来,末了必云“缘尽矣”,乃去。敦礼臣所云预结来世缘,即是此意。其实说得浅淡一点,或更有意思,例如唐伯虎之三笑,才是很好的缘,不必于冥冥中去找红绳缚脚也。我很喜欢佛教里的两个字,曰“业”曰“缘”,觉得颇能说明人世间的许多事情,仿佛与遗传及环境相似,却更带一点儿诗意。日本无名氏诗句云:

虫呵虫呵,难道你叫着,业便会尽了么?

…………

在《结缘豆》文末,周作人写道:“煮豆微撒以盐而给人吃之,岂必要索厚偿… 但只愿有此微末情分,相见时好生看待。”

这本《周作人笔下的民俗之美》,便是他跨越时空,撒向今日读者的一捧“结缘豆”。它不提供喧嚣的热闹,却赠予我们凝视生活的温柔目光、理解传统的智慧钥匙,以及在喧嚣世界中安顿心灵的沉静力量。

愿你能接过这捧“豆”,在字里行间,与这位百年前的“生活家”结下一段静水深流的文化情缘,重新发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蕴藏的、被遗忘的至美。

“美学大师”系列

《周作人笔下的民俗之美》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大师

周作人讲述民俗之美

在民俗的传说中,

探寻生活的细腻美

中国画报出版社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粒结缘豆里的中国:周作人笔下的烟火人间,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