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育儿亲子

养娃不必“剑拔弩张”:5句温柔箴言,藏着最好的亲子关系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

孩子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说了三次“收拾好”仍无动于衷,你的声音不自觉拔高;出门前孩子磨磨蹭蹭,眼看要迟到,你忍不住吼出一句“能不能快点”;看到孩子和同伴争抢玩具,你下意识指责“怎么这么不懂分享”……

养育孩子的路上,我们总在“忍不住”和“后悔”之间反复横跳。其实,教育从来不是一场“对抗赛”,比起激烈的批评、吼叫和指责,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与智慧,更能滋养孩子的成长。

规矩胜于批评:提前划界,比事后追责更有力量

“又把水彩笔涂到墙上了!跟你说过多少次不准乱画!”面对孩子的“破坏行为”,很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批评。但其实,孩子并非故意“犯错”,他们只是还没建立清晰的行为边界。

立规矩,本质是帮孩子提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比如画画前告诉孩子“水彩笔只能在画纸上用,墙上和沙发不可以哦”,并准备好专门的涂鸦墙或画板。当孩子明确了边界,“犯错”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自然也少了很多批评的必要。

规矩不是束缚,而是给孩子安全感的“围栏”。在清晰的规则里长大的孩子,会更有秩序感,也更懂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提醒比吼叫更有爱:你的语气,藏着孩子的情绪温度

“说了多少遍,饭前要洗手!”当这句话带着怒气吼出来时,孩子记住的往往不是“要洗手”,而是父母脸上的不耐烦和语气里的攻击性。

提醒是温和的引导,吼叫是情绪的发泄。孩子打翻牛奶时,蹲下来轻轻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拿抹布擦掉,下次慢慢倒就好”;孩子看电视超时,拍拍他的肩膀说“再看5分钟,我们就要去看书啦”。

这些温柔的提醒,传递的是“我在意你,也相信你能做好”。被温柔对待的孩子,才能学会用平和的态度面对问题,而不是被情绪裹挟。

清晰的指令比指责更管用:说清“怎么做”,孩子才知道“如何做”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能不能懂事一点!”这些指责式的话语,孩子其实很难理解。他们不知道“听话”具体指什么,“懂事”又该怎么做。

比起指责,孩子更需要清晰的指令。比如孩子在超市里哭闹着要玩具,与其说“别闹了,真丢人”,不如蹲下来告诉他“现在我们要先买完菜,如果你喜欢这个玩具,可以记下来,生日的时候作为礼物送给你”。

清晰的指令,像给孩子指了一条明路。他们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自然会减少抵触和混乱。孩子的“不配合”,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没接收到明确的信息。

受尊重会更愿意分享:先懂“被尊重”,才会学“分享”

“把你的玩具给弟弟玩一会儿,别那么小气。”很多父母觉得这样能教会孩子分享,却忽略了分享的前提是“自愿”。当孩子的物品被强行要求“分享”时,他们感受到的是不被尊重,反而会更抵触分享。

尊重孩子的物权,才能培养真正的分享欲。孩子不愿意把绘本给别人时,先接纳他的感受:“这是你的书,你可以决定要不要借给别人,妈妈尊重你。”当孩子感受到“我的东西我可以做主”,反而会更愿意主动分享。

分享是一种美德,但美德的前提是被尊重。被尊重的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才会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体验分享的快乐。

父母是孩子脆弱时最坚强的后盾:你的拥抱,是孩子闯世界的勇气

孩子学走路时摔了跤,会哭着扑向父母的怀抱;被小朋友欺负了,会委屈地找父母倾诉;考试没考好,会忐忑地看父母的表情……孩子的脆弱时刻,最需要的不是“没关系,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轻描淡写,而是“我看到了你的难过,我在这里陪着你”的坚定支持。

当孩子告诉你“我害怕黑”,别说“胆小鬼,有什么好怕的”,而是说“妈妈知道你有点害怕,我们可以一起开着小夜灯睡觉”;当孩子失败时,别说“早知道你不行”,而是说“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改进,下次再试试”。

父母的支持,不是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让他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都不是一个人。”这份底气,会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最大勇气。

养育孩子,就像种一棵树。不需要天天对着它怒吼“为什么长不直”,只需要给它阳光、雨露和合适的土壤,它自然会朝着天空生长。

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规则;

少一点吼叫,多一点提醒;

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指引;

少一点强迫,多一点尊重;

少一点否定,多一点支持。

愿我们都能在育儿路上,用温柔的力量,陪孩子慢慢长大。毕竟,最好的教育,从来都带着温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养娃不必“剑拔弩张”:5句温柔箴言,藏着最好的亲子关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