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育儿亲子

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才是高级的

 

Hi,我是小树妈妈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暖密码——仪式感。

你们是否也有这样的童年记忆?

小时候家里很少过生日,蛋糕是奢望,连长寿面都很少准备。在外求学时,父母甚至忘记我们的生日,甚至一个祝福电话都很少。在他们看来,买蛋糕是浪费,生日祝福是形式。长大后,我们也习惯了不特意过节、不庆祝,连父母的生日都很少记,因为反正不过,平时"我爱你"更是说不出口。

在自己当父母了,才忽然读懂那份藏在“凑合”背后的遗憾—我们并非不需要仪式感,只是从未被教会如何表达爱。于是那些童年缺失的期待,悄悄化作对下一代的补偿:蛋糕和礼物成了孩子生日的标配。同时在孩子的世界里被感染启发,生日、父亲节、母亲节等重要日子给父母送上爱的祝福与叮咛。

而这样的改变,也让新一代孩子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自然地期待生日礼物、热衷全家一起装饰圣诞树......这些"仪式感"对他们而言,不只是好玩,更是"被爱"的证明。

那么,生活中仪式感到底要不要?要多少?怎么要?

一、仪式感给家庭带来的温暖力量

1.安全感的魔法时刻孩子天生渴望规律和重复,那些看似简单的日常仪式——每晚的睡前故事、每周五的家庭电影夜,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宝贝,你的世界很安全,爸爸妈妈永远爱你。"《小王子》里说的: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更美妙的是,当孩子看见父母为彼此准备的小惊喜、定期的约会时光,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充满爱的完整家庭。

2.学会感恩和表达爱

母亲节让孩子画张贺卡、爸爸生日时全家一起吃蛋糕,这些小事能教会孩子:"爱是需要表达出来的。"

如果父母从来不过节、不收礼物,孩子长大后可能也会觉得"表达爱"是件别扭的事。而夫妻之间自然的互动—出门前一个拥抱、下班后一句"今天辛苦了",都在为孩子示范着最健康的情感表达方式。

3.珍藏一生的温暖记忆多年后,孩子或许记不清收到的玩具礼物,但一定会记得全家包饺子的欢笑、生日歌的欢乐合唱。同样珍贵的,是父母相处的细节:纪念日的小惊喜、加班时留的那盏灯...

二、仪式感需要避开的误区

1.别让仪式变成负担

豪华派对、贵重礼物...当仪式变成"烧钱比赛",不仅家长压力大,孩子也容易变得物质。其实,手写卡片、家常晚餐往往更让人难忘,夫妻间的一封手写信可能比首饰更珍贵。

2.仪式不是爱的唯一证明不是所有的节日都必须大操大办,孩子可能会误解:只有隆重庆祝才是爱。要让孩子明白:仪式是点缀,日常的陪伴才是根本。夫妻关系也是如此,纪念日之外的每一天都值得用心经营。

3.全家参与才有意义可能基于女性的浪漫主义感性,很多家庭都是妈妈独自操办完美派对,然而孩子可能并不领情,也感受不到仪式背后的心思与辛劳。真正的仪式感应该全家一起创造:让孩子参与准备惊喜,共同策划家庭活动,这样的回忆才最珍贵。

三、结语:让仪式感回归本真

日常生活需要仪式感吗?需要!它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让家庭更有温度,让夫妻关系保持活力。生活中最可怕的不是没有仪式感,而是把日子过成了"凑合"—夫妻凑合过,孩子凑合养,节日凑合过。

最重要的是:

仪式感要量力而行!不用攀比,不用勉强,一句"今天你真棒"也可以成为仪式。让孩子知道,无论有没有仪式,你都很爱TA;让伴侣知道,即使生活再忙,你们依然是彼此最重要的那个人。

生活已经很累了,别让仪式感变成另一种负担,最好的仪式感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用了多少心,简单、真诚、有爱,就够了。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才是高级的。

— END

大家怎么看待仪式感呢,一起来聊一聊吧~

以上文章转自公众号:小树与晴天

作者:小树妈妈,一位记录与分享的“慢养”妈妈,在亲子育儿教育路上陪你一起唠唠嗑~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恰到好处的仪式感,才是高级的,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