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我自己,不说深度思考的占比有多少,现在的我甚至失去了思考的能力。甚嚣尘上的热搜,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热闹纷呈的茶余饭后,我已经失去了辨别这些信息的能力,我全然的听信报导中的偏听偏信,失去了中立的态度。
失真:难以辨别的事实真伪
当下网络生态中,一个令人忧虑的乱象是:借助便捷的剪辑、拼接与配音技术,制作大量粗制滥造、吸引眼球的视频,这催生了一批专事生产不实信息、刻意制造噱头的视频。制作者无视事实,通过精心设计的剪辑误导观众,或嫁接配音歪曲原意,只为追求瞬间的流量爆发和关注度。所谓的“社会新闻”,也挑战着公众的辨别能力。
“三人成虎”,无序传播多了,我们也就信了,也就忘了去追问形形色色视频语言后的真实,同时“辟谣跑断腿”,也增加了专业人士辟谣的难度。
偏好:甘腻于奶头乐狂欢
算法饲养下的狂欢,十四亿人沦为电子猪仔。深夜刷屏的你不是在放松,而是在被流水线投喂精神泔水。短剧以大量狗血剧情(如 “豪门恩怨”“出轨复仇”“玄幻逆袭”)、夸张表演和低俗台词(如性别羞辱、身体调侃)等吸引人眼球,30秒一次的视觉冲击或者爽点迭代,赚足眼球,但里面充斥着低俗、拜金、暴力、情感认知偏差等错误的价值观。
当各大平台的热点话题是某某明星糖水片,分手离婚……而不是社会民生新闻,百姓的痛苦被忽视,社会的不公平被掩盖,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个网络世界,我们看见的是资本想让我们看见的,我们逐渐变得趋同,扁平。
真的要变成某些资本的“提线木偶”吗?被他们的话题带着走,忽略身边真正的人和事。
钝化:从惰性到失去深度思考和求索的能力
是的,我们看到了甘肃幼儿园血铅超标的事件,但后续又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医院和疾控的指标都有问题,出事小孩和家庭又是如何安抚的,事后整个整改监督方案是否形成新的体系,我们关注了吗?是的,我们看见了爱康国宾体检事件,患者和医院各执一词,我们是否去求索背后的真相,到底是谁在撒谎,亦或是存在误会和曲解?
我们过分依赖新闻,但是很多新闻又是靠不住的,我们从懒惰到失去思考和求索的能力,浮于表面,变得浅薄变得无趣。我们接受视频的程度>图片>文字,你又是多久没沉静下来看大段大段的文字了,看上一本书又是什么时候。
“娱乐至死”这个词,原出自尼尔·波兹曼在1985年提出,批判媒体技术(尤其是电视)将公共话语娱乐化,导致严肃议题被消解、公众思考能力退化。这一预言在短视频、短剧和算法主导的当下愈发尖锐。
这场狂欢的本质,是集体参与的文明自杀!鲁迅先生的笑是淬火的刀,怒是焚荒的火。当我们学会在笑声中质问、在刷屏时清醒,便是对先生最好的致敬。因为真正的反抗,不是砸碎手机,而是让每一次点击都成为刺向虚妄的投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愈发强烈地呼吁,抵制低俗流量,拒绝娱乐至死,请守住清醒,请守住思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人的娱乐至死性,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