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军作品:从球场欢呼到棋盘落子,我的游戏与运动,主打一个快乐不内卷
前几天,远在浙江上班的女儿问我会不会玩“掼蛋”?近几年我在媒体上已经听说了,我的大学校友群还举办了掼蛋比赛,评出了冠亚军。《教师博览》杂志上有一文介绍说“掼蛋”是公务员们兴起的一种游戏。女儿说,“掼蛋”很简单,它结合了拖拉机斗地主和麻将的规则。说起游戏,我的思绪大门打开了……
野蛮人的游戏——篮球
小学三年级时,我妈给我买了一个篮球。每天一放学,我和我的同学们十几人在下垄钨矿的灯光球场打分组赛。那时,每天下午,矿工们从矿井里下班出来后还有精力活跃在篮球场上。由于经费充足,矿里的文体活动搞得热火朝天。每年还会举办四大矿(西华山、荡坪、漂塘)或者七大矿(还包括于都盘古山矿、兴国画眉坳矿等)际篮球邀请赛,那时矿领导也亲自上场,全矿的父老乡亲全来观战,万人空巷,盛况空前。甚至还在澡堂旁的大水池里举办过游泳比赛。矿里的子弟学校高中部也会举办四大矿篮球邀请赛,邻居大哥蓝德明那时是我们心中的篮球明星,后来,他也成了矿里的篮球教练,外号“篮子”。我的邻居高虹高勇的爸爸篮球打得很好。我们当时读小学,也跟着学打篮球。
发小中“老石”篮球打得好。个子虽然不高,但运动细胞发达,后来,他差点走上运动员的道路。初中同学邱斌因个子高打中锋在球场上如鱼得水,很受欢迎。肖祥华个子不高,但喜欢用反手投篮,也很准。卢和勇在赣州齿轮箱厂参加工作后也打起了篮球,打得有模有样。吴文利在大学里打起了篮球,他喜欢背后运球,场运一条龙。参加工作多年后,在樟斗的灯光球场,我和他一对一单挑,他让我赢了。邱全明他们也会打篮球,邹福瑞羽毛球打得好,罗东乒乓球打得多。我们的初中班主任郭江平、物理老师张启贵老师、邻居朱老师也爱打篮球。学校年级上举行篮球赛,也在矿里的篮球场举行。
篮球至今陪伴了我40年,母亲个子高,会打篮球,我们一家人经常上场一起打。春节时,年初一初二不做客,姐姐姐夫都回来了。冬日的阳光下,我们来到附近的大余中学篮球场,一家十几人分成两组,打比赛。我三个姐姐运动能力强,三个姐夫也不甘失落。外甥外甥女积极奔跑。我妈是投篮好手,我妻也是运动健将,我女儿从小就跟着我们运动。有时,我爸也参加进来,为争一个球,摔个大跟头,60多岁的人,真叫人捏把汗。大舅舅在一旁拍照录像。我们一家人在下垄、大余、上犹均留下过比赛的足迹。如此热爱篮球的家庭,我想,世上少有。
因篮球,从下垄到大余再到赣州读书,从池江到佛山工作,我结识了不少篮球爱好者。1990年读高二时,班上举行篮球赛,我们文科班5班分成4个小组,有一周利用中午不睡觉进行比赛,体育委员蔡绵庆常常要央求我们从床上起来去比赛,因为中午大家都想休息,下午还要上课。但为了比赛顺利进行,我们一咬牙,从宿舍跑向余中篮球场(现在已经被填平了)。我所在的小组有李焕平、袁德志等。我和李焕平都是矿里子弟,我们俩担任后卫,互相配合着运球到前场,传给前锋袁德志,德志投篮很稳,我们比赛一直保持领先。最后,我们小组获得了班级第1名,奖品是几本作业本。那时,一起打球的还有胖子肖竹、城里人肖爱忠。
1992年读赣南师院,秋季一入学,级里举办篮球选拔赛,一上场才知道天外有天,我们班140人,篮球打得好的太多了。我们选不上。不过在班级篮球赛,我还是上场得分了。
参加工作,一进入池江中学映入眼帘的就是篮球场。每天下午就和同事谢祺洲、兰应开等一起去打篮球,当时的校领导张立新、谢树平也热衷于运动,每天乐此不疲。池江镇每年还组织篮球赛,我有时作为替补球员担任过记录员。同事刘宇星是体育系毕业的,他是最受欢迎的。那时学校还组织我们去了新城中学、池江二中、共大(浮江)打过比赛。
2001年我回到母校余中教书,周末和刘燕、王启华几个人到校外打3人比赛。高一年级举行篮球赛,当时余中的旧篮球场已经不存在了,新篮球场还未建设,我们在泥土场地上打比赛,尘土飞扬,脏兮兮的,却毫不计较。
2006年我来到佛山旧四中,一进校园,校道两旁全是篮球场。每天还没放学,4点多没课的老师就先去占场,如博士(姜纪元)最积极,据说他的脚受过伤,但是一恢复他又上了球场。那时打球的人多,学生大多是走读生,校园面积小地处闹市,老师有专属球场等因素,经常可以打全场,校领导也参与进来,教师篮球场就在行政楼下面。陈乐辉还组织我们这些篮球爱好者去外面吃新鲜的猪杂,我在乔迁新居时也邀请过球友们吃饭小聚。以球会友,成了我交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后来,到了新校区,我们有了室内体育馆。室内体育馆地上铺的是木板,弹性不太好,球弹在上面不如室外水泥地,但人不容易受伤。光线不太好,空气流通也不太好。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老师们更忙碌了。学校又地处郊区,有家务的老师下班后要急着回家,往日的篮球盛况已不复存在了。只有零星几个篮球爱好者和体育老师们在晚上会邀请校外体育老师过来交流。我们有时只能和学生玩篮球。
随着年龄的增大,很多老师也由打篮球转打其他项目,如羽毛球。但是篮球带给你的乐趣与其他娱乐活动有很大不同。篮球是群体运动,它需要人与人配合,共同完成进球。双方分进攻与防守,这与小时的攻城拔寨的游戏是一样的。它既有体力的支撑、灵活的四肢,更要有分享的意识和开阔的眼界。有时,助攻比自己进球更让人有成就感。
众所周知,运动能产生多巴胺,打篮球是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很快就大汗淋漓、汗离夹背。常常是贴身肉搏,但光有蛮力是不能取胜的。可以有假动作,可以有“欧洲步”,眼花缭乱的上篮动作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同样是伤膝盖,羽毛球更厉害。但是羽毛球、乒乓球更多的是单打独斗,靠的是个人的技术。“双打”充其量是双木成林,乐趣减半。
篮球与名人
钟南山院士75岁还和年轻人打全场,也因此骨折做过几次手术。航天英雄杨利伟个子不高,1.68,但身强力壮,打后卫。有一次带球突破把一个年轻人同事撞伤进了医院,心里过意不去,国家培养一个航天员不容易,后来,他就很少往禁区里钻,只在外面投3分。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篮球职业联赛(简称NBA)在国内的受到追捧,黄金96、黄金2003一代,从乔丹到科比再到詹姆斯。后来国内篮球职业联赛也渐渐兴起了(简称CBA),国内球员有“三大移动长城“:如王治郅、巴特尔、姚明,再到后来的易建联。中国男篮有两次获得过奥运第8名,女篮成绩更好,在郑海霞时代获得过世界亚军。
电视、网络、市场的兴起,产生了一大批篮球明星和篮球爱好者。校园里学生会经常谈论球星、总决赛等,我们一家3口还去广东宏远队主场广州现场观看过明星马布里的比赛。多少个周末假期,篮球电视比赛陪伴着像我这样的篮球爱好者。
中老年的游戏:乒乓球
小学一二年级,我们在学校里打乒乓球,球台是水泥台,球弹在上面没有弹性,不像现在的双鱼牌木制球台,球拍也是简单的胶,有时甚至是光板,没有贴胶的。不像现在接发球分上旋、下旋、侧旋、弧圈球。因球台只有2张,一放学,我们要冲向乒乓球台霸场,否则没有场地可打。那时也是我们几个发小,老石、罗东、肖祥华等,我记得那里老石打得更好,他比我们打几岁呢。
乒乓球是国球。从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到后来的孔令辉、刘国梁、马龙、樊正东,女乓更厉害,从乒乓女皇邓亚萍到现在的孙颖莎、陈梦。乒乓球为中美建交提供了一个平台,“小球推动大球”。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也有阿甘参加中美乒乓比赛的镜头。关于乒乓球的电影电视也不少,小时候的电视剧《冠军从这里起飞》讲述了一个女乒乓球员成长的过程。近年上映的邓超导演的《中国乒乓》吸引我的注意。
1996年,在池江中学工作的时候,我们几个年轻同事打“宿舍杯”,输了请客吃饭。当时,我与妻组成一队双打,结果我们相当默契、所向披靡。当时,同事熊承祥进步很快,后来他代表池江中学打败了他的入门师傅大余中学的郭贤智,可见,他的球商之高。当然,最厉害的要数年轻老师吴伟翔,他成了县里的冠军。后来被其他单位借调走了,离开了教师岗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打篮球开始转向打乒乓球了。学校里、区里也会经常举行乒乓球比赛,新学校里有教师专用室,条件很好,设施很棒,但是打的人也不多。为了参加比赛,我购买了专用比赛球拍,杭州的堂哥送了一副好的球拍给我,老家三姐也送一副球拍给我。为了能在比赛中获胜,我先后请了两个乒乓教练。两个教练的教法有所不同,但都有道理。记得其中有一位教练说抽球时要把这个球“包”进去,摩擦球过网,就不会下网。我反复咀嚼这句话,现在已经领悟了其中的道理。乒乓球包含了很多物理原理。教练还教了我脚步移动,身子要弯腰下蹲,投球要侧身,借助身体的力量,如腰力、腕力。还教我发下旋球。我发现大多数未入门者对此一窍不通,所以一接球就下网。尤其是有的女球员,不懂球的发球原理,对上旋球还能应付,遇上下旋就输了。当然,发球的更高境界据说是弧圈球,我也没学会,我们有同事张传良学会了,可惜他已经退休了。
学会了乒乓球,公园里小区里到处都是乒乓球台,只要技术好,不愁没地方玩,别人一定会欢迎你的加入。谁都愿意找高手打球。
烧脑的智力游戏:围棋
大约在我小学二三年级时,矿里出现了围棋。发小肖祥华家里买了一副围棋。每天放学后我去他家,摸着黑白发亮的玻璃棋子,两个人在一张蓝色的塑料棋纸上对弈。肖祥华的妈妈在一旁观战。邻居袁飞家也有围棋,我就是在看棋中学会的。80年代初,中日围棋擂台赛正风靡全国,过年时电视上还在直播比赛。擂台英雄聂卫平的11连胜振奋了国人,更普及了围棋这一运动。
围棋也称“弈”,相传尧舜时期便有围棋了。陈毅元帅曾与聂卫平下棋,想悔棋,小小年纪的聂卫平却不答应。陈毅元帅哈哈大笑,并自嘲到“落子生根”。这一情节我是在电影里看到的。
中学阶段没有时间下棋,唯一一次是在大余中学读高二时班主任彭美站非常开通,组织我们搞了一次棋类比赛,其中有跳棋、围棋、象棋比赛。班团支部书记黄万生借来了几副围棋,我自认为自己从小会下围棋,期待能获得好名次。没想到第一轮遇上了班长郭凌宾,他技高一筹,我被淘汰了。我很沮丧,才认识到人外有人。高考毕业后我还去郭凌宾家里下过围棋。后来郭凌宾成了顺德围棋冠军,他从单位学校辞了教师,开了几家少儿围棋培训班,生意火爆。说明下围棋,郭是有天赋的。
发小中最爱下围棋的是本家吴文利、邱全明,大学毕业后,我在下垄时去他们家下过围棋。邱全明水平和我差不多,吴文利学东西精益求精,不停钻研,从最初的业余3段到现在的6段,理科生的下棋智商确实高。我下了几十年的围棋,现在还是业余2段,偶尔能上3段。因为篮球与围棋,我与文利经常互动,他也戏称我是他的最好朋友之一。趣味相投、志同道合,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他在珠三角建了一个围棋好友群,把我拉进去,每天我可以看着一班水平比我高的棋友比赛鏖战,观棋不语真君子,感谢文利。
随着围棋中日韩三国擂台赛的举办,围棋也在走向国际。开始是日本领先,现在是韩国领先。中国的优势在于人才数量占优。但是韩国总能产生天才型选手,如李昌镐到李世石再到现在的申真谞。有人认为这得益于韩国的围棋理念和赛制。韩国棋手追求胜负,赛制更密集更激烈。
如今,人工智能阿尔法I的出现,背AI成了很多棋手的成功之路。机器下出来的棋有时叫人匪夷所思,叫人脑洞大开。这又推动人类重新反思自己的棋谱,也大大提高了围棋的竞技水平。围棋,被誉为世界上最复杂的智力运动,也入选了亚运会。对开发幼儿智力也大有好处。这也是国内围棋市场经久不衰的原因。可惜我的女儿对此没有兴趣,现在的年轻人下围棋的也不多,男生大都喜欢王者荣耀。在我身边,围棋爱好者只集中在60-70后,以棋会友,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一种途径。已故台湾作家琼瑶影片《窗外》中就记录了主角林青霞的教师父亲几十年经常找棋友下围棋的场景。
围棋蕴含了很多道理,比如如何把优势转化成胜势、优势下不贪多、不以吃子杀死对方为目的,不战而胜是最高境界。进攻是最好了防守等等,这些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耐人寻味。《天龙八部》里的虚竹误打误撞,解开了之前无人能解的“玲珑棋局”,从而收获了武功秘籍。其中的智慧是先置于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已故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对精通围棋的体现。
亲情交流的渠道:跳棋、麻将、扑克
在我小时候,在幼儿园上班的母亲带回了一副跳棋。我们一家人很快就学会了。跳棋有几种玩法。形式多样:有两个人一对一,有几个人一起玩,还有两个人2对2。有隔空跳的,有连球跳的,还有一步一步跳的。谁先把自己的珠子走到对面的格子里谁就获胜,胜负往往就在一两步。所以计算胜负时,先走的一方要减掉一步,这样才公平。我们四姐妹,我赢多输少,三姐经常被我气得不下了。二姐和我水平差不多。
上了初中,初中有一位老师听说我下跳棋很厉害,一天傍晚专门请我去他房间下。我欣然前往。我总结出了跳棋的奥秘,两军对垒抢占枢纽位置最重要,谁先占到要点谁就有优势,一直保持到最后。因此,在下跳棋时要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双方的接触点。这一点与象棋类似,先发制人,先把“车马炮”倾巢出动,胜率会更高。围棋也分进攻与防守,进攻方能利用攻击获利。赴日的中国围棋大师吴清源的女弟子芮乃伟就是擅长进攻,所以她的胜率非常高!篮球也是,裁判一般会判为防守犯规,进攻犯规的很少。
来到池江中学,当时后勤主任邓主任的女儿也喜欢下跳棋,我和她下了一盘,水平比较接近。再后来,跳棋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扑克的玩法很多,有“五、十、K”,俗称“争上游”,谁牌大谁出牌,先出完牌者获胜。还有打对家,4个人,2对2,2人互相配合着打升级,从3打到A。先到A者获胜。有打一副牌的,有打2副牌的,也有打3副牌的,适合6-8个人玩。各地的规则有所不同,在我们老家江西大余县的扑克规则比较好玩,叫做“撬到底”。意思是庄家埋了8张牌之后 ,另外 3方如果手中恰好有一对“基主”,可以轮流撬庄家的底牌。一对大小王也可以撬,只是没有“基主牌”,其他4色全成了副牌。庄家先出牌,另外3家要跟色出牌,庄家如果出对,如果没有要么用“基主”毙“掉对方,否则就要垫”基主“给对方吃。因为对子为大,这是扑克的最基本的特点,如果手中能拿到连续2对牌,如AABB,那就叫“拖拉机”。如果能拿到AABBCC,那就是超级拖拉机,天下无敌。这里有人会问,“拖拉机”是看颜色还是看“上下级”,比如会出现基主与副牌的拖拉机。这点大家可以事先说好规则,愿者服输。
扑克牌还有炸金花,我没玩过。关于扑克上的图像,上面有国王、皇后,还有JQK里的骑士,感觉是西方传入的游戏。而麻将传说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在船上无聊时的产物。麻将里有“一条二条”,这象征渔船上晒的鱼干。里面的“东南西北风”象征海上航行的天气。麻将是地地道道的国产游戏,麻将在香港叫麻雀,因此也出现了一系列“赌神”电影。
我们在读大学时还是通宵打扑克,参加工作后开始流行麻将,同事们每天晚上聚在一起玩,我从来没参加过。我是在大学毕业时站在我妈身边学会的。以后每年过年大家会聚在一起玩麻将。小赌怡情,现在我们小区周边涌现了大量的麻将馆,时间很有规律。每到下午5点大家就一涌而散,接娃的接娃,做饭的做饭。据说四川成都百姓玩麻将成风,生活节奏较慢,适合玩麻将。我姐夫曾开过麻将馆,同事也开过麻将馆,只是收台费,但是还是太辛苦,有的麻友玩到深更半夜,店主受不了。现在还出现了一种自动麻将机。
……
无论是哪一种游戏,都承载了一代代人的回忆。原大余中学校长李青曾说过,为什么打扑克让人着迷乐此不疲,原因在于每一局牌都不一样,我们的课堂也应如此,每天都是新的,让学生爱上我们的课堂。
北京106高龄的老人也说,要想长寿,身有所劳,心有所托。而游戏就是我们生活的调剂品,邓小平打桥牌也是为了保持大脑的运动,保持清醒的头脑。
让我们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享乐游戏的乐趣。希望沉迷于手游的男生们,能够控制自己,做好时间规划,做游戏的主人。当然,短视频的兴起,已成为新兴的娱乐项目。新的问题又来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游戏与运动,主打一个快乐不内卷,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