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笔记 ” 科技藏趣
——大南关小学五年二班的暑期探秘记
七月的暑气挡不住探索的热情,大南关小学五年二班的同学们把假期变成了一座热闹的“科学实验室”。从厨房里的奇妙反应到生活中的现象探秘,再到废旧材料的创意变身,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科学活动,让这个夏天飘满了求知的味道。
小实验里的大道理:生活里的科学课
“筷子真的能把整杯米提起来!”李锐江举着悬空的玻璃杯惊呼。她的“筷子提米”实验中,筷子插入装满米的杯子后,通过按压让米粒与筷子紧密接触,利用摩擦力轻松提起杯子,反复测试后还发现,米越满、按压越用力,提起的成功率越高。
这样的“家庭小实验”在班级里遍地开花:薄皓宇同学做的“会变色的水”实验,王乐曦同学做的“消失的颜色”实验,像在玩一场化学魔术;鲁潼桐同学的“覆杯实验”,让倒扣的玻璃杯里的水被纸片稳稳托住,直观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还有张钰菡同学的“跳舞的食盐”实验,把食盐撒在保鲜膜上,对着它说话时盐粒会随声音振动跳动,让孩子们亲眼看到声音是一种波。能直立的牙签、植物喝水实验、纸杯投影等等,这些在生活里的实验,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变得可触可感。
生活探秘:解锁身边的“为什么”
“原来冰块冒泡是因为水里的空气受热跑出来了!”经过一周观察,郑涛同学在探究日记里写下结论。他把冰块放进不同温度的水里,发现温水里的冰块冒气泡更频繁,查资料后才明白,这是水中溶解的空气遇热释放的结果。
同学们的探究课题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辛梓萱同学“研究大米蛀虫”;王悦潼同学“试不同温度的水对糖块溶解的影响”,记录下“热水溶解最快,冰水最慢”的结论;王梓博同学蹲在雨后的草丛里观察蚯蚓,通过查资料和实验,明白蚯蚓雨天出来是为了避免土壤里缺氧……这些看似微小的发现,都是孩子们用好奇心敲开科学大门的尝试。
小制作:废旧物品的科学变身
“这是我的水循环喷泉,倒上水就能自己循环!”张宇墨同学展示着用塑料瓶、吸管和海绵做的作品,利用虹吸原理让水从“山顶”流到“山脚”,再通过海绵渗透回到起点,模拟自然界的水循环。
废旧材料在孩子们手中焕发新生:用矿泉水瓶做的自制饮水机,按压瓶盖就能流出水,藏着对气压原理的运用;用易拉罐和棉线做的洗笔器,通过虹吸作用自动回收洗笔水;还有用蜡油和棉线做的小蜡烛,让孩子们在制作中了解燃烧与熔化的过程。
这些小制作或许不完美,却装满了孩子们对“如何让生活更方便”的思考。
七月的科学探索之旅中,五年二班的同学们用眼睛观察、用双手实践、用大脑思考。正如班主任在班级群里说的:“科学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对身边万物保持追问的勇气。”这个夏天,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探索世界的热情与方法。
撰写人:李美云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原市迎泽区大南关小学校:“夏日笔记 ” 科技藏趣,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