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科技小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甘肃凉州设施葡萄科技小院见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科技小院扎根农村助农惠农”。位于凉州区松树镇的甘肃凉州设施葡萄科技小院,作为连接高校科研与田间实践的纽带,通过种质资源创新、技术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为当地葡萄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日前,记者慕名前来该园区采访,它的规模气势、蓬勃朝气让人感到振奋。

人才培养的基地

走进科技小院的大棚,目之所及皆是一串串套袋的葡萄,揭下“面纱”之后,葡萄垂挂枝头,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要想葡萄品相好、卖价高,套袋很有学问。”正逢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前来开展实践活动,葡萄架下,师生和园区负责人、技术员、产业工人聚在一起,针对葡萄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与学校实验室不同,科技小院通常建立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让我们能够接触到真正的农业生产环境,了解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一位大学生说,作为农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

近年来, 该科技小院依托共建单位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每年入驻林果专家10多人及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协作实施了武威市重点研发项目《基于产期调控的设施葡萄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等;甘肃农业大学每年选派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参与种质资源鉴定、田间试验等工作,在小院的培训下,他们成为了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一些毕业生选择留在当地企业或合作社,成为技术骨干,继续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

“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就是培育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的人才,研发现代农业生产中,真正需要的技术。”甘肃凉州设施葡萄科技小院负责人、智信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玉梅说。

科技助农摘桂冠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科研院所,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前不久,大棚里葡萄成熟,科研团队的专家、研究生一直驻扎在园区,每日观察葡萄挂果情况,指导产业工人采摘、保存和运输。

科技小院针对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实际,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加大农村实用型人才的教育培训,通过集中理论讲座、现场示范、空中课堂等方式,搭建交流平台,分享经验和技术,开展设施葡萄栽培技能培训,先后开展讲座30多场次,培训技术骨干300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村实用型人才的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凉州区果农提供葡萄组培脱毒苗生产、设施葡萄栽培等多项技术服务,累计带动该区设施葡萄种植面积2000余亩,覆盖10多个乡镇120多个村;先后引进专家20余人,现场指导40余次,引进“紫甜无核”“早霞玫瑰”等葡萄品种,推广发展到2000多亩,年可增加群众收入6000多万元,解决群众就业150多人。

“科技小院上接专家人才、下联生产基地,搭建起了人才和产业紧密联系的‘直通车’,有效解决了人才与产业、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凉州区松树镇武装部长王军说,通过科技小院与乡村振兴双发力,推动农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培植特色优势产业,不仅把科技小院创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散地,还创建成为产品集散地,拳头产品“西凉仙紫”葡萄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名录,连续4届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金字招牌”助乡兴

“产业园成立11年了,我是看着它茁壮成长的。”2014年,智信达日光温室葡萄产业园由凉州区智信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从那时起,松树镇南河村三组的何泰山就和妻子李新萍一直从事栽植、浇水、施肥、修剪、采摘等工作。何泰山说,产业园建立了联农带农机制,用工优先考虑周边脱贫户,并签订长期用工协议近百人,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4万多元,年劳务收入达270多万元,由于带动就业能力强,被地方政府认定为“乡村就业工厂”。

多年的摸索和积累,何泰山掌握了葡萄种植的实用技术,目前担任生产队长,成为产业园的“土专家”。2023年,智信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获批“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为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这个“金字招牌”让公司如虎添翼,不断加强科技攻关、强化技术培训、狠抓人才培养、开展科学普及,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科技小院的积极作用。

“科技小院,其名虽‘小’,其志乃大。”目前,园区建成新型日光温室312座,这个由农企、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的模式,带动周边农民增收,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记者范武平 张文灿

来源:武威日报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小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甘肃凉州设施葡萄科技小院见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