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一种 “购物方式” 比黑五折扣还疯狂,比免税店还划算,那就是 “零元购”—— 不用花钱,直接从商店 “拿” 东西,主打一个 “免费共享”。这种操作从街头小打小闹发展到如今的 “规模化、集团化”,背后的故事比好莱坞警匪片还精彩。从偷个面包填肚子,到组团搬空奢侈品店,美国 “零元购” 的发展史,简直是一部底层生存智慧与社会漏洞的 “荒诞喜剧”。
早期萌芽:生存式 “顺手牵羊”
20 世纪初的美国,“零元购” 还只是个别现象,主角多是吃不饱饭的穷人,目标也很朴素 —— 面包、牛奶、土豆,能填饱肚子就行。那时候的 “零元购” 者讲究 “盗亦有道”,只拿必需品,不碰奢侈品,得手后赶紧溜,生怕被抓。
1929 年大萧条时期,“零元购” 迎来第一次小高潮。有记载说,纽约的面包店每天早上开门,都能发现窗台上少了几个面包,地上却多了几枚硬币 —— 原来是穷人没钱买,偷偷拿了面包,又觉得过意不去,留下了自己仅有的一点钱。这种 “半偷半买” 的操作,透着一股心酸的体面。
那时候的商店老板也比较 “通情达理”。有个杂货店老板发现有人偷奶粉,没报警,反而在店后门放了个箱子,里面装满快过期的食品,旁边写着 “需要自取,记得下次付钱”。这种 “温情零元购”,成了大萧条时期一道奇特的风景线。
但随着经济好转,“零元购” 开始变味。50 年代的洛杉矶,出现了专门偷香烟、酒的小混混,他们骑着摩托车抢了就跑,被称为 “飞贼”。这时候的 “零元购” 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 “潇洒”,警察开始加大打击力度,却总也抓不完 —— 就像打地鼠,按下这个,那个又冒出来。
中期发展:小团体 “协作作战”
到了 80、90 年代,美国 “零元购” 进入 “团队作战” 阶段。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几个人分工合作,有放风的,有动手的,有开车接应的,流程比快递公司还规范。目标也从食品扩展到家电、服装,只要能换钱的,都在 “采购清单” 上。
1985 年,芝加哥发生了一起 “经典案例”:5 个年轻人伪装成搬家公司,大白天走进一家电器店,说 “老板让我们来拉几台电视”,店员没核实就放行,结果他们拉走了 10 台彩电,价值上万美元。等老板发现时,车早就没影了。这种 “智取” 式零元购,比硬抢更让人哭笑不得。
这时候的 “零元购” 还出现了 “产业链”。有人专门负责 “采购”,有人负责 “销赃”,有人负责 “望风”,形成了 “生产 — 销售 — 售后” 一条龙服务。纽约的跳蚤市场里,随处可见 “来历不明” 的商品,价格只有市场价的一半,买主和卖主心照不宣,就像在玩一场 “你知我知” 的默契游戏。
商店老板们也开始 “内卷”。为了防偷,有的超市给商品装了磁扣,结果 “零元购” 者带了消磁器;有的给橱窗装了铁栅栏,人家直接砸玻璃;更绝的是有个老板,在贵重商品上涂了荧光粉,结果晚上在警局,一照一个准,抓了不少 “零元购” 常客。这攻防战,就像猫鼠游戏,你来我往,乐此不疲。
现代爆发:规模化 “狂欢盛宴”
2020 年之后,美国 “零元购” 彻底 “放飞自我”,从偷偷摸摸变成 “光明正大”,从几个人变成几十人组团,场面堪比 “免费超市开业”。洛杉矶的一家 Nordstrom 奢侈品店,曾被 50 多人同时闯入,有人扛着包,有人抱着鞋,还有人拿手机直播,店员只能眼睁睁看着,不敢上前阻拦 —— 因为怕被打。
这波 “零元购” 升级,离不开几个 “助推器”。一是疫情期间经济下滑,很多人没了收入,只能靠 “零元购” 度日;二是社交媒体的 “示范效应”,有人把 “零元购” 视频发上网,点赞量比网红带货还高,引来更多人模仿;三是某些地区的 “轻罪法”—— 盗窃金额低于 950 美元不算重罪,警察懒得管,抓了也判不了刑,堪称 “零元购许可证”。
最离谱的是 “零元购” 的 “专业化”。有人专门研究商店的监控死角,画出 “最佳路线图”;有人负责开车接应,车后备厢铺着软垫,防止商品被磕坏;还有人搞 “预售”,客户想要什么,他们就去 “拿” 什么,从中抽成。这种 “产业链”,比正规零售业还完善。
2021 年旧金山的 “零元购” 名场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一群人冲进苹果店,30 秒就把展示台搬空,连体验机都没放过;隔壁的药店更惨,货架被扫得比脸还干净,只剩下空空的包装盒。有个店员无奈地说:“现在开店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看谁抢得更快。”
更搞笑的是 “零元购” 者的 “职业素养”。有人只抢名牌,说 “杂牌拿出去没面子”;有人抢了东西还不忘 “挑三拣四”,把不喜欢的扔在地上;甚至有个 “零元购” 团伙因为分赃不均打起来,最后被警察一锅端 —— 堪称 “内讧式落网”。
社会漏洞:零元购背后的 “神助攻”
美国 “零元购” 能发展壮大,少不了社会各界的 “神助攻”,警察、法律、商店老板,个个都在 “推波助澜”。
警察的 “佛系执法” 是重要原因。按照加州法律,盗窃金额低于 950 美元,警察可以不逮捕,只开罚单。结果就是,“零元购” 者专门挑便宜的东西拿,凑够 949 美元就收手,堪称 “精准薅羊毛”。有个警察在采访中吐槽:“我们出警到现场,只能看着他们把东西搬走,因为没到立案标准,总不能因为人家拿了个 900 美元的包就开枪吧?”
检察官的 “消极起诉” 更让 “零元购” 者有恃无恐。2023 年洛杉矶的数据显示,盗窃案的起诉率不到 20%,很多案子拖到最后就不了了之。有个 “零元购” 惯犯一年被抓了 15 次,每次都因为 “证据不足” 被释放,最后他自己都调侃:“警察局比我家还熟。”
商店老板的 “破财消灾” 也助长了风气。大型连锁超市算了笔账:与其花钱雇保安、装防盗系统,不如任由他们抢,反正损失可以报保险。有个沃尔玛经理甚至在内部会议上说:“只要别伤人,抢多少都行,补货比抓人划算。” 这种 “躺平” 操作,让 “零元购” 者更加肆无忌惮。
还有些 “社会公知” 为 “零元购” 辩护,说 “这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抗”“商店定价太高,活该被抢”。这种言论就像给 “零元购” 者发了 “道德许可证”,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在偷,是在 “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搞笑后果:零元购引发的连锁反应
“零元购” 在美国引发了一系列搞笑后果,商店、民众、小偷,都被卷进这场 “荒诞剧”。
商店开始 “反制”。旧金山的一家药店把牙膏、洗发水等日用品锁在玻璃柜里,想买得让店员开锁,堪称 “超市变博物馆”;洛杉矶的奢侈品店雇了 “肌肉保安”,站在门口比商品还显眼,结果 “零元购” 者改成晚上来,趁保安下班动手;更绝的是纽约的一家超市,直接把商品价格涨到 951 美元,让 “零元购” 者无从下手 —— 这操作,把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玩明白了。
民众的 “应对措施” 也很奇葩。有人在自家门口放个箱子,写着 “零元购自取点”,结果真有人来拿;有人把旧东西摆在路边,希望 “零元购” 者别惦记自己家;甚至有个小区组织 “反零元购巡逻队”,拿着手电筒在超市门口晃悠,结果被当成 “可疑人员” 被警察盘问。
“零元购” 者内部也卷了起来。为了抢得更快,有人练短跑,有人学翻墙,有人研究超市布局,堪称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个 “零元购” 团伙因为 “业务能力不行”,抢的东西总比别人少,最后解散改行当快递员 —— 至少能靠速度赚钱。
最讽刺的是,有些 “零元购” 来的商品,最后出现在了慈善商店。有个志愿者发现,捐赠的衣服标签都没撕,一看就是 “零元购” 来的,只能无奈收下。这种 “从商店到慈善店” 的循环,成了美国特有的 “财富再分配” 方式。
美国 “零元购” 的发展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法律漏洞和人性弱点。从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到成规模的犯罪狂欢,这背后的每一步都透着荒诞。或许哪天美国能解决经济问题、完善法律、平衡好执法尺度,“零元购” 才会真正退出历史舞台。但在那之前,这场 “不花钱的购物狂欢” 恐怕还得继续上演,成为美国社会一道哭笑不得的 “风景线”。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 “零元购” 发展史:从街头小打小闹到 “购物新潮流”,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