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回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灯影在高楼落地窗间斑斓闪烁,冷金属框架下的碎片拼接出一个整体。这样一种玻璃封装的世界,外表切割得锐利,内部其实徒有其表。电影《玻璃大厦》,那种明亮光滑的表层反着现实所有尖锐的问题,正好像镜子里头映出最不想面对的脸。1974年,美国好莱坞不知道怎么了,突然像是盯上了灾难。有人说那是城市扩张时期人性焦虑下的必然产物,也有人觉得纯粹是票房的某种算计。
摩天大楼,138层,旧金山天际线的标竿。道格·罗伯茨,那个理想主义的建筑师,初看上去意气风发。派对开在楼顶,名流坐在旋转椅上指点江山。这时,明明没有预兆,偏偏偏偏一个小小的电线打出火花,把所有人的命运都给彻底点燃了。电路的短路不是偶然,没人会相信这种事只是手一滑,工人一疏忽的恶作剧。再看下去就觉得荒唐,这些大人物、普通工人、甚至警消,突然被困在封闭空间里,光鲜身份也和逃生通道一样,全部堵死。不是每个人都能镇静坐在窗边喝下第二杯酒,也不是每一个都等得及等消防梯来救命。危机总是让人看清本来面目,当然,有的人平时也不见得真诚。
那夜的派对太浮夸。开发商邓肯不住夸耀大厦之神奇、技术之先进,可是在这种时刻,所有的吹嘘反而像个可笑的反讽。玻璃大厦不仅仅是财富的象征,它实际上也成了人性自负的祭坛。罗杰·西蒙斯,邓肯的女婿,省材料、砍预算,用恶劣线路填平财报空白。科学和金钱的角力,居然在最贵的地皮上用最差的材料,这不是闹着玩的吗?
可是,一切野心、荣誉、地位,到了火从29楼肆意蔓延那一刻,价值几何?消防队长奥哈罗兰,粗糙的手,沉重的脚步。他不是这栋高楼的常客,但灾难面前他反倒成了这里的主人。上层社会、设计师、普通电工——谁也逃不开。火灾没有尊卑,只有生和死。有的人慌乱滑下安全绳,掉落十几层下的阳台。有的在门板后头阻挡烟雾,地毯都被撕下来封堵缺口。也有人离真理远如银河,照样原地等电梯、讨要点心喝酒——荒谬得让人发笑。有些救援细节,看似繁琐,实际参与过消防演练的大概才察觉,这些细节远没有电影里拍的那种从容和戏剧化。
可细看消防员冲进火场时的不适表情、焦虑眼神,每个失误都显得不那么夸张。那些脸上厚重的汗水,也许胶原都被烤干。一幕幕燃烧的走廊和剧烈爆炸的泡沫天花板,带来的是一种压迫感而不是传统灾难片的快感。镜头切换得很快,看上去是不顾一切地推着故事往前赶。可其实节奏里偶尔会松一口气,罗伯茨在楼梯口喘息,奥哈罗兰犹豫着下一个命令,人的下意识反应反而成了整个流程的断点。这大概才是现实——哪里那么多一气呵成?
影片也留了不少边角。罗伯茨和苏珊的关系,这类都市男女欲言又止。苏珊晋升,事业、爱情、生活都陷入相互拉锯。本来想换个轻松生活,突然环境变了,再想回乡下却进退两难。像极了现在职场人犯的难题:前程和陪伴哪个是必须的?他们犹豫,观众可能也跟着心里矛盾。可有时候,又觉得他们太矫情,生死面前,升职算什么呢?
场面调度也有讲究,一根安全绳横穿两幢大楼,眼看上头人踩着一步一步往下,底下警笛声此起彼伏。有媒体说那一刻几乎能听见观众心跳声。导演用玻璃的反光渲染透明疏离感,镜头的冷蓝色调和火光的橘红交错,有意营造压抑,不留呼吸。音乐来自约翰·威廉姆斯,气氛营造很接近后来的经典灾难片。弦乐推动着情绪,电子音效明显在突出现代感。如果重新审视那段配乐,和现场火势的推进几乎完全贴合,看多几遍反倒很难再被套路吓到。观众感受到的紧张,其实源自人的身处险境的无助,而不是灾难本身。音乐最后还用上了巴赫的片段,把仪式感拉满,可可能有些观众根本没意识到那是巴赫,更多地只是被感染了一种悲凉。
再说剪辑,也是蛮特别。画面不断切换救援小队、被困者和指挥中心的反应,每一组故事线互不搭理,又全都影响着结局。有兴趣的可以去查查电影幕后笔记,当时几乎每一场群戏都要拍好几个版本。许多楼层着火的细节其实后来都被删掉,担心场面太大反而让观众看花眼。不过多线叙事确实让一本正经的灾难片多了点现代味道,倒也不缺温情。比如消防员救下无助小孩的片段,明明套路,可还是让人眼圈发烫。或者,可能只是那一刻,观众更愿相信生死关头有奇迹。
社会阶层的那点事,电影拍得不算深入,但有意无意总会露点端倪。开发商、设计师、消防员、工人、服务员,派对里谁都不是主角。危机来临,所有身份一律归零,尽管有的人还在抱着金表、忙着保护桌上签约文件,但很快就懂得了什么叫“活着最重要”。好像这些描述太极端,可这才像美国七十年代都市扩张的缩影。查美国当时城市安全条例也会发现,摩天大楼并未统一消防标准,甚至连起火自动喷淋装置都不合规。这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漏洞,全都在片子里用悲剧展现出来了。有网友挖出1972年芝加哥高层公寓火灾案例,两者场面极其接近。难道说,这算是创作者的未卜先知?
影片高潮——顶部水箱爆破灭火作战。理论上疯狂,执行起来更疯狂。万一水流量过猛,整栋大楼会不会直接崩塌?这种动作,正常人干不出来,电影硬是拍出来了。结果一半是勇气,一半是运气。大部分参与救援的人最后都存活下来,虽然付出代价。但说到底,这种大团圆只能在电影里实现吧?
有人说这部片其实挺假,现实不可能这样顺利;也有人讲,它拍出了当时都市人的惶恐和无力。这两种看法谁都站得住。仔细想想,现在的高楼住宅,安全防护再好,楼里的人心却比以前更容易出问题吧?比起技术,更多时候我们寄希望于临时抱佛脚的救援。哪怕早有教训,人们还是喜欢快、喜欢高,追求效率,愿意让步安全。讲不清,这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
看完之后,倒也不一定谁会反思什么。更想问,这些在生死线上经历过火海的角色,日后还会继续重复昨天的路吗?或者说,他们自食其果之后,还敢在新高楼继续吹牛吗?没有答案。观众下一秒就被别的热闹吸引,也许,只有灾难再来一次,社会才会真改。
回头看,《玻璃大厦》不过是一部电影,可里面藏着现实的裂痕,也藏着人的可怜。烟雾散去,空旷的摩天大楼只剩回音。现在的城市依然在长高,只是更多人学会掩盖裂缝罢了。如果灾难总会来,有些人并不一定学梗快、跑得快,躲也是来不及。人心的玻璃,比大厦更容易碎。
(文献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Box office data, 1974;美国消防协会《高层建筑火灾年鉴》,1972-1974;芝加哥消防局1972年公寓火灾调查报告,图2-1;IMDb《The Towering Inferno》幕后花絮截图等)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入了解美国电影《玻璃大厦》,揭露人性的脆弱与纷争,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