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食烹饪

食品科学视角下的饮食真相与未来趋势

 

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在现代社会,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日益复杂,工业化生产与传统饮食文化的碰撞、健康焦虑与科学认知的差距,让“吃”这件事变得越来越不简单。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教授肖俊松深耕食品科学领域多年,对食品加工、营养健康、食品安全等问题有着深入研究,他的见解或许能为我们拨开食品领域的诸多迷雾。

预制菜:工业化与传统饮食的妥协

谈及当下备受争议的预制菜,肖俊松认为其本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人力成本上升,自己做饭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预制菜是时间与感官享受的妥协。”他解释,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鲱鱼罐头、豆豉等都是传统预制菜的代表,如今只是品种更丰富,从常温储存转向低温保存。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核心担忧集中在原料品质和安全性上,担心以次充好。肖俊松指出,这一问题可通过标准化生产和严格监管来解决。而中式预制菜的工业化面临独特挑战,因其品种繁多、体系复杂,远胜于西方的罐头、乳制品等产业。不过,他观察到一些趋势:需要长时间加工的菜品(如黄焖鸡、红烧肉等)已成为预制菜主流,未来可能像西方一样形成经典配方,实现单品规模化销售。

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的科学工具

“食品添加剂被严重妖魔化了。”肖俊松直言,合法合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标准,其安全剂量通常基于动物实验,换算到人体后还要有一定的保险系数,长期摄入不会产生可见危害。他特别区分了食品添加剂与非法添加物:“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不属于食品添加剂,是不良商家的违法行为,不能归罪于添加剂本身。”真正的问题在于,消费者常将“天然”与“安全”画等号,却忽视了现代保鲜技术的重要性——没有冷链运输、防腐技术,大城市每天所需的海量蔬菜根本无法新鲜送达。不同保鲜工艺各有优劣,添加防腐剂的成本最低,冷冻保存对口感影响较小,罐头则能实现长期常温储存,最终市场选择往往是成本与品质的平衡。

现代膳食的营养困局:过量与缺乏并存

肖俊松指出,现代膳食的核心问题是营养结构失衡: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包等)和脂肪摄入过量,ω-3不饱和脂肪、膳食纤维、钙、部分维生素等营养素相对缺乏。“我国人均肉制品摄入量已接近西方,但乳制品摄入仍偏低,导致钙摄入不足,这会影响骨密度和神经调节,尤其对女性老年健康影响显著。”他以自身经历举例:因体重超标出现胰岛素抵抗后,通过调整主食结构(杂粮与精米各半)、减少高糖食物,配合适当的锻炼,两个月便恢复正常。“快碳会导致血糖骤升骤降,长期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而慢碳(如抗性淀粉、红薯、糙米)能平缓释放血糖,更有利于健康。”此外,多酚类成分(如茶叶、咖啡、葡萄籽中的抗氧化物质)对肠道健康和抗氧化至关重要,但因其涩味,常以胶囊形式作为膳食补充剂。

食品安全:监管与消费者选择的博弈

食品安全的挑战更多来自源头。肖俊松坦言,小规模种植养殖模式导致农兽药残留监管难度大,“农贸市场的风险高于大型超市,后者更倾向于选择合规供货商。”他强调,食品安全不仅是食品本身的问题,还与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环保标准的提升是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对于消费者,他建议通过价格和渠道筛选:“贵的食品未必绝对安全,但出现问题的概率更低;有机食品虽成本高、边际效益低,但对追求品质的人而言仍有价值。”同时,需理性看待“土法加工”,如“古法土榨花生油”可能因霉变花生含黄曲霉毒素,风险远高于正规加工产品。

食品工业的未来:多元趋势与技术突破

展望未来,肖俊松认为中国食品工业将呈现多元发展。家庭烹饪仍会保留一定空间,但半成品和预制菜在团餐(医院、学校食堂等)领域会快速增长;随着健康意识提升,慢碳饮食、功能食品、老年食品、膳食补充剂的需求将增加。技术层面,未来如果能源成本显著降低,合成生物学(如从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将潜力巨大,或能实现食品元素的永续循环。但他也指出,我国食品工业“大而不强”,缺乏全球知名企业,高端研发岗位多集中在国外,未来需在核心技术和品牌信任上突破。

从预制菜的争议到添加剂的真相,从膳食结构的失衡到食品安全的挑战,肖俊松的解读让我们明白:食品科学的本质,是在工业化、健康需求与文化传统之间寻找平衡,而理性认知与科学选择,才是破解“吃”的困惑的关键。(何义涛)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食品科学视角下的饮食真相与未来趋势,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