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如砥,磨尽多少经世之志;时运似棘,绊住无数报国之心。范仲淹三遭贬谪,虽然经受过塞下苍凉,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在岳阳楼上谱写千古名篇。
文天祥兵败被俘,遭遇了零丁洋里叹零丁的困境,却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决绝,在大都狱中留下传世奇章,既让人生得到了升华,又令后人感到崇敬不已。
古代才子纵然深陷漩涡,依然以志为炬,以节为骨,在命运的寒夜里,燃亮了文人的不灭风骨。下面一起欣赏欧阳修的名作,借景抒怀,充满理趣。
《游大字院记》(节选)
北宋·欧阳修
吾三人者解衣乎竹阴之下,命觞乎其间,仰而视林杪之高,俯而步苔径之曲。忽若飘浮,出于尘埃之外。于是避炎之畏,脱巾散发,沉瓜浮李,以快斯须之烦。
已而夕阳在木,倒影入地,浮图氏之钟皦然于林间。余乃归步于官邸,视其簪袍如接械。吾以是知夫宦者之累,而不居者之为适也。
大意是说:我们三人在竹荫下脱下外套,摆酒小饮。时而仰望高处树梢,时而低头漫步在曲折的青苔小路,忽然感觉就像飘在空中,瞬间脱离了尘世的纷扰。躲避着难耐的暑热,摘下头巾,散开头发,把瓜果浸在冷水里,借此暂时消除心中的烦闷。
不久,夕阳照树,树影映地,林间清晰地响起了寺庙的钟声。我便迈步返回官署,此刻感觉身上的官帽和官袍,竟像刑具一般约束着自己。我因而明白,做官遭遇的牵累如此沉重,而不受官场束缚之人,活得何等自在。
此文作于欧阳修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时,作者记录了他与友人张谷、杨愈同游大字院法堂的避暑经历。作者以清凉的竹院对比官场束缚,在竹阴酒觞间借景抒怀,抒写了对自由心性的向往,也委婉地道出了他在仕途生涯中的困惑。
在儒家礼仪体系中,衣冠是身份的象征,“解衣”则是对礼法约束的暂时挣脱。头巾是士大夫的标配,“脱巾散发”近乎狂态,暗合魏晋文人的旷达不羁。“沉瓜浮李”,乃是极其朴素的消暑方式,与官场中钟鸣鼎食的繁文缛节,形成了鲜明对比。
文中的光影转换暗藏深意,夕阳的余晖将树影拉得颀长,既交代出时间的流逝,更委婉地表达诗人非常珍惜短暂的惬意时光。当他沉浸于自然之趣时,感觉时间转瞬即逝;而当钟声催归,心中便充满了回到牢笼的重负。
这种放松和自在极其难得,却在夕阳钟声中被猝然打断。欧阳修一生排佛,却常以寺庙为避世之所,寺庙钟声代表超世之音,此处却仿佛成了现实的催命符,提醒着官邸的存在。钟声清亮却不悦耳,它像一把利刃,刺破了“飘浮出于尘埃之外”的幻觉,迫使作者从逍遥处境中惊醒。
当作者“归步于官署”,视线触及“簪袍”之时,那套刚刚卸下的衣冠竟如枷锁。宋代儒者常以簪缨比喻桎梏,欧阳公更是形容仕宦如同戴枷而行。从“解衣”到“视簪袍如接械”,作者身体上的感知变化,传达出一种精神困境,身心的片刻舒展,反而更显官场的沉重束缚。
文末抒写感慨,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毕生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信条,即便贬谪到滁州,依然写下了与民同乐的《醉翁亭记》。这种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矛盾,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的内心挣扎。
此篇当属宋人小品文典范,含蓄隽永,寓理于景,可与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并观。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先生不能效仿陶渊明归去来兮,又无法在官场中获得精神自由,只能在山水游赏中寻求短暂放松。正可谓心在庙堂、身系江湖,笔锋起落、总关沉浮。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欧阳修的名作,借景抒怀,充满理趣,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