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参加读书会的原因,开始对虚构文学发起了冲锋。
从英国文学里的经典开始,再到俄罗斯、拉美、中东的故事一点点开始看,读书会的组织人选书也很随机,拿起地球仪转到哪里,就选一本那个文学异乡的好书。
也许是因为从小武侠小说看过了,长大以后又在网络文学这个坑里来回游了十几年,导致自己对于深度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一直偏弱。
毕竟当你习惯了各种零食的口味以后,再去感受那种美味珍惜就变得有点难了。
比如石黑一雄的《克拉拉的太阳》看完以后能理解的深度仅限于机器人视角看人类心灵的一些思考。
再比如巴恩斯《终结的感觉》,看了以后对于人类记忆不可信这一点念念不忘,而对于人生是选择接受荒谬还是反抗荒谬就想得不多。
还有纳博科夫,博尔赫斯,托尔斯泰等等,很多作品鉴赏的深度都不足,对于整个文学史背后的思想演变,叙事技巧的演变,还有作者们对于人生终极问题思考的演变都一无所知。
这时候也开始理解了和菜头的观点——当你决定开始看书时,一定要先从经典好书开始,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口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给自己的鉴赏能力加个buff,特意去找了一个对各国文学非常熟悉的大牛,他了我两条路。
第一条就是去找框架,你只有对于整个中西方文学史有一定的认知,才能给不同的书和作者找到定位,至少能知道为什么他能获奖。
第二条自然就是先从框架里的节点,也就是文学史上关键节点那几本书,你要读一下,不管是粗读也好,细读也好,都要有所了解。
这样等你再开一本新书时,就能找到这本书的定位,知道他是什么流派,是在讨论什么问题,尝试给出了什么答案,为什么这个答案非常棒?
这个方法非常有启发,因为过去对于一个领域的认识,都是这么开始的——找框架+找节点,然后一点点往上拼。
当时了解心理学时,从心理学的前身——巫术和神学开始,到弗洛伊德,荣格,再到现代心理学的整个流派发展。
经济学也是,从凯恩斯开始,各个大家,各个流派他们一步步提出的模型和思想,到如今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
哲学史也一样,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的各种问题,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情?如何认识自我等等问题,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们是如何解答的?这个演化过程就是哲学史。
西方艺术史就更重要了,可以说当代艺术这个神奇的东西,你想要看懂就得往前理一遍西方艺术史,否则根本搞不懂为什么当代艺术会变成这样。
说到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就不得不说一本书——《西方正典:伟大的作家和不朽作品》。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本身文学作品就很难去区分高下,那么这些经典文学怎么去区分就变得更难了,而这本书的作者哈罗德·布鲁姆有自己的一套经典遴选观及其理论基础,他以莎士比亚为中心,构建了一整个文学框架。
这个框架对于我们来说相对友好,至少像我们这样的入门级选手,有一个成熟的框架就是一种幸运。
有了这个框架以后,从莎士比亚开始,就可以整理一下整个西方文学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
而且他独特的文学批评观,也非常有启发,能让我们对于“经典”有一层祛魅,让我了解文学背后真正的价值。
所以,准备接下来一边读虚构文学经典的同时,也要慢慢死磕《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方正典》,从莎士比亚开始理解西方文学,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