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词:医者仁心是怎样炼成的?
朋友们:
今天我要讲的这个人物叫吴天一,他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的国际标准,开创了“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他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创造了铁路建设工人无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迹,被称为“生命的保护神”,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七一勋章”。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皆因他有一颗医者的仁心。
从20世纪80年代起,吴天一科研队前往以藏族为主要群体的高海拔县域,进行以高原心、肺功能为中心的现场研究。村子不通公路,队员必须骑马,吴天一笑称自己的马术不在医术之下,选坐骑时,他总是让别人先挑,并要求把性子最烈的马留给他。为了能深入研究,吴天一虚心向当地人学习方言,收集整理了数十万份临床资料。这里最低气温达零下40℃,氧气只有海平面的一半,人走在工地上,偶尔走快一点就会头痛欲裂,需要大口大口地喘气。吴天一提出必须要建制氧站,在他的提议下,青藏铁路施工沿线共建起23个制氧站、25个高压舱站、若干个高压袋。在高压氧舱里,人就相当于到了海平面。
在青藏高原,员工起夜时也可能会发生危险。“别小看晚上去厕所,人在夜里跑出去很可能懒得穿好外套,但外面气温在零下30℃到40℃,一旦感冒引发高原肺水肿,就可能致死。”在吴天一的建议下,青藏铁路使用带有取暖设备的卫生车,晚上与住宿室对接,冬天可保障工人夜间去厕所不受冻,夏天防止环境污染。吴天一给医务人员办学习班,教他们如何在更早的阶段判断常见的高山病,与死神抢时间。吴天一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认为,共济失调是高原脑水肿的最早症状,表现为走路摇摇晃晃和一些精神变化。而在传统观念中,将头痛、呕吐或者昏睡、昏迷作为诊断标准,会极大地延误诊断。
细节不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吴天一对员工的关怀不但体现在上厕所这个细节上,而且他还非常用心地创办医务人员学习班、举办课题组深入研究,都是为了减少误诊。他把医者仁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让员工能感到温暖的关怀。仁爱之心不应该挂在口头上,应该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地震的当天,75岁的吴天一要奔赴地震现场。青海省卫生厅的工作人员觉得他年纪大,又是院士,就拦下了他。谁知吴天一掉头去了省政府大院,他说:“我就说两句话。第一,我是研究高原医学的,我必须去;第二,我现在就走,救人如救火。”他拉着领导从办公室的窗户向下望,“这些都是我们医疗队要去的车,我们马上就得走。”在救援中,他早上5点起床,夜里11点回到帐篷。他发现从其他省份来的医疗队员在高原工作时,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他们要救援“救援者”。“路上的医疗队都撤回去,灾区医疗队已经饱和,我们完全有能力完成这次救援任务。”他对从北京来的领导们说,“其他省的医疗队下撤到海拔低的地区,等重伤员运出灾区到达低海拔地区后,再请他们发挥作用。”
林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吴天一虽然年纪大了,但仍有负责任的信心,而且在其他省的救援队出现高原反应不能救援时,他还有能力完成救援任务。他先人后己,先让其他省的医疗队撤下去,显示出仁爱之心。要培养医者仁心,首先必须有责任心。
医者仁心是怎样炼成的?吴天一的医疗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善于理解、关心他人的疾苦,要把对他人的关爱落实到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要先人后己,要把危险留给自己,要勇于担当。
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演讲词:医者仁心是怎样炼成的?,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