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养生

中医调理亚健康常用的12个穴位?什么中医穴位治病的特点和规律?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不是随便定下来的,它们的位置、功能、适应症,其实都是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的。而从整体来看,腧穴的治疗作用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和特点的,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近治、远治和特殊作用

一、腧穴的三大主治特点

1. 近治作用:哪里痛就治哪里

这是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一点。意思就是某个穴位所在的地方,或者它周边的器官、组织出了问题,这个穴位往往就能帮得上忙。比如眼睛不舒服,我们就会想到眼周围的穴位,比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这些,都是经常用于治疗眼病的。又比如胃不舒服,像中脘、建里、梁门这些在胃部附近的穴位,就可以拿来调理胃气、缓解胃痛。再比如膝盖痛,那就在膝盖附近找穴位,像鹤顶、膝眼这些穴就派上用场了。

还有一种叫“阿是穴”,这个不是固定的位置,而是哪里痛,按下去有感觉,就是穴位。这种就非常符合“对症下针”的思路。

2. 远治作用:按手脚也能治内脏病

这就神奇了。腧穴不只对本地有效,还有“远程治疗”的能力。也就是说,你按压或针刺一个离病灶很远的穴位,也能起到调理的作用。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因为中医讲究“经络”,穴位是经络的“交通枢纽”,经络则是人体“气”的运行通道。只要找准了经络,哪怕穴位远在手脚,也能通过经络影响到头、胸、腹等地方。

比如非常有名的合谷穴,它在手上,但却能治疗头痛、牙痛、咽喉肿痛等症状。这是因为它属手阳明大肠经,而大肠经是从手走向头面部的。再比如足三里,它在小腿上,但却可以增强脾胃功能,对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特别有效。

3. 特殊作用:能调节、还能对症

有些穴位的作用更为特别,它们不仅能治疗病,还能双向调节身体的机能。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你是“过多”还是“不足”,它都能帮你调回来,恢复平衡。比如天枢穴,它可以治疗腹泻,也可以治疗便秘。又比如内关穴,既能缓心跳慢,也能缓心跳快。这种双向调节的能力,在现代医学中也很罕见。

还有一些穴位有特别“对症”的作用,比如:

大椎穴可以退烧;至阴穴可以帮助胎位不正的孕妇转胎位;阑尾穴对急性阑尾炎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这些我们称之为腧穴的“特殊作用”,是临床上非常有价值的“特效穴”。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两种主要分类法

我们知道,人体的腧穴分布在十四条主要经脉上,包括十二正经和任脉、督脉。虽然穴位分布广泛,但它们的治疗规律还是有迹可循的,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

分经主治:顺着经脉找穴位

这是中医经络学最核心的思路。简单来说,一个穴位所属的经脉,决定了它可以治疗哪些器官、部位的疾病。比如你要治肺部的病,就可以选肺经上的穴位,不管是尺泽、孔最、列缺还是鱼际,它们虽然位置不同,但都属于肺经,所以都能治疗咳嗽、气喘、咽干等肺系病证。

古人有句话叫“定经不定穴”,意思就是病在某条经,就选这条经上的穴位,具体选哪个,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这种思路在治疗时非常高效,也体现了中医“以经为纲”的特点。

再比如:

任脉上的穴位常用于回阳救脱增强体力督脉则多用于治疗中风、热病、精神异常、头面五官疾病

可见,各经有各经的“主治方向”。

分部主治:就近取穴也讲道理

另一个规律是按身体部位划分穴位的治疗范围。也就是“哪块地方出毛病,就用那块地方的穴位”。比如:

头面部的穴位主要用来治疗眼耳鼻喉、头痛、面瘫这些病;颈项部的穴位不仅能治落枕、颈椎病,还能调理神志;躯干部位的穴位,则多与内脏器官的调理有关,比如调肝、和胃、补肾等。

这个规律也很好理解,身体是一个整体,但局部器官与穴位的关系往往是紧密对应的。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医调理亚健康常用的12个穴位?什么中医穴位治病的特点和规律?,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