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科技节,学校组织了一场关于“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研讨会,有同学提出:“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年轻人都热衷于现代科技产品,对传统文化兴趣不大,所以传统文化逐渐会被淘汰。” 还有同学说:“只要科技不断进步,就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比如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科技可以创造出全新的传承方式,所以不用在意对传统文化自身内涵的挖掘。”
请你针对上述观点写一篇议论文,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
命题分析:
本题创设了学校研讨会这一具体情境,贴近高中学生的校园生活。话题围绕 “科技与传统文化”展开,这是当下社会讨论的重要内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都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与 “逻辑的力量” 相关联。第一个观点将年轻人对现代科技产品的热衷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简单对立,犯了非此即彼的逻辑错误,且以偏概全地认为传统文化必然被淘汰;第二个观点夸大了科技的作用,认为科技进步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包括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的唯一条件,属于过度推断的逻辑谬误。通过对这些错误观点的分析与反驳,能考查学生对逻辑知识的掌握以及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论证的能力。
题目解析:
对于第一个观点,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魅力以及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深厚的根基等方面进行反驳,如传统节日、手工艺等在当代仍有众多爱好者和传承者,说明传统文化不会因科技发展而必然淘汰。针对第二个观点,可阐述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挖掘的重要性,科技虽能提供新的传承方式,但无法替代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与传承,如诗词的意境、传统思想的精髓等只能通过深入学习与研究才能传承,而不是仅靠科技创造传承方式就能解决。
在论证过程中,学生要运用恰当的论证结构,如先指出观点错误之处,再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强调正确对待科技与传统文化关系的重要性,使文章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参考范文】
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传统文化却似乎渐行渐远。面对这一现象,有人提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年轻人对现代科技产品趋之若鹜,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渐淡薄,因此传统文化终将被淘汰。”然而,我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我认为,科技的进步非但不会淘汰传统文化,反而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我们必须明确,科技与传统文化并非水火不容的对立面,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的。科技的发展确实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削弱传统文化的魅力。相反,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
以互联网为例,它打破了地域限制,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便捷地接触到不同文化的魅力。通过在线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传统文化得以跨越时空,与更多人分享对话。比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珍贵的文物和历史故事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公众,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的关注。这种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创新的方式和手段。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因技艺复杂、传承困难而面临失传的风险。而现在,借助3D打印、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我们可以将这些技艺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并通过虚拟体验等方式让人们亲身感受其魅力。这样不仅解决了传承难题,还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的发展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更加渴望寻找心灵的慰藉和文化的归属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底蕴和智慧,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资源。通过科技手段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其融入现代社会,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当然,我们在利用科技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确保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严肃性得到尊重和维护。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年轻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让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并非传统文化的“终结者”,而是其“助力者”。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播、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拥抱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推动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共同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
科技浪潮中,传统文化永不落幕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于学校科技节关于 “科技与传统文化” 的研讨会上,两种观点引发了激烈讨论。有同学认为年轻人热衷现代科技产品,传统文化便会逐渐被淘汰;还有同学觉得科技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包括传统文化传承,无需在意其自身内涵挖掘。然而,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科技发展而被淘汰,且对其自身内涵的深入挖掘至关重要,科技与传统文化应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传统文化历经岁月洗礼,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智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不会轻易被淘汰。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到精美的传统工艺,从神秘的民俗节庆到深邃的哲学思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例如,中国的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等,虽历经时代变迁,却依然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许多年轻人在接触后,被其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丰富的故事内涵所吸引,自发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再如传统节日春节,即使在科技产品充斥生活的今天,人们依旧会在春节阖家团圆,贴春联、吃年夜饭、走亲访友,传承着这一古老节日的习俗,感受其中蕴含的亲情、团聚与祝福的文化内涵。这些都表明,传统文化凭借其独特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并不会因科技发展而被年轻人遗忘或淘汰。
同时,仅依靠科技进步来解决传统文化传承问题,而忽视对其自身内涵的挖掘,是短视且不可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其灵魂所在,若只注重科技创造的传承形式,而忽略内涵,传承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传统手工艺剪纸为例,若只是利用 3D 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复制剪纸的外形,而不了解剪纸背后所蕴含的吉祥寓意、民俗故事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等内涵,那么这种所谓的传承只是徒有其表。真正的传承是要让人们理解剪纸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只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才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科技手段只是辅助传承的工具,而非替代对内涵的挖掘。
事实上,科技与传统文化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将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永久保存,如故宫博物院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高清采集,让更多人可以通过网络足不出户欣赏到故宫珍宝。同时,科技还能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短视频平台上众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精彩内容,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使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有趣的形式走进大众视野。而传统文化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许多科技产品的设计理念便来源于传统文化元素,如一些以中国传统建筑为灵感设计的现代建筑,既具有科技的实用性,又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
在科技浪潮中,我们要坚定信心,传统文化不会被淘汰,且要高度重视对其内涵的挖掘。让科技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活力,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科技与传统文化:共融而非对立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科技产品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这引发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未来的担忧。有人认为,由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缺乏,传统文化将逐渐被淘汰;还有人持有乐观态度,认为科技进步能够创造全新的传承方式,从而无需过多关注传统文化本身的内涵挖掘。然而,这两种观点似乎都忽略了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更为复杂且互补的关系。实际上,科技不仅不会淘汰传统文化,反而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增强其生命力,但前提是我们必须重视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首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智慧的结晶以及独特的价值观。它不仅仅是过去的事物,更是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身份认同、文化归属感的需求并未减弱。因此,简单地断言“传统文化会被淘汰”并不准确。相反,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古籍文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文化场景等,都是有效结合科技与传统文化的例子。
其次,虽然科技进步确实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任何技术手段都只是工具,真正的核心在于内容本身。如果仅仅依赖于技术革新而忽略对传统文化深层次的理解和解读,那么所谓的“全新传承方式”可能会流于表面形式,无法真正触动人心。比如,在线博物馆或文化遗产APP虽然能够让用户更方便地接触到文物信息,但如果这些平台上的介绍缺乏深度和情感共鸣,它们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当技术和内容相辅相成时,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再者,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一方面,科技为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新平台;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为科技创新注入了灵感源泉。许多现代科技成果其实都受到了传统工艺、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启发。比如,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就给现代建筑设计带来了启示;中医理论则推动了新型药物的研发。由此可见,两者并非彼此排斥,而是可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不应悲观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命运,也不应盲目乐观地认为仅靠科技进步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使二者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有机结合,共同构建一个既富有传统魅力又充满现代活力的社会文化环境。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守护传统的根脉,绽放科技的新枝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绚丽,不仅因为自然的庇护,更在于历代守护者为其构筑的"数字方舟"。当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成为时代命题,我们既不应陷入"文化淘汰论"的悲观,也不可沉溺于"技术万能论"的幻象。真正的文化传承,需要让科技成为守护传统的根脉,而非取代其生长的土壤。
科技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而非解构传统的利刃。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惊叹,敦煌星图展现的天文智慧与《周易》哲学同源。当数字技术让千年壁画纤毫毕现,当3D打印复原破碎的陶俑,科技正在为传统文化搭建跨越时空的桥梁。但工具终究是工具,故宫文创的爆款背后,是学者对文物典故的考据;敦煌数字供养人的项目深处,是对佛教艺术精神的虔诚守护。科技若失去人文内核,终将沦为没有灵魂的数据流。
传统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内核与现代价值的共鸣。王澍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苏州园林的"借景"智慧,让传统美学在现代都市中焕发新生;李子柒用短视频演绎农耕文明,将"天人合一"的哲学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美学。这些实践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密码。当年轻人通过游戏《原神》接触京剧元素,通过动漫《中国奇谭》感受志怪文化,科技正在为传统文化打开新的感知维度。
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更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敦煌研究院用数字技术重现盛唐乐舞,让《霓裳羽衣曲》的旋律在元宇宙中回响;河南卫视《洛神水赋》用AR技术再现《洛神赋》的意境,让观众在虚实交织中感受古典美学。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稀释,而是让文化基因在现代语境中完成进化。正如青铜器在岁月中生成翠色包浆,传统文化在与科技碰撞时,也会孕育出新的光泽。
站在人类文明的坐标系上,科技与传统文化如同DNA的双螺旋结构,相互缠绕又彼此成就。当我们在算法推荐中保留对典籍阅读的耐心,在虚拟现实里保持对文化原乡的敬畏,科技便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守护文明火种的薪柴。让我们以科技为舟,以传统为舵,在时代的江河中驶向更辽阔的文化海域。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5年全国名校模考作文(900)“科技与传统文化”,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