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社交礼仪

遍地皆公口 无人不袍哥 漫谈袍哥们的礼节和礼语(黑话)有哪些

 

黑话是袍哥(浑水)们的“隐语”,这种特殊语言的出现,也说明了袍哥社会地位的微妙和危险。

袍哥的历史渊源复杂多变,本文将时间定于辛亥革命以后,新中国成立之前,避免叙述上的繁杂。

‬袍哥的礼节 礼语(黑话)

丢‬拐‬子‬

在旧社会,普通人见面的礼节就是作揖磕头,互相问候,希望对方新年发财!

哥老会(以下皆称袍哥)成员初参会及提升成员均要採用传统的作揖磕头方式。但是,袍哥成员之间见面最多的时候就是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如“开山”、“安位”等仪式,要使用袍哥特定的礼节,而“丢拐子”则是其中为了不忘记“蓄髮留辫”耻辱的一种见面规矩。

清朝时期的见面礼

实在找不到袍哥“丢拐子”礼的图片,只有用文字表达:

袍哥们互相见面时的“丢拐子”礼,就是彼此将头用力一甩,发辫甩到右肩前面,两手顺势捧发辫作打拱的姿态,身体要侧起一半,意思就是不能“背圣” (关羽)。

与此同时,左脚前伸,右脚微屈以支撑上半身重量,这个姿势虽然看似简单,实则要做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须经内行指点、多加练习才行。而手势的(双手)各异则是袍哥地位不同的表示:

内八堂一共有十二位大爷,他们除了名称不同,手势也不一样,比如:

行一(龙头大爷)是右手握拳,右手拐比肩略低,左手也是握拳放在右手手颈上,双拳呈交叉状。左‬手‬在握拳的同时,伸出大拇指向上打伸。

行三(三爷)是左手握拳放在右手杆的中部。

行五(五哥)握拳的位置与龙头大爷的拳式一样,只是双拳交叉放在胸口位置时,右拳手臂要向前伸直,犹如右冲拳,右‬手‬姆指向上打伸。实话实说,左右手握拳伸指的动作,只是限于龙头大爷和五哥(五排),其它人没有资格作这个手势。网络上关于袍哥“丢拐子”的姿势,我至今没有搜索到相关图片。

晚清北平的古董小贩及围观者的辫子

“丢拐子”也有称为“丢歪子”,“阐条子”,说明一点,这些称呼都是现在川、黔、渝地区当年的称呼。

‬海底

要探索历史上的袍哥现象,弄清楚袍哥内部隐藏较深的《海底》是有必要的。因为它是袍哥内盘(自伙子)必须知晓的功课。

《海底》即《金台山实录》,我估计就是一种石印的小册子,传看的年代久了已经成为油渣子,但是,袍哥上层却视其为命根子。

《海底》开篇第一句就是:“嗨(参加、担任)大爷要效那昭烈刘姓,汉天子拜皇叔为宗亲。”

这句话不能说是空穴来风,刘备投奔曹操后

受到汉献帝的注意,私下交谈中,东拉西扯竟然攀上宗室关系,汉献帝称刘备为长辈,于是撕开皇袍内襟,写下:“天下人皆可诛汉贼曹操(大意)”的衣带诏,刘备缠在腰间,还要随时警惕曹操犹如"犀利哥"的眼神。袍哥“海底”将此历史事件引为自勉的首选,倒也值得民间百姓对袍哥的认可。

衣带诏坚定了刘备复兴汉室的决心

《海底》第二句是:“嗨二爷要效那圣贤一样,在曹营保皇嫂一片热肠。”

这句话实际上内涵十分丰富,重要意义并不亚于第一条。它迎合了民间百姓尊崇关羽“仁义”精神的需要,将关羽排在第二条。《海底》第三条是:“嗨三爷要效那翼德张姓,长板坡吓退百万雄兵。”

这三条就是要求袍哥人家,要拥有刘关张那样仁、义、勇的精神。

《海底》第五条是:“嗨五爷要效单氏雄信,为朋友日黄金夜斗银。

这一条我的理解不只是金银的问题,而应该是单雄信不背旧主始终如一的坚持。

《海底》第六条是:“嗨六爷要效浪里白条张顺,为刘唐请医生四海标名。”

这一条的具体出处,我认为是刘唐等人劫了生辰纲后,逃避到阮氏兄弟处,张顺勇救刘唐的故事,但这二人均为梁山好汉,也是招安后征方腊死得最惨的好汉。

《海底》第八条是:“嗨袍哥莫学那罗成德性,不上二十三一命归阴。”

关于罗成二十三岁归阴的故事,《隋唐演义》有详细介绍,主要是说罗成杀伐太重,为了功名,竟然用回马枪杀了自己的结义兄弟单雄信,还有对秦琼存有私心,差点使秦琼死于非命。

《海底》第九条是:“嗨九排要效那九寨巴姓,巴九寨咱弟兄讲过人情。”

《海底》第十条是:“嗨十排要效那石秀人品,翠屏山报兄仇才算有能。”

这条对普通袍哥来说也很重要,石秀在《水浒传》中号称“拼命三郎”,他劫法场勇救卢俊义。京剧《大闹翠屏山》是袍哥们极为欣赏的戏曲。

石秀

袍哥不设四、七排,传说郑成功手下陈近南远遁雅州开精忠山,四、七排兄弟向清兵告密,陈近南差点死于清兵之手,于是怒而不设四、七排,成为袍哥们心中难言之痛。

限于篇幅,袍哥的外八堂暂不介绍。

‬礼语(黑话)

袍哥尤其是浑水袍哥,可以说就是土匪武装团伙,为了保持团伙能够隐秘作案,他们创造出许多只有圈子内人才使用和理解的礼语(以下简称黑话),这些黑话当时又称唇语典、团话、行话、江湖话、朋友话等。从汉语言文学理论角度上来看,它属于隐语的一种,是普通语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变异。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京剧现代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年轻人,第一次听到土匪的典型黑话:“天王盖地虎”,这句话其实没有什么典故出处,就是相当于接头暗号的上句,下句如果回答不了,或者乱回答,你就是“空子” (外人)。

回答黑话不能有任何错误

我现在主要谈四川浑水袍哥,因为民国时期的浑水袍哥组成人员实在太复杂,绝大部分都是流民、兵痞,它们的处世原则具有两面性,“招安时是公事人,反水时是土匪”,他们实际上就是土匪袍哥。而且并非散沙一盘。

他们的主要黑话有:

率领土匪入伙(加入袍哥)叫“拖棚子”、大的叫“棚子”或“小梁山”,小一点的叫“分棚”。头领叫“老摇”、特别令人捧腹的是,棚匪的叫法是”糖”!“枪”叫做“通”,大概源于“汉阳造”步枪每打几次,就要用钢纤条捅枪管的意思。

当然枪的词性是名词,如果作为宾语用,鸣枪(开火)称为“生冲子” (动宾组合)

抢牛叫“牵藤子”,抢汽车叫“滚滚” (儿化音)或者叫“兔(仄声)儿”,问钱多不多?叫做“水深不深”。拉的肥猪(人质),男的叫“肥猪”、女的叫“母猪”。拉小孩叫“抱童子”,议论人质的赎价时,某某“多少张票儿”,或者说“要好多张叶子”。

浑水袍哥的“老摇”

肥猪(指男票)绑架期间住的地方(也许是岩穴、牲口房、猪圈、滥鸭儿棚,土匪按天收费,美其名曰“圈板钱”,伙食费叫“衣禄钱”。

浑水袍哥如此恶劣的对待无辜的百姓,引发众怒,百姓怒骂浑水袍哥为“棒老二”、“撬狗”(儿化音),“滥眼”、“滥滚龙”、“嘓噜子” (白莲教失败后混迹于深山老林的残余),小时候,我们在秧田摸鱼、夾黄鳝后,一身泥水回家,老母亲总爱骂一句:“就跟嘓噜子”一样。

如果绑票跑脱了叫“翻圈”;与被绑票的家属或委托人商谈赎金及交换办法叫“上盘”。关于这句黑话,我的理解是双方可能是踡伏在低级烟馆的烟盘子两边,就着烟灯讨价还价,所以叫“上盘”。

暗中告密叫“卖了某人”,暗中向官府指认浑水袍哥叫“点水”。大竹清河镇的大袍哥樊哈儿一句“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也是这个意思,但是,当年用得最多的其实并不是这句袍哥黑话。

袍哥们将吃饭叫“造粉子”

动观音:绑架妇女。

毛了:把人杀了。

写台口:约人商谈如何一致行动,我估计是在茶馆的柜台上完成书面或口头承诺。因为茶馆一般都是袍哥的公口,由袍哥大爷担任掌柜。

摆地坝:分脏物,由于较杂乱或者公平起见,因此摆在地上分配。

熛房子或者升红:放火烧房子。

抛灰:抛人下河。

扑灰:内部处死。

划(花)盘子:毁容。

排扇子:撬门,民间百姓暗中称其为“撬狗儿”。这句话在六十年代中期广为流传,上点年纪的成都人都晓得。

门神:入室抢劫的指挥者。

提烘笼子(四川人明白意思):指出谋画策的滥滚龙师爷的形象。

筛子响:打更(我不明觉历)。

涨水了:作案后被官府六扇门追捕。

检渣渣:盗窃零星财物(浑水袍哥看不起偷摸扒窃的人,反而崇尚强盗)。

袍哥活动的场所

结束语

浑水袍哥的礼语,实际上就是黑话,使用的范围包括公口、堂社。就不再赘述。这些黑话,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信息表达方式,新中国成立后,袍哥组织连同黑话,一齐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遍地皆公口 无人不袍哥 漫谈袍哥们的礼节和礼语(黑话)有哪些,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