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事变,历史之痛
1931 年 9 月 18 日晚,日军士兵以巡查铁路为名,在沈阳北面的柳条湖处安放炸药,炸毁了一小段当时归属日本管辖的南满铁路,并将事先准备的 3 具身穿东北军士兵制服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诬陷铁路被炸是中国军队所为。
以此为借口,日军分三路向当时东北军第 7 旅驻地沈阳 “北大营” 发起进攻。
第 7 旅官兵多次向时在北平的东北军司令长官张学良报告遭到日军袭击,张学良此前已收到南京国民政府 “不予抵抗” 的命令,当晚向国民政府报告,没有收到回复,故下令不予抵抗。
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将士毫无防备,且无法全力抵抗,双方激战到凌晨 5 点,东北军第 7 旅官兵被迫撤退,日军占领北大营。
与此同时,日军派兵向沈阳(时称奉天)发起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中国军队的有效抵抗,9 月 19 日凌晨 6 时,沈阳沦陷。随后,日军先后占领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 18 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但长春仍在 9 月 20 日沦陷;9 月 21 日,吉林省城也沦陷。日本发动 “九・一八” 事变后,随着战火蔓延,齐齐哈尔、锦州、哈尔滨等重要城市也相继沦陷,到 1932 年 2 月,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肆意掠夺东北地区资源,并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 14 年的殖民统治和奴役。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二、东北沦陷,国之殇
(一)不抵抗之痛
国民党政府实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内战政策,对日采取绝对 “不抵抗” 政策,在这种政策下,东北军北大营的一万多主力面对仅 300 多日军的进攻,因执行不抵抗命令而被击溃。
随后,日军迅速展开行动,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 30 座城市,并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北宁沈海、四洮吉长、吉敦吉海等铁路线。
1931 年 9 月 19 日,日军搜刮大帅府,张作霖多年经营的财富被日军掠夺,其中包括 8 万根金条、40 箱银元以及大量珠宝首饰和古董玉器,还缴获了东北军 300 多架先进战斗机。
在日军进攻长春时,虽有东北军的强烈抵抗,但在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的 “避免冲突” 命令下,长春最终沦陷。
在日军进攻黑龙江的过程中,马占山虽带领部队进行殊死抵抗,但因部队伤亡过大、后援无继,且未获驻防锦州一带东北军的实力援助,最终黑龙江沦陷。
在张学良的一再不抵抗下,锦州也被日军兵不血刃占领。
(二)日军暴行
日军占领东北后,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进行了长达 14 年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日军在东北肆意屠杀百姓,如将百姓从房子里赶出来用机关枪扫射,以维护治安为借口对街上行人进行屠杀,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将小孩子杀了后用刺刀挑起游街示众。
日军还强征 320 万劳工修要塞,为保守要塞秘密,去修要塞的劳工不是被累死就是修完要塞被杀害。日军的 731 部队在东北进行惨绝人寰的人体试验和细菌战,把吉林省农安县 2 万多名百姓作为实验对象,向当地散布感染鼠疫的跳蚤,造成大量百姓死亡。
据记载,日军 731 等细菌部队对中国 20 个以上省市实施细菌战 161 次,疫情患者约 237 万,有据可查的死亡人数达 27 万人。此外,日军打着 “共荣” 和 “文明” 的旗号掠夺东北资源,强迫农民种稻米却不让农民吃,而日本侵略者却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东北人民在日寇的统治下,日日提心吊胆,生活苦不堪言。
三、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
(一)迅速反应
“九一八” 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迅速作出反应。
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团结起来,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1 年 9 月 20 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响亮地喊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此后,又陆续发表一系列宣言和决议,如 9 月 30 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强调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坚决”。
1932 年 1 月 1 日,中共中央对外发布《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要 “用民族的革命战争去打倒帝国主义”。同年 4 月 15 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指出:“全国工农兵及一切劳苦群众在苏维埃的旗帜之下,一致起来积极参加和进行革命战争…… 根本实现以民族革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彻底争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中国共产党的这些宣言和决议,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的方向,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二)领导抗日武装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积极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发挥了先锋队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从 1932 年起,中共满洲省委和各地中共组织先后在东北地区创建了十多支抗日游击队,并相继创建了南满、东满、吉东和北满等抗日游击区。
1933 年,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扩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从 1933 年下半年至 1936 年初,在游击队的基础上,相继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1、第 2、第 3、第 6 军和东北抗日同盟军第 4 军及东北反日联合第 5 军,共 6 个军 6000 余人。
1936 年 2 月起,上述 6 个军先后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 1 至第 6 军。另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 4 军第 2 师为基础编成东北抗日联军第 7 军。
此外,与中共有统战关系的第 8 军、第 9 军、第 10 军、第 11 军,也先后加入抗日联军行列。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 11 个军,总人数达 3 万余人。东北抗联随后编成 3 路军:第 1 路军,辖第 1、第 2 军;第 2 路军,辖第 4、第 5、第 7、第 8、第 10 军以及王荫武领导的救世军、姚振山领导的义勇军;第 3 路军,辖第 3、第 6、第 9、第 11 军。
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与日寇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历史意义,警钟长鸣
(一)世界影响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据统计,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率先以武装斗争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侵略,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
这一事件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日本的侵略行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国际联盟成立了李顿调查团,到中国东北调查事变的真相,但未能阻止日本的侵略行动。
然而,九一八事变让世界各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的野心,成为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社会性质转变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略逐步向华北地区扩展,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了殖民化程度,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这一巨大的转变让中华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觉醒和团结。
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日本侵略的本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东北的民族工业被破坏,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也正是这种苦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
(三)民族团结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
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地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 “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 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如各地义勇军风起云涌,自发组织抗日斗争。
中国人民走上了对抗日本强权侵略的道路,经过 14 年的浴血奋战,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领土。
五、致敬先烈,传承精神
(一)杨靖宇:铁血英魂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 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家湾村。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从小就立下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向。
1927 年,杨靖宇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 后,他来到东北,领导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杨靖宇用兵战术灵活,指挥得当。
1936 年,他率抗联一军军部等部队在本溪地区与日伪军周旋。面对日伪军的穷追不舍,他在梨树甸子大东沟会同地方武装与一师结盟的 “山林队” 共八百人设下埋伏。
当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后,杨靖宇一声令下,抗联指战员对敌猛烈开火,不到半日便歼敌五百余人。
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杨靖宇与日伪军浴血奋战。
1940 年 2 月 23 日,杨靖宇率领部队冒着零下 40 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战斗,最后只身一人坚持战斗,直到被子弹击中胸部,壮烈牺牲。
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无数后人,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二)赵尚志:北国雄狮
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1908 年,他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的一个农民家庭。
1925 年,赵尚志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黄埔军校学习。
赵尚志在抗战时期指挥抗日联军与日军的对战创造了东北战争史上的奇迹。
他多次粉碎敌军意图歼灭游击队的进攻,并且扩大和发展了哈东游击根据地。
1942 年 2 月 12 日,赵尚志被特务偷袭重伤被俘,被捕八小时后英勇就义,年仅 34 岁。他被东北老乡称为 “北国雄狮”,毛泽东赞誉他等抗联将领是 “有名的义勇军领袖”。
(三)赵一曼:巾帼英雄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 年出生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受进步思想影响,她走上革命道路,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九一八事变” 后,赵一曼被派到东北地区工作。她领导游击队让日伪军接连退败,敌人惊恐地称她为 “手持双枪、红装白马的密林女王”。
1935 年 11 月,赵一曼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俘,在狱中遭受酷刑折磨而宁死不屈,于 1936 年 8 月 2 日在珠河从容就义,她用生命诠释了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精神。
(四)八女投江:壮丽篇章
1938 年 10 月,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 8 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为掩护大部队突围,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
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 23 岁,最小的王惠民才 13 岁。
八女投江的壮举,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这些先烈们用生命书写了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向先烈们致敬!
六、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九一八事变虽已过去 93 年,但那段苦难岁月绝不能被遗忘。
93 年前的炮火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道深深的伤痕。
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3500 多万同胞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
东北大地沦陷后,百姓遭受着日军的残酷统治和暴行。
我们不能忘记那些被屠杀的无辜百姓,不能忘记被强征的劳工,不能忘记 731 部队的人体试验和细菌战。
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时刻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能保卫人民的生命和尊严。
我们要振兴中华,吾辈当自强。93 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我们不能骄傲自满,要清醒地认识到,世界并不太平,局部冲突和战争依然存在。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努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去。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铭记九一八,砥砺前行》,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