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演讲稿

好记者讲好故事市级决赛·胡伟 | 从历史烽烟到格莱美弦音的潍坊叙事

 

原标题 《从历史烽烟到格莱美弦音:一位媒体工作者眼中的潍坊叙事》

山东商报潍坊记者站 胡伟

胡伟

各位老师、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想以“连接”为线索,带大家走一条从历史到当下的时光之路。这些故事都以潍坊为原点,却丈量着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它们关乎苦难中的守望、文化里的共鸣,更指向一个开放包容的未来。

哥伦比亚前总统 桑佩尔

站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前,70多年前的砖墙上仿佛还刻着2000多名欧美侨民的挣扎与期盼。这里曾是法西斯铁蹄下的孤岛,如今却成为“国际和平城市”潍坊的精神地标。2024年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上,哥伦比亚前总统桑佩尔接受了我的采访,他说:“哥伦比亚50年武装冲突让人们明白,和平需要合作,更需要各国团结。”

当旧址的钟声与联合国和平日的礼炮遥相呼应,我们突然读懂:铭记苦难从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在历史的裂痕中生根。这是潍坊递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从战争伤痕中站起,向和平未来走去。

左媒体人胡伟 右格莱美主席尼尔

如果说历史是沉重的低音,那么文化交流便是轻快的旋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约到了格莱美前主席尼尔的专访,他说:“谭盾先生将中国音乐融入到一部世界知名的电影配乐中,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听到中国音乐,就像中国的乐器也在影响着世界乐坛。” 这次尼尔先生的中国之旅,当他第一次拿起鄌郚吉他时,我想,他的指尖划过的不仅是琴弦,更是中西方音乐对话的轨迹。

左王守波 右胡伟

从历史与文化的长廊走出,山东商报报道组撞见了更炽热的现实图景。我在寿光新农人王守波的手机相册里看到,非洲尼日利亚的红土地与寿光的蔬菜大棚正在“云合影”。“尼日利亚旱雨两季分明,建大棚在当地是先例,难以获取一手资料。我们天天蹲在地里记温度、湿度、测天气,根据这些数据调试大棚。”王守波回忆着当初的攻坚时光。如今,他的“寿光大棚”在22个国家落地,当非洲村民第一次吃到反季节的中国蔬菜时,尝到的不仅是蔬菜的清甜,更是中国技术“授人以渔”的诚意。

在“一带一路”沿线,从俄罗斯的黑土地到迪拜的沙漠,这些绿色大棚像一个个会呼吸的坐标,标注着中国发展的逻辑:我们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打开门分享经验。

胡伟担任记者河长

回望这些故事,我突然发现:我们媒体人的镜头和笔就是那根“风筝线”—— 一头系着潍县集中营的历史刻度,一头牵着非洲大棚里的新芽,一边传递着格莱美舞台上的中国旋律。

当我们用文字和镜头连接起这些碎片,便拼出了一个更立体的中国:她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在开放中焕发活力,最终让每一个“潍坊故事”都成为“中国叙事”的注脚。

而这,或许就是媒体人最珍贵的使命 —— 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做文明对话的摆渡人。

谢谢大家!

胡伟简介

媒体人 胡伟

胡伟,山东商报潍坊记者站新媒体中心总监,一位激情满怀的优秀媒体人。他心中有火、眼里有光,为人正直,执着追求新闻的真、善、美,讲好更好潍坊故事。他扎实践行“四力”,用脚力探寻真相,用眼力捕捉细节,用脑力深度剖析,用笔力书写精彩。他投身精品视频采编工作,执导、编写脚本与文案,精心拍摄和剪辑。为“大潍坊一体化”宣传贡献力量,奉献出一批传播力强的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得新闻大奖。他以实际行动展现媒体人担当,是讲好潍坊故事的杰出代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记者讲好故事市级决赛·胡伟 | 从历史烽烟到格莱美弦音的潍坊叙事,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