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育儿亲子

绘本共读不只是翻书!4个技巧让孩子爱上阅读,越读越聪明

 

上周末,闺蜜抱着绘本在我家叹气:"买了二十本新绘本,娃翻两页就扔,抱着平板看动画倒精神得很。"我望着她手机里孩子盯着屏幕的木讷眼神,突然想起楼下3岁的小橙子——每天傍晚,他都举着绘本拽着妈妈喊"讲故事",眼睛亮得像星星。同样是绘本,为何有的孩子视若珍宝,有的却敬而远之?

小橙子妈妈的故事或许能给出答案。半年前,她也为孩子的"三分钟热度"发愁:"他总打断我,指着兔子问它吃胡萝卜吗,我急着讲完下一页,随便应付两句,后来他就不爱听了。"直到育儿专家提醒:"绘本不是任务清单,是孩子探索世界的窗口。"她试着慢下来,孩子盯着一页插画发呆时不催促,重复读同一故事时不烦躁,两个月后,小橙子主动翻出旧绘本说:"妈妈,这次我来讲!"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强调:"亲子阅读的本质是情感联结与思维启蒙,而非知识灌输。"发展心理学研究显示,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识别成人表情,1-3岁幼儿70%的注意力在讲述者脸上——这解释了为何硬塞绘本给孩子,远不如"孩子、家长、绘本形成三角"的阅读姿势有效:当孩子能同时看到书页和父母的笑脸,故事就有了温度。

但现实中,不少家长陷入误区:急于让孩子"学知识",读完就问"讲了什么道理";把绘本当"电子保姆替代品",自己刷手机应付朗读;或追求"新鲜",三天换五本,忽视孩子对重复阅读的需求。这些做法像强行给幼苗施肥,只会让孩子觉得"读书是苦差"。反观小橙子家,妈妈用狮子手偶当"故事伙伴",每天睡前固定说:"狮子先生来啦,今天想听哪个故事?"孩子不仅养成了阅读习惯,还会抱着手偶给玩具熊"讲故事",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明显提升。

山本直美在《每日7分钟让绘本滋养孩子的头脑和心灵》中提出:"培养阅读兴趣,关键在以孩子为中心的互动。"结合实践,家长可掌握这4个技巧:

调整阅读姿势,构建情感三角:1岁内宝宝可抱在腿上,形成"宝宝-家长-绘本"三角;能独坐后,让孩子挨着家长,确保他既能看绘本又能看到你的表情。研究发现,这种姿势能让孩子专注时间延长30%。

慢读细品,尊重探索节奏:孩子反复翻同一页、要求重复故事时,耐心配合。每一次重复都是他在"解码"画面细节,比如发现"上次没注意到蝴蝶在花上"。这种自主探索能激发观察力和想象力。

手偶当"故事伙伴",增加互动趣味:选一个固定手偶(如孩子最爱的动物),读前说:"今天小熊和我们一起听故事!"读完后和孩子一起"送小熊回家"。手偶的参与能让孩子觉得"故事是我们的秘密",增强代入感。

建立仪式感,固定阅读时间:每天睡前15分钟、晚饭后20分钟等固定时段,用"放音乐-拿绘本-摆手偶"的固定流程。仪式感会让孩子形成"该读书啦"的条件反射,就像闻到饭香知道要吃饭一样自然。

教育学家说:"最好的绘本不是印在纸上的,是刻在亲子记忆里的。"当我们不再把绘本当"教育工具",而是当作和孩子共享的"快乐时光机",那些翻旧的书页、重复的讲述、手偶的"对话",都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养分。愿每个孩子翻开绘本时,眼里有星光,心里有期待——因为那一页页纸里,藏着父母最温暖的陪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绘本共读不只是翻书!4个技巧让孩子爱上阅读,越读越聪明,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