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原则:高质量陪伴的关键在于“同在”而非“同在”
正确的陪伴,核心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质量、联结和回应性。它需要你真正地“在场”,用心、用情、用行动去构建一个安全、温暖、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那是什么方式和原则呢?
1. 全身心投入,放下干扰“”尤其是电子产品”人在心在,当你说要陪孩子时,请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到视线之外,关闭电视、电脑。让孩子感受到此刻你的注意力完全属于他/她。
关注当下避免一边陪孩子一边想着工作、家务或其他事情。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观察他/她的表情、动作和情绪。
2. 跟随孩子的兴趣和节奏,不做主导者,做支持者,不要总想着教孩子什么,或者让孩子按照你的想法玩。观察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然后加入进去,跟随他/她的引导。比如,孩子在地上推小车,你也拿一辆小车,模仿他/她的动作,或者创造一些简单的互动情节(“我的小车要过桥啦!”)。尊重孩子的选择,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决定玩什么、怎么玩、玩多久(在合理时间内)。这有助于培养自主性。接纳孩子的节奏,孩子可能重复做一件事很多遍,或者做得很慢。请耐心等待,不要催促或代替。
3. 积极倾听与有效沟通,蹲下来,看着眼睛与孩子交流时,尽量保持视线平齐(蹲下或坐下),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用心倾听,认真听孩子说话的内容,更要听懂他/她的情绪和需求。不要轻易打断或急于给出建议。回应感受,当孩子表达情绪(开心、生气、害怕、难过)时,先接纳并帮助他/她命名情绪(“哦,积木倒了,你看起来有点沮丧/生气”),然后再处理事情。让孩子知道所有的情绪都是被允许的。开放式提问,多问“你觉得怎么样?” “后来发生了什么?” “你想怎么做?”,少问只有“是/否”答案的问题或命令式语句。鼓励孩子思考和表达。
4.创造“特殊时光”专属时间,每天或每周安排一小段固定时间(哪怕只有15-30分钟),这段时间完全属于某一个孩子(尤其多子女家庭),由他/她决定做什么(在合理范围内)。这段时间要保证不被打扰,全身心投入。仪式感, 给这段时光起个名字,比如“妈妈/爸爸和宝宝的秘密时间”,增加仪式感和孩子的期待。
5. 在日常生活点滴中陪伴,共同做家务,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择菜、擦桌子、整理玩具),把它变成有趣的亲子互动,而非负担。边做边聊天。一起阅读,每天固定的亲子阅读时光是极好的陪伴。声情并茂地读,一起讨论图画和情节,散步聊天,饭后或周末,一起在小区或公园散步,随意地聊天,观察周围的事物。共享用餐尽量保证一家人一起吃饭,关掉电视,聊聊各自的一天。
6. 提供安全基地和自由探索的空间建立安全感。让孩子知道,无论他/她探索到哪里,遇到困难或害怕时,回头就能看到你温暖、支持的目光和随时张开的怀抱。这是孩子勇敢探索世界的基石。允许独立玩耍:高质量的陪伴不等于时刻粘在一起。当孩子专注地自己玩时,不要轻易打扰,在旁边安静地陪伴(看书或做自己的事)即可,让他/她知道你在,但同时也享受独立探索的乐趣。当他/她主动寻求互动时再积极回应。
7. 表达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爱的是孩子本身,让孩子清晰地感受到,你的爱不是因为他/她表现好、成绩好,而是因为他/她就是你的孩子。无论他/她成功还是失败,开心还是哭泣,你都爱他/她。积极关注与鼓励,多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和进步,而不仅仅是结果。用具体的语言表扬(“我看到你刚才很努力地在尝试拼图,没有放弃,真棒!”),而非笼统的“你真聪明”。拥抱和身体接触:试当的拥抱、亲吻、抚摸后背等肢体接触,是传递爱和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8. 成为情绪稳定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你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生气、焦虑、沮丧),孩子就潜移默化地学习。在孩子面前,尽量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和处理情绪。
9. 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接受孩子的性格、气质、兴趣可能与你期望的不同。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欣赏他/她本来的样子。
10.保持一致性,在规则、承诺和日常作息上尽量保持一致性。这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可预期性。答应孩子的事情要尽量做到。
需要避免的误区,人在心不在,陪孩子时全程看手机、想工作。过度干预,总是指挥孩子应该怎么玩,或者孩子一遇到困难就立刻代劳,把陪伴变成说教/学习时间,一陪孩子就不停地提问、灌输知识,或者把游戏变成学习任务。有条件的爱,你考100分我就带你去玩”、“你再这样妈妈不爱你了”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感受,这有什么好哭的!”、“男孩子不能害怕”比较,你看人家XXX多棒/多乖”。牺牲感过重,总是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这会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重要提醒
没有完美的父母,以上是努力的方向,但没有人能做到100分。偶尔的失误、情绪失控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事后修复关系,向孩子道歉(如果伤害了他/她),并持续学习和改进。了解孩子的发展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陪伴方式也要随之调整。关注自身状态父母自己疲惫、压力大时,很难做到高质量陪伴。照顾好自己(休息、寻求支持、调节情绪)是陪伴好孩子的前提
真正的陪伴,是用心去感受孩子眼中的世界,而不是把孩子拉进你的世界。当你放下手机,蹲下来看着孩子眼睛的那一刻,你已经在他心中种下了安全感和价值感的种子。陪伴不是把我们的影子投射在孩子身上,而是成为照亮他们前行的光,同时允许他们拥有自己的光芒。你今天的每一次用心陪伴,都在为孩子的内心增添一份面对世界的勇气。你已经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了,继续加油!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正确的去陪伴孩子和教导自己的孩子!,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