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见闻

“科技”类记叙文、议论文各3篇,让你更加从容面对中考

 

2025年春晚,一群活泼又有喜感的机器人穿着花棉袄、挥着红手绢、扭着大秧歌,吸引了所有人的目。2025 年 1 月 27 日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因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及 DeepSeek 而被赋予别样意义。

人们在被“科技”的力量震撼的同时,也不禁陷入了深深地思考: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它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联系?它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

“科技”的发展,是否也会成为我们今年中考作文题目的热点呢?如果出现,又怎样写呢?希望这几篇作文给你一点启示与思考:

【优秀范文】

1. 适用主题:智能、科技、创新、亲情、温暖

爷爷的智能生活(记叙文)

在5G时代的浪潮中,科技如春风般拂过了每一个角落,就连曾被视为“科技绝缘体” 我的爷爷,也悄然间踏入了这片繁华的网络世界。

爷爷今年已年过七旬,但岁月似乎并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太多痕迹。他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每天清晨,爷爷都会坐在窗前的摇椅上,手中捧着报纸,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仿佛在品 味着生活的每一份甘甜。他的双眼虽然已有些浑浊,但那份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却从未减退。

然而,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爷爷的生活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刚开始,他对于这些高科技产品感到十分陌生和排斥。每当看到我们年轻人低头玩手机、敲打电脑时,他总会摇摇头,叹息着说:“这些玩意儿,我老了,学不动了。”但是,在我和哥哥的不断鼓励和教导下,爷爷开始尝试接触这些新鲜事物。

我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下午,我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机,耐心地教爷爷如何开机、解锁、使用App。刚开始,爷爷的手显得有些笨拙,但他不放弃,一遍遍地尝试、摸索。终于,在我和哥哥的共同努力下,爷爷成功地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爷爷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他开始尝试使用各种App,从新闻资讯到社交娱乐,从在线购物到移动支付,他都一一尝试。他会在微信上与亲朋好友聊天,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会在抖音上观看搞笑视频,开怀大笑;他还会在美团上购买生活用品,享受便捷的网购服务。

更令我惊讶的是,爷爷竟然还学会了使用“语音输入”功能。他不再需要费力地打字,只需对着手机说出自己的想法,文字便会自动出现在屏幕上。这一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爷爷的操作效率,也让他更加享受使用智能手机的过程。

如今,爷爷已经成了家庭微信群中的“活跃分子”。他每天都会分享自己的生活小妙招、美食菜谱、搞笑视频等,与家人们共同分享快乐和幸福。他的每一条动态都会引发家人们的热烈讨论和点赞,家庭微信群也因此变得更加热闹和温馨。

每当看到爷爷在智能手机上忙碌的身影时,我总会感慨万分。科技的力量真是无穷无尽啊!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让老年人们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

在爷爷的智能生活中,他的每一个探索,每一次尝试,都让我们深感科技的力量与温暖。爷爷的智能生活,不仅是科技时代的缩影,更是拥抱科技、享受美好生活的见证者。

【写作借鉴】

全文以爷爷的智能生活为主线,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具体的细节,展现了科技如何改变并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文章语言流畅,结构清晰,通过爷爷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温暖。同时,文章也传递了积极的信息:科技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事,老年人也可以拥抱科技,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2.适用主题:科技与传统、传承与创新、人性温度

墨香里的蓝光(记叙文)

周三的书法课上,陈老师搬来了一台新设备——一台会写字的机械臂。当它在宣纸上精准复刻《兰亭序》时,教室里一片惊叹。前排的学霸林浩突然举手,问道:“老师,机器人能写出王羲之喝醉时的字吗?”

这话让我想起了上周去爷爷家的情景。爷爷正对着手机里的AI春联直摇头。他的羊毫笔筒里插着一支体温计——重感冒还没好,手抖得握不住笔。我偷偷拍下他颤抖的“福”字上传到书法APP,系统居然识别为“新型创意体”。爷爷苦笑着说:“这哪是创意,这是手抖啊。”

今天的机器人正在演示标准的悬腕姿势,可我的注意力却全在窗边那排笔架上。记得去年比赛前夜,陈老师陪我们通宵练字。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洗笔池里,把水染成了墨色。陈老师一边指导我们,一边悄悄往我的杯子里放润喉糖。那时的洗笔池没有智能控温功能,但那份温暖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要不要试试人机合作?”陈老师把我的作品扫描进系统。屏幕上的颜体字被分解成红色的纠错线,仿佛在提醒我哪里不够完美。可当我故意在“永”字的捺画加重力道时,AI突然跳出提示:“检测到个性笔锋,建议保存为自定义模板。”我愣了一下,原来机器也能识别出我的“小心思”。

放学时,我看见林浩在教机器人识别涂鸦字体。他一边操作一边嘀咕:“机器再聪明,也写不出我这种‘狂草’吧。”陈老师的老钢笔在夕阳下闪着光,仿佛在默默注视着我们

或许就像爷爷说的,真正的传承不是把字写进芯片,而是让科技记住那些手抖的、歪斜的、带着体温的瞬间。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科技与传统的结合,究竟该是什么样子?机械臂可以写出标准的《兰亭序》,但它能写出王羲之醉酒时的洒脱吗?AI可以识别出我的“个性笔锋”,但它能感受到我写字时的心情吗?

我想起爷爷的“福”字,虽然歪歪扭扭,却充满了温度。那是他用颤抖的手写下的,每一笔都承载着他对新年的期盼。而机械臂的字,虽然工整,却少了几分人情味。

科技的发展,让书法变得更加便捷。智能笔洗可以自动控温,书法APP可以实时纠错,甚至连机械臂都能写出标准的字帖。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也丢失了一些东西?那些手抖的瞬间,那些歪斜的笔画,那些带着体温的墨香,是否也被冰冷的机器所取代?

或许,科技与传统并不是对立的。我们可以用科技记录下那些珍贵的瞬间,让机器学会识别“手抖的福字”,让AI保存“个性的笔锋”。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记住,书法的魅力不仅在于字形的完美,更在于书写者的情感与温度。

夕阳西下,我站在教室门口,看着陈老师的老钢笔在桌上闪着微光。那支钢笔陪伴了他几十年,笔尖上沾满了岁月的痕迹。我想,真正的传承,或许就是这样——在科技的蓝光中,依然保留着墨香的温度。

【写作借鉴】

1.主题鲜明:文章围绕“科技与传统”的关系展开,通过机械臂与手写书法的对比,探讨了科技在传承中的角色,主题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

2.情感真挚:通过爷爷的“福”字、陈老师的润喉糖等细节,展现了传统书法教学中的人情味,情感表达自然且动人。

3.结构清晰:文章以机械臂引入,通过回忆与对比逐步深化主题,最后以陈老师的老钢笔收尾,结构紧凑且逻辑清晰。

3.适用主题: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匠人精神

我与科技相遇(记叙文)

早春新静,万籁俱寂。林渊晨露,河漾涟漪,是微风一瞬,是惊鸿一刹,雾隐弥散,微动晨光,竹影斑驳,婆娑作响。青青竹林,再会传统文化;妙用科技,传承文化精髓。

树林阴翳,枝繁叶茂。虫鸣阵阵,溪声渺渺。清风乍起,拂过稻田新芽,涌入点点香氛,清扫汗水,吹散疲劳。在老家有一处很不起眼的房间,有着一扇年代久远的门,父亲本继承着爷爷奶奶在家里编制竹扇赚钱,材料不够了就去后院里砍伐。早在十多年前,父母为了我的学业搬到了大城市,那间木屋也随之荒废。父亲说咱家的传统可不能丢,于是多年后那扇门再次被打开。

去年暑假,圆日东升,风起云涌,万物复苏。我们自驾再次回到了老家,将工具搬到深圳。父亲早已打扫好了卫生,坐在木桌前沉思了许久。在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被替代,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的丢失也紧随其后。刹那间,我灵光乍现,不如顺应时代,用科技改变现状。

临近正午,日光下澈,绿荫漫漫,坠光点点,仿若九重银河,星光璀璨。清风徐来,微动林梢,帆影游风。今天是父亲直播的第一天,我作为主持人,心中忐忑地宣讲着临时的文案。幸运的是很快就有了定制青蓖扇的订单。只见父亲捻起一条,平放于一排竹条之上,慢慢挑起其中一根,轻轻搭在手上,如此往返交替,便完美地织在竹条间。接着慢慢嵌入扇框,用小刀将多余的部分轻轻剥掉,每一挥,竹屑乘风而起,在空中翩翩起舞。转眼间一节节竹节,在父亲的手下摇身一变,变成了温文尔雅的青蓖扇。

由纯手工编制的青蓖扇,既如竹子那样翠竹青青,亭亭玉立,清淡高雅,像一位虚心劲节的君子,悄然立世。又如莲花清静典雅,出水芙蓉,仪态万方,像一位恬淡悠然的少女,提扇遮面。直播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明显,在我的帮助下父亲也名声远扬,越来越多的顾客慕名来访,要求定制扇子。

顷刻残黄,碎阳渐渐漫上了云霞,明暗相间,错落有致。圆日西沉,鸟鸣嘤嘤,竹影婆娑,斑驳成荫。结束了又一天的直播,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父亲的“粉丝”也成功突破百万,传统竹扇也被更多人熟知,脸上不觉地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写作借鉴】

1.语言优美:融合古典散文的凝练与现代散文的流畅,四字短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娴熟。

2.情感真挚:既有对传统工艺的深情描绘,又有对现代科技赋能文化的思考,使文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3.主题深刻:这些句子和段落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文字的优美,更在于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传统与科技共生”的动人故事。不局限于怀旧,而是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方式,具有现实意义。

4.适用主题:科技、梦想、强国、使命、担当

逐梦科技,青春担当(议论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2025 年 1 月 27 日这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因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及 DeepSeek 而被赋予别样意义。它的崛起如同一颗闪耀星辰,照亮全球科技苍穹,更向我们青少年发出时代的召唤——逐梦科技,担当强国使命。

DeepSeek 的异军突起,震撼着世界科技版图。它突破层层技术难关,研发出领先的智能算法,让诸多传统科技巨头都倍感压力。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往昔,电灯取代蜡烛、汽车淘汰马车,每一次科技变革都是时代的跨越。如今,DeepSeek 掀起的 AI 浪潮正汹涌而来,冲击着旧有的行业模式,重塑着未来的生活场景:智能工厂里,机器人精准操作,生产效率大幅跃升;远程医疗中,专家借助高清影像与智能诊断,跨越千山万水为患者诊疗。

面对如此澎湃的科技浪潮,作为青少年的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肩负重任。校园中,科技创新社团如雨后春笋,热爱科技的同学汇聚于此,大家一起钻研编程,探索机器人奥秘,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无限创意。记得那次参加科技比赛,我和团队成员废寝忘食,反复调试智能垃圾分类装置,从机械结构到程序代码,逐一优化。当最终作品完美运行,分类准确率远超预期,那一刻,心中涌起的成就感与对科技的热忱愈发浓烈。

科技强国,绝非空洞口号,而是时代赋予的切实使命。我们青少年拥有无限创造力与学习热情,恰似初升朝阳,充满能量。从古人 “四大发明” 远播四海,到如今中国 5G、高铁等技术惊艳世界,科技创新始终是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我们应紧跟 DeepSeek 等前沿科技步伐,扎根知识土壤,在数理化课堂汲取养分,于课外实践拓展视野,用科技武装头脑,以创新点亮未来。

展望明日,全球竞争的舞台上,科技实力定乾坤。让我们青少年携手奋进,逐梦科技深海,以青春担当为笔,书写科技强国的壮丽华章,向着光明未来勇毅前行。

【写作借鉴】

1.时代性强:文章以2025年特朗普提及DeepSeek这一虚构但具有现实感的新闻事件开篇,迅速切入科技发展的主题,使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使命感强:全文围绕"青少年如何担当科技强国使命"展开,既有对科技变革的宏观分析,又有对个人实践的具体描述,使主题既有高度又有落地感。

3.逻辑清晰:引子(DeepSeek的崛起)→科技变革的影响(AI重塑行业)→ 青少年的责任(校园创新)→历史与未来展望(从四大发明到5G)→ 呼吁行动。这种"现象→分析→行动"的结构符合议论文的经典范式,使论证严谨有力。

5.适用主题:智能、科技、传统文化、传承、反思、挑战

驭科技之光,照未来之境(议论文)

爱因斯坦曾言:“科技越进步,越需要人性的罗盘。”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构筑的数字时代,知识的流动已如血液般自然循环。当搜索引擎瞬间解构千年谜题,当智能算法预判生活所需,我们不禁思考:科技消弭旧问题的同时,是否正在孕育新的文明命题?这不仅是技术演进的自然结果,更是人类智慧面临的崭新试炼。科技犹如普罗米修斯之火,既照亮前路,也映照出我们驾驭光明的能力边界。

科技赋能,为人类文明注入强劲动能。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智能助手帮助我们完成复杂的任务,搜索引擎提供即时的答案,自动化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智慧农业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种植策略,提高了粮食产量;智能医疗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了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无论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是智能家居的普及,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解决了许多从前困扰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当人工智能的触角从物质生活延伸至精神领域,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万顷沙漠中的“数字敦煌”,将敦煌莫高窟的灿烂呈现于世人眼前;奇妙端午夜的《唐宫夜宴》,通过5G和AR技术再现大唐盛世;“晋侯鸟尊”借助3D技术和数字讲解员,将三千年前的三晋文明从尘封的历史中唤回。人工智能帮助传统文化解决了与时代交融的难题,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然而,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不容忽视。AI换脸的网络诈骗、自动驾驶的安全隐患、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困境,这些问题不能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如何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命题。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科技并不是一种中性的工具,而是一种揭示世界的方式。”我们需要用更全面的视角去理解和应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

身为新时代的践行者,我们理应顺势而为,拥抱浩荡而来的科技时代,不因其雷霆之声畏首畏尾。我们要立青衿之志,笃行善思,终身学习,让科技成为人类智慧的动能。

《礼记·大学》中曾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智慧的无限可能。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科技的帮助下,勇敢面对挑战,探知未来,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天边的晨光划破长夜,科技之光已照亮来路;更需以智慧为灯,以人文为舵,方能在奔腾的时代洪流中,驶向文明的真谛。

【写作借鉴】

1.辩证思维突出:文章构建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风险反思-行动倡议"的四维框架,完整呈现了"科技与人"的复杂关系。每个段落均设置核心命题,如第二段聚焦"动能",第三段转向"活力",第四段探讨"双刃剑",形成螺旋上升的思考路径。

2.历史纵深感强:从普罗米修斯神话到《礼记》箴言,将科技议题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审视,赋予论述厚重的哲学底蕴。特别是将数字敦煌(空间维度)与"苟日新"(时间维度)并置,形成时空交织的思考场域。

3.引用艺术高超:爱因斯坦的"人性罗盘"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形成西方思想参照系,与《礼记》的东方智慧构成文明对话,体现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

6.适用主题:科技、创新、热爱、信念、使命、责任、青春

坚持开拓创新,争做时代青年(议论文)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坚持开拓创新,争做时代青年。

心怀热血,于热爱中求创新。古人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若没有一腔滚烫的热血,没有一颗赤诚的热爱之心,怎能够坚持下来,做到日日新呢?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在日复一日的“魔鬼训练"中,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让她坚持自己的初心,追求创新,追寻梦想呢?是热爱。正是热爱之心,让她将宏大的梦想变成现实;正是热爱之心,让她守住自己的信念,突破自我,勇于创新;正是热爱之心,让她“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不怕艰辛,于困苦中求创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曾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创新需要钢铁般的意志,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 后青年工人杨杰,从普通学徒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若没有不懈的坚持,没有每日的刻苦训练,他们又怎能够开拓创新,实现自己的理想呢?然而在当今社会上,却不乏一些懈怠的年轻人,知难而退、得过且过,怕吃苦、怕劳累,这样的人又如何能够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敢为人先,于勇敢中求创新。创新精神便是敢为人先的精神。孔子敢为人先,“知其不可而为之”,开创儒学,影响千年:袁隆平院士敢为人先,开创杂交水稻的传奇,让天下人都吃饱饭;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敢为人先,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戈登贝尔奖。中华上下五千年,敢为人先的精神代代相传。我辈青年当以他们为楷模,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发扬光大,于勇敢中求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青年一代当肩负国家使命,紧跟时代潮流,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坚持开拓创新,争做时代青年!

【写作借鉴】

1.论点鲜明:文章紧扣"创新"这一时代命题,明确提出"坚持开拓创新,争做时代青年"的中心论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开篇以排比句式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结尾呼应开头,形成完整的论证闭环。

2.思路清晰:采用"总-分-总"结构,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热爱是创新之源(王亚平事例)—坚持是创新之基(徐枫灿、杨杰事例)—勇气是创新之要(孔子、袁隆平等事例)。这种"心理品质-行为品质-精神品质"的论证逻辑,使文章层次分明。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类记叙文、议论文各3篇,让你更加从容面对中考,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