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五华。
这里,有鳞次栉比的高楼,也有烟火气十足的街巷;有飞速发展的时代脉搏,也有温暖人心的市井故事。
在五华,每一天都有无数个“TA”的故事在发生。“TA”可能是你熟悉的教师,用知识点亮孩子们的未来;可能是你敬佩的社区工作者,用温暖守护万家灯火;也可能是你仰望的行业精英,用智慧和汗水推动着城市向前……
每一个“TA”,都是五华故事的主角;每一份坚守,都值得被看见和记录。聚焦你我身边的人物,记录他们不平凡的故事,五华融媒推出“五华的‘TA’”人物专题报道,致敬每一个努力生活、闪闪发光的“TA”!
在这里,我们一起看见奋斗的力量,感受生活的温度,汲取前行的勇气。
在这里,五华“TA”之光,汇聚星河,照亮你我!
中国烹饪大师宗德志:
三十载匠心传承
擦亮滇菜“金名片”
开火起锅,热油烹煮,翻炒调味......不出片刻,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滑蛋炒虾仁新鲜出炉。氤氲的热气升腾间,案板上跳跃的刀光与铁锅里翻腾的火焰,勾勒出一位劳动者的剪影,他就是中国烹饪大师、中式烹调一级(高级)技师、昆明祥云荟馆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行政总厨宗德志。
30年来,从学徒到行政总厨、中国烹饪大师,从昆明市劳动模范到“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宗德志凭借对烹饪的热爱和梦想将“滇菜发扬光大”的执着,在锅碗瓢盆之间,演绎着独属于自己与滇菜传承的匠心故事,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也让滇菜的香气飘得更远,飘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30年初心不改
用心做好每一道菜
在五华区祥云街坐落着一座欧式洋房,这就是老昆明人熟悉的老味道——祥云荟馆,而宗德志就是这家餐厅的总经理兼行政总厨。
1978年,宗德志出生在云南昭通的一个农村家庭,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父母忙着日常生计,从小学起,他就已经开始做饭给家人吃。初中毕业后,由于家里已无力承担他的学费,他便决定跟着在昆明当厨师的舅舅一起外出谋生。“那时候家里很穷,看到舅舅能够靠着一门手艺在省城立足就觉得很羡慕,当时也没有想很多,就觉得做饭,我也可以的。”说起选择当厨师的初衷,宗德志淡淡地说。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入行的宗德志以学徒的身份,跟着师傅们同吃同住,打杂、切配、上菜、洗碗,什么都干,一方厨房小小天地,在一腔热血的宗德志眼里,处处是学习的地方。“真正做了厨师才发现这一行真的不容易。当学徒的时候,每个月的工资只有300块,每天从早到晚要处理几百斤菜,有时候手指切破了,随便包扎一下接着切。为了提升厨艺,每天下班后还在厨房里钻研,一遍一遍地练习切菜、炒菜,每天都是站到腿麻木,但也没有觉得很累,就是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厨师。”宗德志说。
辛勤的付出,得到师傅和老板的认可,他成了炒菜小弟,给师傅打下手,一些家常小菜也由他负责来炒。对此,宗德志更是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每天第一个到厨房准备,用心烹饪每一道菜品,逐渐赢得了食客们的一致好评。“当时的炉具是烧煤的,手被烫伤是常事,长此以往,手背上就烙起厚厚的一层老茧。”随着老茧的增厚,宗德志的炒菜技艺也日渐提升。
2016年,机缘巧合下,宗德志拜入元老级中国烹饪大师、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滇菜饮食文化大师蒋彪门下。蒋彪不仅传授给他滇菜的精髓,更教会他“菜品如人品”的道理。宗德志至今记得师傅的话:“做菜要用心,对待顾客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
在师傅的悉心教授和自己的勤奋钻研下,宗德志厨艺突飞猛进,也逐渐从炒菜小弟成长为餐厅的主厨、厨房主管、总厨,再到如今的行政总厨。身份的“蜕变”,并没让宗德志忘了自己的那份初心,每天早上他依然第一个到厨房,检查厨房的环境卫生,检查冰箱食材是否新鲜,食材采买也是亲力亲为,在炒制、烹煮、调味等每道工序上精益求精,始终以敬畏的心态去做好每一道菜。20多年来,为了更好地服务顾客,让更多人品尝到云南味道,宗德志在春节期间也始终坚守岗位,每年都带领团队加班加点为客人提供云南特色的“年夜饭”,这也让他收获了许多顾客朋友。
在传承中坚持创新
守护舌尖上的“幸福”
每天一到饭点,祥云荟馆便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食客。一道“鲜花摩登粑粑”,几乎是每桌必点的菜品。而这道菜,就是宗德志创新的菜品之一。
宗德志介绍,粑粑是饼的方言说法,是云南特有的小吃。摩登粑粑就是云南传统粑粑结合黄油而形成的一种甜点,因上个世纪昆明一对专门做粑粑的漂亮姊妹而得名。成为摩登粑粑代表性传承人后,宗德志尝试把云南的特色食材加入摩登粑粑中,成功研发了鲜花口味、水果口味、野生菌口味的摩登粑粑,大受顾客欢迎。2019年,凭借鲜花摩登粑粑,宗德志获得了昆明地区职业技能竞赛名特小吃技术状元的称号,而这道菜也成了祥云荟馆的招牌美味。“每年,摩登粑粑在店里可售出10万多个。”宗德志说。
食客的称赞是对厨师最好的认可。大家的肯定让宗德志高兴之余,也陷入了思考:滇菜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当前,还有许许多多的云南特色美食仍藏在“深闺”中,不为人知,特别是他发现,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昆明旅游的游客有很多,但口味大相径庭,对于许多外省游客而言,酸辣、香辣等云南口味并不受欢迎。为此,他自我加压,每天主动去了解客人的口味喜好,根据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定期更新菜单,要求团队每一个季度都要研发新菜。近年来,他先后研发了鲜花摩登粑粑、傣味包烧云岭菌、桂花糖豆花、滇味粉蒸肉等近百道菜,凭借精湛的烹饪技巧和独特的创意,成功吸引了大批食客。
“滇菜是云南特色文化名片,作为云南的厨师,我有责任和义务将其发扬光大。”秉持这样的信念,宗德志利用空闲时间,跑遍云南各州市,虚心向当地滇菜大厨“取经求教”,详细了解当地特色美食的烹饪手法和技巧。同时,踊跃参加省、市级各类餐饮行业职业技能赛事,为宣传滇菜、弘扬滇菜文化献计出力。近年来,他先后取得云南省中青年烹饪大师荣誉赛金奖、昆明地区烹饪技能大赛“技术状元”、昆明地区滇菜烹调师技能大赛三等奖、五华区中式烹调一等奖等荣誉。
此外,宗德志还积极响应国家绿色餐饮发展要求,带领厨房职工积极进行清洗油烟灶、创新环保节能减排、油改气的升级改造,达到了国家和政府倡导及要求的绿色环保标准,较以前节省了30%左右的能源消耗。经不断的努力,祥云荟馆成功获评“国家四叶级绿色餐厅”。
倾囊相授传技艺
致力让滇菜飘香全国
在祥云荟馆的小院里,有一间“宗德志技能大师工作室”显得格外醒目。作为滇菜技艺的传承人,宗德志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道理,他认为滇菜要“出圈”,仅靠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2010年以来,宗德志利用业余时间到全省各地中专学校为烹饪专业的学生授课,对学徒更是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滇菜技师。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是宗德志对徒弟的基本要求,他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到四川、广东等地交流学习,将学习到的新菜式、新理念,及时传授给徒弟,并延续恩师的教诲,教导徒弟“做菜先做人”,用心做好每一道菜,真诚对待顾客,让遍布全省各地的徒弟持续受益。
同时,组织带领员工和徒弟们积极参加昆明市美食行业协会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和各级人社局、工会组织的技能比赛,帮助徒弟先后10余人次获得“优秀技术标兵”“优秀技术能手”,累计培养出了中式烹饪初级工30余人,中级工20余人,高级工10余人,技师4人。
“师傅最让我佩服的就是他身上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和坚持传承滇菜的执着,在烹饪方面他对我们很严格,但正是这种负责的态度才帮助我们很快提高了技艺水平,教学方面他从来都是倾囊相授、知无不言,从他身上我学习到了很多。”宗德志的徒弟、祥云荟馆的厨师罗春华说。
这些年,宗德志还忙着为家乡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他参加了春城爱心团队,多次参与捐助贫困学生、看望孤寡老人、保护环境卫生等公益活动。在突发火灾、地震等应急事件中,发挥自身作用,带领职工加班加点,为消防员等救援人员提供餐食,并积极捐资捐物,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近年来,他先后获得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昆明市“金牌工人”、昆明市“春城计划”首席技师、云南省优秀厨师长、昆明市厨师榜样人物、五华区“金牌工人”等荣誉称号。
三十年匠心传承,始于初心,成于坚守。近日,宗德志和学徒们又在为新菜品的研发而忙碌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希望我们的云南美食文化能享誉海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今后,我也会继续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鞭策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祖辈们留下的宝贵美味一代代传承下去。”宗德志说。
来源 | 区融媒体中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华的“TA” | 中国烹饪大师宗德志:三十载匠心传承,擦亮滇菜“金名片”,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