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少家长总说:“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玩具扔一地从不收拾,说过的话转头就忘……天天盯着催,嗓子都喊哑了也没用。”
谁不希望自家娃能懂事自觉,不用追着喂饭、盯着学习?但养出省心的孩子,真不是靠天天唠叨“你要听话”“快点做”就能成的。
其实,孩子的好习惯就像小树苗,需要家长找对方法“搭架子”而不是拽着枝叶硬拉扯。
今天就分享5个落地的小技巧,帮你21天养出让人省心的娃。
一、别总催“快点”,教他“分步骤”
每天催孩子“快点吃饭”“快点写作业”,可他越催越慢——你是不是也这样?其实不是孩子故意磨蹭,而是他没搞懂“怎么才算快”。
儿童心理学里的“任务拆解法”很管用:把模糊的“快点做”变成具体步骤,孩子反而更有方向。比如:
①、写作业前,让他自己说:
“我先做数学口算(10分钟),再写语文生字(15分钟),最后读课文(5分钟)”;
②、收拾玩具时,告诉他:
“先把积木放进蓝色盒子,再把绘本摆回书架最下层,最后把小车停在收纳箱旁边”。
别踩坑:千万别用“你再磨磨蹭蹭就别玩了”威胁,容易让孩子反感。用“我们一起试试这样做”代替命令,他更愿意配合。
二、别替他“擦屁股”,让他“自己扛”
孩子打翻牛奶,你一边骂“怎么这么笨”一边赶紧收拾;玩具丢了,你说“算了妈妈再买”……看似是帮他,其实是让他失去了“承担后果”的机会。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孩子从错误里学到的,比从表扬里多得多。” 偶尔让他尝尝“自己做的事自己担”:
①、早上赖床迟到:
让老师批评一次,下次就知道定闹钟;
②、画笔随手丢找不到:
就告诉他“今天只能用剩下的笔画画,明天记得收好不乱跑”。
别踩坑:别在孩子犯错后说“我就知道你不行”,这会打击他的自信心。应该说“这次没做好没关系,下次试试这样……”
三、别只说“真棒”,夸的“具体努力”
“宝宝真棒”“你真聪明”——这种泛泛的夸奖听多了,孩子会觉得“我天生就棒,不用努力也能行”。
不如把夸奖落在具体小事上,让他知道“哪做得好,以后还能这么做”:
①、他主动把玩具收进箱子,
别说“你真棒”,可以说“你今天把积木按颜色分好类,摆得整整齐齐,下次找起来肯定方便,妈妈看着都舒服”;
②、他写作业没分心,
别说“你真乖”,可以说“你今天先做完作业再玩,这种安排特别好,玩的时候也踏实,妈妈都不用催了”。
别踩坑:千万别夸“你真聪明”,容易让孩子害怕失败(怕别人说自己“不聪明了”)。
多夸“努力的过程”,比如“你刚才试了三次终于把鞋带系上了,这种不放弃的劲儿特别好”。
四、别总说“不行”,给他“选择权利”
“不许看电视”“不准买这个玩具”——家长越禁止,孩子越惦记,甚至偷偷跟你对着干。其实,让孩子听话的秘诀,是偶尔给他“说了算”的机会。
比如孩子吵着要吃零食,与其硬怼“不行,饭前不能吃”,不如说:“现在吃会影响吃饭,你可以选‘饭后吃一块’,或者‘下午点心时间吃两块’,你想选哪个?”
别踩坑:给选择时别设“坑选项”,比如问“你现在去写作业,还是永远别玩了?” 这会让孩子觉得被套路,反而更抵触。选项要在你的底线内,比如“先读10分钟书,还是先搭5分钟积木?”
五、别替他“做决定”陪他“试错”
“你这样做不对,听我的!”——很多家长怕孩子走弯路,总忍不住替他安排好一切。可孩子没自己试过,怎么知道“为什么这样不对”?
比如孩子想把袜子塞进鞋里“省地方”,别急着说“这样会臭”,不如让他穿一天试试:“晚上脱鞋时,我们看看脚会不会不舒服呀?” 当他自己感受到“袜子湿乎乎的好难受”,下次不用你说,他也会乖乖把袜子放进洗衣篮。
别踩坑:别在孩子试错时冷嘲热讽“你看,我说吧”,这会让他不敢再尝试。应该说“这次试过了,我们知道这样不行,下次换个方法再试试?”
养孩子就像种庄稼,急着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这5件事看着简单,但坚持21天(刚好是习惯养成的周期),你会发现:孩子慢慢不抵触你的提醒了,甚至会主动说“妈妈,我今天的作业分三步做完啦”。
别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省心 ”,那些让人舒服的习惯,都是家长用对了方法,一天天“陪”出来的。从今天起,少一句唠叨,多一个具体的小引导,孩子会给你惊喜的。
#孩子习惯养成##育儿技巧分享##亲子育儿##21天习惯养成法##家庭互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做好5件事,21天养出省心娃,比唠叨强100倍!(习惯篇),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