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1日,一个素面朝天的四川打工妹——郑小琼,从广东东莞的工厂,来到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受了中国内地一个重要的文学奖项:人民文学奖新浪潮散文奖。
这是郑小琼平生第一次来到北京市,看到北京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她感觉自己要好久才能适应过来。除此之外,她还能得到一笔对她来说,属于巨额的奖金,人民币一万元。
领奖台上,她发表获奖感言时,有说过这样的话:
在珠江三角洲有四万根以上的断指,
我常想,如果把它们都摆成一条直线,会有多长…
而我笔下瘦弱的文字,却不能将任何一根断指接起来。
也许是这样的生存背景,这样巨大的反差,这样的诗歌情怀,她的发言多次被激烈的掌声打断。她本人也获得了,其他获奖者所无法获得的关注。很快从网络开始,郑小琼现象,被热烈讨论着。很多人都在问:到底是诗人在打工,还是打工妹在写诗?
她的一切,都引起了人们的好奇。
郑小琼,80年出生在四川省南充的一个贫苦农家。16岁那年,她考上了南充卫校,成为家里的骄傲。在那个年代,考上卫校,就意味着毕业后分配到医院,就可以吃上公家饭。然而四年后毕业时,国家政策变化,学校已经不再包分配。
无奈之下,郑小琼,2001年,就开始了南下打工的生涯。她人生打工的第一站,就是东莞市常平的玩具厂。这是她独自直面生存艰难的开始,也是她创作之路的开始。
你们不知道,我的姓名,隐进了一张工卡里,我的双手,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
身体签给了合同,头发正由黑变白,
生命里只剩下喧哗,奔波,加班,薪水
有一次,我的手指,不小心被车刀碰到一下,
半个指甲,便在悄无声息中失去
疼,只有尖锐的疼,沿着手指头上升,直刺入肉体骨头
血,顺着冷却油流下来
她当时用诗歌描述记录着这段生活。她第一个月工资,领了两百八十四块钱,多年后,她还记得很清楚。她平时大部分工资,都是一个月五百块钱左右。她刚刚出来打工时,身上还背负着上中专、家里因为供她读书,而欠下的一万多元债务,她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才还清这笔债务。
这种打工生活的残酷,让才刚刚20岁的她,无法适应。生活中,唯一能给她带来精神慰藉的,就是阅读写作。在一些打工者的刊物上,她经常能看到别人的诗歌。出于一种新奇和尝试,她写下来生平的第一首诗,寄给一家报纸,没想到居然发表了!
每天我漫步在记忆的池塘,
乡愁的中央,
居然是站立的荷,
飘出淡淡的清香
初试告捷,让她一发不可收拾地写起来,每天下班,她便趴在铁架床上,拿笔记录自己和工友们的生活和心情。那些长短的文字,是她在异乡最亲近的朋友。渐渐地,她的诗歌,开始频频见诸报刊杂志。甚至出现在了《诗刊》、《星星》等国内顶级诗歌刊物上。
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荣誉证书和稿费单,还有大量的读者来信。因为这些信件,她还被工厂里扣了很多钱。没有道理,谁的信多,就扣谁的钱,这是她当时那家工厂的管理规定。
不过这一切,并没有改变郑小琼的生活状态,在工厂里,她依然还是那个不被人注意的孤独的打工妹。真正对她生活产生实质性改变的,是这次北京的领奖之行。
获得人民文学奖之后,很多媒体对她做了专访,上电视上报纸,她的影响力一下子上了一个高度。接下来,她陆续接到很多单位的邀请,有公司请她做文职人员,有大老板请她写书写传记。东莞作协,邀请她驻会工作,作为协会的正式在编人员,拿几千元的固定工资。
出乎意料的是,她全部拒绝了。她依然回到工厂,拿一份朝不保夕的工资,干以前一样的讨厌工作。
对此,她是这样说的:机器砸到自己的手上和砸到别人手上,是不一样的。我作为一个打工作家,必须出现在第一现场,必须亲临现场,而不是远观。去到他们说的那些地方,我只能写那些报告和应景的社交方面的文章,这些东西,会让一个人失去自我,失去一些锐气和立场。
被逼无奈,去工厂打工,和自己主动选择,一定要到工厂打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也是两种不同的命运。作家郑小琼,就是被写诗改变了命运的那种人。
所以,写作从来也不是写作,读书也不是读书,而是一个人活在更广大丰茂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颗孤独的灵魂,不断地体验生命多样性的一种方式。郑小琼一直在写诗,一直在路上。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0后作家郑小琼,用写诗改变命运的起伏人生,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