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我有幸作为队长,带领队员们来一次与众不同的社会实践。第一次将“队长”这个沉甸甸的责任扛在肩上,踏上即墨区石门村的土地时,说不恐惧是假的。我深知自己经验匮乏,不知那点有限的组织能力能否支撑起整个团队的期待?忐忑,是我最初的心情底色。但是随着实践的进行我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此次实践也培养了我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责任感,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在这段时间,我们深入基层,开展一系列富有意义的学习和体验,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7月16日,当实践团成员陆续抵达,面对王书记殷切的目光,商讨规划时的紧张仍历历在目。
17号-25号我们就投身到了与茶有关的社会实践中。当指尖触及带着晨露的茶芽,专注采撷“一叶一芯”时,一切终于步入正轨。制作绿茶时,尹师傅的炒茶锅前,“杀青”的热浪灼人如练“铁砂掌”,揉捻的力道分寸考验着手上的巧劲。看着自己参与炒制的绿茶——一份火候尚佳,两份却焦苦,这何尝不是一种新奇体验。
红茶工艺的创新更令我震撼:尹经理与张教授大胆引入“摇青”,让花香在叶片间绽放。从漫长摊晾到数小时发酵,再到机器的精准炒制,传统技艺的厚重与现代科技的精准在此交融。这不仅是制茶课,更是一堂生动的创新实践课,让我领悟到乡村振兴需要的就是这份尊重传统又勇于突破的“匠心”。
在实地调研阶段,我们采取了分头行动的策略,分为两个小组同步进行,这种策略不仅极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同时也确保了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具体情况,为我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资料。但调研过程并不顺利,我所在的小组尚算可以,另一组却屡遭闭门羹。看着组员们失落却倔强的脸庞,我意识到队长不仅任务分配者,更是士气的维系者。调研我们共收集到200份有效问卷,让我们充分了解到了当地情况,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后续我们进行了除草、品茶等方面的学习,尹经理详细的教给了我们品茶相关的内容。从“茶汤有气泡,往往回甘更佳。”,到优质红茶“一泡一味”,第三、四泡滋味最是醇和饱满。倒茶时,他展示的“三龙护鼎”手法稳健优雅,同时他也为实践团成员讲解了“壶嘴不对客”、三指敲桌三下表感谢等礼仪细节,其彰显了茶文化中的尊重之道。“茶半酒满”的规矩更是暗藏处世哲学——茶满则溢,正如做人当谦虚有度。成员们举杯细品,从舌尖的甘醇到喉间的回甘,再到茶汤色泽的微妙变化,在“一叶一世界”中读懂茶叶的品质密码。
在参观茶文化博物馆时,尹经理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茶圣、茶具以及茶的种类方面内容,我们受益匪浅,并决定将自身所学转换成科普视频让更多的人你能够学习了解到茶文化。
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我们决定将直播带货融入到乡村发展中,前一天我们先向“网红村书记”刘永龙书记学习取经直播经验,第二天便到达满贡合作社化身“带货主播”,让好产品走出大山,助力乡村振兴。
至此,我们的茶旅基本结束,接下来我们为当地特色旅游业龙泉花海乐园拍摄了宣传视频,并体验辅助当地特色爬宠产业。我们也持续竭尽全力做小程序茶博士,希望在假期能完成,为茶农带去一手消息,方便日后作业。
回望这浓缩的十六日,从最初的惶恐到如今的笃定,是脚下的土地和身边的人教会我成长。我看到了自己组织协调的青涩,更感受到团队在挫折中互相扶持的力量,体会到乡村基层工作者如王书记、刘书记、尹师傅们的实干与热忱,也震撼于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注入的蓬勃生机。那些被拒绝的调研问卷、炒坏的茶叶、仓促的直播,与花海的壮阔、茶香的醇厚、团队深夜剪片的灯火一样,都成为我最珍贵的“初体验”。
从花海到茶园,从实验室到直播间,我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反哺乡村。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技能的磨砺,更是一场青春的奔赴。当书本知识在乡野间落地生根,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为齐鲁大地的振兴图景增添一抹昂扬亮色。
作者:朱欣语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浓“农”感悟之一位新手队长的成长,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