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演讲稿

河南少年648分上985! 高三资料堆“两个我高”, 母亲扛面粉供出希望

 

三间土屋,一盏手电,十八岁的翟亦轩蜷在宿舍洗漱间的水泥地上演算习题。凌晨的月光穿过窗户,照亮他额角的汗珠,也照亮了那张西北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校徽。

“高三一部分学习资料,已经有两个我那么高。”刚刚收到西北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翟亦轩指着书桌旁堆积如山的资料说。这个来自河南周口商水县的05后少年今年以648分考入985高校,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当录取通知书送达时,翟亦轩的母亲在面粉厂扛包间隙赶回家,抚摸着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名,眼泪止不住地流下:“心里感觉很荣幸,很欣慰”。这位母亲用肩膀扛起了全家的希望——三老四小七口人的生计,丈夫术后虚弱的身体,全压在她每日装卸面粉的肩头。

01 深夜的灯光,照亮寒门学子的奋斗路

翟亦轩的求学之路从不平坦。他坦言:“学习没有天赋,我最大的天赋就是努力。”英语曾是横亘在他面前的大山,但老师看到了这个少年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尽管英语薄弱,但他用功、踏实,每次批改完作业,他立即在旁边标注改正”。

高中年级副主任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细节:翟亦轩是年级里第一个因学习被通报的学生。保安深夜巡逻时,发现教室里有微弱光亮——是他打着手电筒在写作业。

宿管老师多次“抓获”这个深夜苦读的身影后,翟亦轩转移阵地到洗漱间外继续学习,常常坚持到午夜12点半才回宿舍

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拼命,少年回答得简单而有力:“为了让我的家庭变得更好”。这句话背后,是他看到母亲在面粉厂挥汗如雨的身影,是父亲术后虚弱的身体,是三个需要奉养的老人和三个正在读书的兄弟姐妹。

02 母亲的肩膀,扛起四代人的希望

在翟家,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肩上。面粉厂里,她日复一日地装卸面粉袋,汗水浸透的工装从没干透过。“我不怕苦不怕累,就是为了我的四个孩子上学努力奋斗”,面对镜头,这位坚毅的母亲话语朴素却字字千钧。

她对孩子心怀愧疚:“没有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懂事的翟亦轩却从不抱怨,一回家就抢着干活。母子间的双向奔赴,比任何语言都珍贵。

河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周口分中心得知翟家困境后,送上10000元体彩助莉基金。这笔善款如同及时雨,滋润了这个在困境中依然奋力生长的家庭。

翟家的故事并非孤例。在河南商城,江群2019年以681分摘得市理科状元考入清华,他的母亲同样一人撑起六口之家:耕种18亩田地,养猪,打零工。当江群穿着磨破底的布鞋步行五公里上学时,母亲告诉他:“人穷志不能短”。

03 泥泞中开花,逆境中成长的少年群像

今年夏天,无数寒门学子用奋斗改写了命运。在四川宜宾,刘思彤通过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被历史类专业录取,成为宜宾市今年唯一考取清华的文科生。母亲在她三年级时外出务工失联,父亲在煤矿打工赡养患病的祖父母。

去年高考失利后,刘思彤选择复读。她每天清晨第一个出现在操场晨读,累了就对着镜子打气:“命运给你一个低的起点,也许正是想看你如何翻盘”。

湖南女孩资勤的求学路更为曲折。从中职生起步,她考入华南农业大学,今年更收到北京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大学四年,她边做家教边学习:“妈妈卖烤红薯一天赚100元,我做家教一小时60-80元。知识改变命运,我亲身验证了”。

最震撼人心的身影来自浙江龙游。徐立芃全身仅3根手指能活动,脊柱植入37枚钢钉,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6岁”。今年他成功考入浙江中医药大学,备考期间他说:“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如今他已瞄准新目标:考研。

04 不屈的灵魂,照亮寒夜前行的路

北大才女刘媛媛在《寒门贵子》演讲中说:“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看你奋斗出绝地反击的故事”。翟亦轩们的故事正是这句话的生动注脚。

这些少年在逼仄的生活中寻找光亮。翟亦轩总结自己的方法:“今日事今日毕”;江群高中班主任回忆:“他每天五点多起床读书,熄灯后开台灯学到11点”;资勤在B站分享自己从中职到北大的经历,视频获得近300万次播放。

他们背后是无数普通家庭的托举。张冰冰的父母在县城租屋卖烤红薯二十余年,将两个女儿分别送进硕士和博士殿堂;徐立芃的爷爷看着孙子紧握录取通知书的模样,眼角皱纹里盛满笑意。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老师们已为徐立芃做好周全准备:教室调到一楼,设计个性化住宿方案。这所大学党委书记说:“立芃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会成为校园最动人的风景”

深夜的洗漱间灯光下,翟亦轩翻动书页的声音沙沙作响。面粉厂里,母亲扛起一袋五十斤的面粉,腰弯成一张弓。他们从未看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却深谙子夜时分的周口星光。河南商城的江群、宜宾的刘思彤、龙游的徐立芃——这些少年用单薄的脊梁顶开沉重的命运之门。

当西北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递到翟亦轩手中时,母亲粗糙的手抚过鲜红封面,泪珠滚落在“985”烫金校徽上。她不知道什么是“双一流”,只知道肩上的面粉袋终于换来了儿子通往星辰大海的船票。

生活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做鲜花”,翟亦轩在日记本上写道。这束从黄土地里长出的花,终将在秦岭脚下的大学校园绽放。

今日话题:您身边有这样逆境奋斗的故事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资料来源:本文综合自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小莉帮忙》

《宜宾女孩刘思彤:从山村走出的清华学子》(中国网,2025-07-28)

《中职生→本科生→北大研究生!一名湖南女孩的八年破茧路》(搜狐新闻,2025-07-26)

《从“活不过6岁”到中医大新生!龙游SMA少年逆袭!》(新浪网,2025-07-27)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少年648分上985! 高三资料堆“两个我高”, 母亲扛面粉供出希望,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