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演讲稿

「好记者讲好故事」这是别人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1)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有人说,记者的职业是光鲜的

其实,光鲜的只是新闻

而不是捕捉新闻的记者

作为一种职业

新闻记者有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更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理想情怀

他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奔跑

今天

我们不讲咱北碚新闻记者们采写的故事

而是讲讲属于他们的故事

(点击下方空白处,看看他怎么说)

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要誓言铮铮,只要铭记新闻记者心怀这种美好,去工作,去奋斗,去为理想而拼搏,那收获的一定是最美好。

三年前,消防官兵在金刀峡圣天湖救援被山洪围困的18名驴友。

(向上滑动启阅)

媒人·媒体人

宋一骄

我是北碚广播电视台记者宋一骄,在这次“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活动中,我想到的是曾经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自认为是自己当记者以来,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好事,可对自己而言却很悲催:我暗恋了很久的女生嫁人了,新郎不是我,可我是媒人!这种心情,你们懂的。

这件事还得从2015年6月1日说起,当天凌晨五点半左右,半梦半醒间,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金刀峡胜天湖一处河谷山洪爆发,18名露营的驴友被困。“什么?”我“噌”地从床上弹起,顾不上洗漱,开车直奔现场。

众所周知,凡是遇上这种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消防兵势必会第一时间赶往救援,因为他们的使命是“逆行”。可大家会习惯上忽略,和消防兵兄弟一起逆行、共同经历生死的还有我们媒体记者。

一个多小时的跋涉,早晨7点多,我们一起抵达金刀峡胜天湖村,经过与被困驴友再三沟通,最终确认18人被困在胜天湖最里端的河谷低洼处!这是一个非常坏的消息,突遭洪水,胜天湖最里端道路已经彻底中断,车辆进不去,我们只能卸下冲锋舟,扛着物资徒步进山!

虽然负重跋涉,闯滩过水,疲惫不已,可当看见几乎绝望的被困驴友在看到我们出现时,那种突然间爆发的求生欲望,让我震撼。山洪咆哮,河谷轰鸣,但被困驴友挥舞着双手,声嘶力竭的呼救声依然震颤我的耳鼓。我们听得到,可我们该如何做得到?!山洪不断下泄,两岸的沙土被湍急的水流卷走,河道不断扩宽!

这时候,那位后来的新郎,立刻调整救援计划,当即决定采取“横渡牵引”救援。

因为我长期和他们在一起,瞬间就明白了“横渡牵引救援”的含义,一般在有大型设备或情况不是很紧急的时候,绝不会采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放牵引绳的队员,要涉水到对岸,途中一旦失去重心,被洪水卷入漩涡或撞上乱石,后果可想而知。但在这危急时刻,他站出来了,主动请缨,将牵引绳系在腰间,走入洪水中。越往河里走,水流越湍急,当他走到河谷中央的时候,突然一股洪流掀起,将他整个人掀翻在水中。这突如其来的状况,让这位身经百战的消防战士也措手不及,用尽全力在洪水里挣扎,扑腾,我也放下摄像机,加入了岸边拉牵引绳的队伍,众人合力,才把他从水里拉出来。那一刻,生死就在瞬间。

他挣扎着把牵引绳固定到对岸,就开始了横渡救援,救援很顺利,让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慢慢回落,就连我拿着摄像机的手,也慢慢不再颤抖。可紧接着,我的手再次颤抖起来。因为被困人员中有6名小孩,是不可能单独抓住引绳,独自过河的!只能把小孩先绑在身上,然后再横渡上岸。已经频于救援,往返奔波的消防队员,体力渐渐不支。他吼着说:“就算是自己躺在水里,也必须要让孩子们踩着自己过河!”战友们是拼了命完成救援的,而我是哭着录完整个营救过程的。被救的一名意识清醒的大姐,紧紧地抱着他,放声大哭:“兄弟,谢谢你,我以为我死了!”短短的40分钟,18条鲜活的生命,这就是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两个数字。

我虽然年轻,也经历过了无数次新闻事件,但那天下午,《北碚金刀峡突发山洪18名驴友被困 消防官兵成功救援》的新闻,相继在北碚电视台、重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发之后,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

就在这条新闻连续播出后,暗恋了很久的女生主动给我打了电话,说她在cctv13看到了我拍的新闻。当时我高兴坏了,获得心动女生的肯定,那感觉,你们懂的。可她打电话的重点是——有没有新闻中救人的那位消防官兵的联系方式?我瞬间秒懂,我要当一回媒人,会经历暗恋对象嫁人,新郎却不是我的尴尬。可我祝福他们!

千万不要说我太大气,而是我懂得自己本职工作的意义。我们是新闻记者,我们是媒体人,我们就是政府和群众间的“一座桥梁”,那我又何尝不是“媒人”呢?这次经历,往大了说是在人民群众遭受灾难时,我们媒体人和消防官兵冲往第一线,实现他们的价值,践行我们的使命;往小了说是通过一则新闻,促成了一桩好姻缘,好记者讲好故事,难道这样的爱情不美好吗?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要誓言铮铮,只要铭记新闻记者心怀这种美好,去工作,去奋斗,去为理想而拼搏,那收获的一定是最美好:好记者,讲述的都是好故事。

在我们所有同事的从业生涯当中,每个人都有经历都有故事都有好故事,但只要一起努力,一定能够织就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五年前,轨道交通6号线第一天正式运行。

(向上滑动启阅)

带着使命一路前行

李理

我是北碚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中心记者、主持人李理。说到“好记者讲好故事”,得从之前的一个电话说起,朋友打电话来聊天,我说要写一篇演讲稿,恕不奉陪。朋友说:哟,你还参加演讲啊,什么演讲啊?我说,好记者讲好故事。朋友哈哈大笑,你一个上早班的,每天起得比鸡都早,睡得比狗都晚,还有好故事呢?我说,当然有。平时同事们和我都在直播室里对着话筒播着别人的新闻,说着别人的故事,今儿我要好好说说我们广播人自己的故事。

干这一行马上11年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参加了很多重大新闻报道、直播工作。远一点的08年汶川特大地质灾害、09年迎接烈士周波回家,近点儿的2012年元旦,轨道交通6号线北延伸段开通运营,2017年“三会”报道,大会宣读,都留下过我们的声音记录。

2012年1月4日,元旦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当然对于我们来讲小长假、大长假都是浮云,毕竟有句话叫“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 宇宙不重启媒体不休息”,假期之前就与当时北碚新时空编辑何昌志老师商量好了,要做一期特别连线,连啥?就连轨道交通6号线第一天正式运行的消息,跟着六号线游一圈北碚在轨道交通设备车厢里连线。进入车厢,周围和我们一样来感受轨道交通魅力的市民特别多。为了保证连线安全和通话质量,我们来到了第一节车厢,人相对较少,环境相对稳定。当我拨通直播间电话开始与主持人互动的时候,周围都安静了,周围市民知道是我们北碚广播在报道轨道交通正式运营,都非常配合,采访也异于往常的顺利。一位拿着家用DV机的老先生当时接受了我的采访,结束后老先生的一句话让我很久没回过神来,他说“北碚一有大事就能看到你们哈”。是啊,一有大事就有各位同事、同行们奔跑在一线现场的身影,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40℃的高温,真实的记录着我们这座城市前进的每一步。

如今,我们肩上所承载的不仅是传统的宣传报道任务,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我们更多了一个责任——还原真相,堵住谣言。从前年开始我负责早高峰节目《城市.COM》的直播,节目在策划的时候请教了很多前辈,无一例外大家都说早高峰乃是兵家必争之地,给我的忠告是“让真相多飞一会”。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去年夏天南方洪涝灾害特别严重,自媒体纷纷发布的各种消息,其中不近不实,不接近真相,不靠近实际现场,随意转发各种没有经过核实的灾情通报。早高峰与长三角应急广播协作体成员达成协议,早高峰节目可以直接与他们的记者连线,报道最真实的情况,由此堵住了谣言的口子。

今年在大家的帮助下,我负责的早高峰节目《城市.COM》获得重庆市政府新闻奖——重庆市十佳栏目奖项,这项荣誉更多的是对我们所有同事的肯定,在我们所有同事的从业生涯当中,每个人都有经历,都有故事,都有好故事,只要一起努力,一定能够织就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能把最最底层的小人物放大到全国的顶层视界,我也实现了自己的新闻追求和梦想。

黄飞时常去看望病友,还会贴心地带上一些生活必需品。

(向上滑动启阅)

我和一名艾滋病患者的十年

秦廷富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和一名艾滋病患者的十年》。

记得是2007年的一个下午,一名神色匆匆的青年走到我面前,气喘吁吁地说:“记者同志,你看看我这个事情可不可以写个新闻?”

其实当时我根本就不知道站到我面前的是一名艾滋病人,看完材料之后,我心里咯噔一下:“艾滋病人?听过,但没见过!今天算是头回见识了。”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状态,全身发麻,脑子空白。我们离得这么近,会不会被传染?

这个念头很快被我否定,慌张过后我渐渐平静了下来。我告诉他,放心,我会帮助你,这个肯定能发新闻。

我给他写的第一个新闻就是:抗毒抗艾志愿者黄飞(化名)。

那之后,我记住了他的名字:黄飞,水土镇人。离开的时候我们互留了电话,我告诉他,随时可以找我。

以后每年的“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艾滋病日,我都会去采访他。

2014年12月19日,黄飞与另一名女病友结了婚,还住进了廉租房小区,重新开始了一段崭新的生活。

艾滋病人也可以结婚?这肯定是个大新闻!

而当时我最关心的是,他是不是真正过上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2015年“6.26”前夕,我如约来到黄飞的家中,一室一厅的爱巢被布置得非常温馨,墙上还挂着妻子的十字绣“鸿福临门”,我们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坐在沙发上细细闲聊。

握手、抽烟、吃饭、喝酒,这些我俩都干过。

我和黄飞一起在水土老街散步,和他朋友们一起聊天,我们一起吃饭碰杯,根本就没把他当作一个病人。

这次我真正感受到,黄飞已经从一个艾滋病患者,变成了一个正常人,周边的人们也开始慢慢接受他们。

回到报社后,我以《一个吸毒者的“涅槃”》为题,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了报道。

多年对他的新闻报道,让更多人认识他,了解他。他也因为我的新闻报道,更加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

2016年“12.1”世界艾滋病日前夕,我再次找到了黄飞。

11月30日,我早早地来到水土,从社区到家中,从老街到园区,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

采访一直持续到下午,夕阳西下的时候,我想拍一张他们夫妻俩牵手前行,寓意“走向光明未来”的照片。电话打过去,他老婆和几个朋友还在附近的公园散步,这个小小的细节告诉我,他们不仅成了家,而且还过上了真正的正常人生活。

回来之后,我把这次采访题目确定为《一个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救赎》,向公众展示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死到生的艰难历程。

而黄飞的形象,也在我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今年49岁的黄飞是一名下岗职工,1991年在广州打工时染上毒瘾,后因“中毒”太深,被迫变卖家产,散尽了父母的血汗钱。

2003年,他被伤心欲绝的父亲送进北碚强制戒毒所,没想到却查出感染了艾滋病毒,从此一蹶不振。最为艰难的几年,黄飞凭借自己的努力,加上社会的帮助,他逐渐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不但完全戒掉了毒瘾,而且成为北碚区一名优秀的防艾、防毒志愿者,经常参加各种防艾义务宣传活动。

结婚之后,买菜、做饭、散步、与病友们聊天、当社区志愿者……在黄飞心中,每天的生活都充实而有意义。

他说,是社会的关爱和宽容让他“死而复生”,找到了一名艾滋病患者存在的价值。下半生他唯一的心愿就是做好人、做好事,和妻子好好活下去,一起慢慢变老。

12月2日,《北碚报》在摄手座《北碚人的一天》栏目里以半版篇幅进行报道。

我就是想通过自己的采访报道告诉大家,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自我放弃,更可怕的是社会对他们的歧视。

11月30日,新华社以《一个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救赎》为题向全国、全世界播发了我这组图片新闻,被100多家媒体和网站采用、转载,并引起多家央级媒体的关注。

2017年4月的一天,黄飞打电话给我说,中央电视台第12套《社会与法》频道的制片人联系他,准备邀请他作为嘉宾去中央电视台参加一期节目的录制,向全国观众讲一讲自己的戒毒故事。

5月2日,中央电视台12套《千里追踪》节目里,我们看到了黄飞的身影。

从一个受人歧视的艾滋病患者,到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的嘉宾,黄飞实现了人生的涅槃。

而作为一名区县报的记者,能把最最底层的小人物放大到全国的顶层视界,我也实现了自己的新闻追求和梦想

更多的故事,更多的感动

随后将陆续呈现

期待小伙伴们的关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记者讲好故事」这是别人的故事,也是我们自己的故事(1),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