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娱乐日记

民国时期“大洋”有多少种,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记得那会,民国的长街巷口,银元叮当作响。什么叫流通货币,得能买东西才算数!可有人一提大洋,就只认得袁大头?这其实太单薄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那些银元,门道还真不少,种类一筐打都装不下。有意思,有时一枚银元的图样变换,后头能藏着一群人的无声较量!

拉回来继续说,这银元可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清朝末年就铺垫好了。军阀为了坐大纷纷自己铸币,地方割据乱成麻,好玩不?有的银元上龙绕一圈儿,广东一带那龙长得比城墙还威武。香港出来个不列颠女神,腰上披巾,手里拄杖,人称“杖洋”。捏在手心时,有点沉甸甸,那成色,行家一看就懂。还真有人专门掂量真假,市场上争来抢去。

墨西哥的鹰洋,成色标准,当年上海滩的买办和生意人就吃这一套。讲真,清末那阵子老厦门、上海、广州的商号,柜台里一大把银洋,进了“黑心铺”,老板娘天一亮就用筛子倒出来过秤,真洋、伪洋分得清楚吗?一枚不太干净的银元,藏了多少荒唐的故事?谁会去较真呢。

不过,讲到这里,又有人抬杠了。说什么袁大头才是“正经货”,好像其它银元都不入流。其实,也未必。广东人玩银元讲计较,发明了“毫”这种单位,一两银可以兑多少毫?客栈记账时,伙计嘴上念叨着毫洋,后来越兑越杂,一颗二颗,夹杂了铜元,算着都脑瓜疼。

银元含银总量一直叫人纠结,碰上招摇撞骗的呢?印字厚重、含银惜金,一点不谨慎就容易吃亏。军阀见风使舵,瞅见银价波动,铸币透着浑水摸鱼,有时候还真让外行看花了眼。百姓只认成色,奸商爱贪银屑。那会,老人在市集偶遇新币,摸着边缘直嘀咕:真假得敲敲看!

这些花红柳绿的银元,清政府自己也懵懂。甭说“龙洋”成色不一,官方推行却老给“黑市”捡了便宜,民间束之高阁。其实设计师煞费苦心,龙腾云、凤翩跹,也就唬唬买卖人。宣统、光绪那几年,贵气逼人,画稿出来,矿银一入炉,制币厂里烟气腾腾。只可惜纸上画龙最终没现身——成批原版银元,大多藏进了“故纸堆”。

清末混乱,之后袁大头占了头魁,再有民国初年那点动荡,南京、北洋政府出过“孙大头”、“袁大头”,四川那一拨儿自封“川洋”。有人讲川洋是“地方币王”,可又有传言,说它分量不足价钱不硬,真假混着发。其实事实也几乎分不清了。

对老百姓呢?图个实惠,读得懂的银元就算好银元了。两手一查,米面布匹要能换,记账要省事。有人讲袁大头头上那“帽檐”磨平了,说明行情差。你信吗?有时候也未必,毕竟流通过手太多,下水道里都能淘出来。

民国十年的上海,米市最是热闹。一码头上等大米,三十多斤一块银元;猪肉能买十来斤。普通人扛袋米回家,肩头再背一绺布,那年月,算是过节了。不信?旧档案里明码实价。可到了二十年代,米面跟着风涨,一石米悄摸涨到十块银元。大洋嘴上吃紧,战事连连,银钱水分越来越大。

衣裳是刚需,民国时候请裁缝量身订做,一块袁大头能剪十九尺白棉布。棉布铺门前围了一圈人,花式图案各爱各的好。老太太抱着孙子吆喝,手攥一元也得思前想后,毕竟裁衣是头等事儿。

说起住房,北京的胡同大院,1920年头时租金两块银元包月。偏僻些的地价低得让人觉得捡便宜,不足一元,让人心动。可真有那花得起的?也不是没有。鲁迅买四合院,市价三千五百块银元。鲁公自己兜不住,还贷款五百元。明明稿费不少,房子却始终咬人!

路远了还得火车。南京到上海,三等两块半,头等十块,票价竟然贵得离谱。普通人家恐怕连二等都舍不得买,出行成了奢望。铁路日夜通行,轰隆声响过江来,谁会想到买票的钱顶得上半个月生活费?

娱乐也讲究。老影戏院挂着海报,民国新潮文青赶时髦凑热闹。普通座两角起步,场面好的贵座能要六角、一元,砸钱买票那是身份的象征。花得多的,罩着皮衣进电影院,谁说不是一种炫耀?

说到底,还是得讲讲银元的工资对比。大城市面粉厂的劳工,三角六分一天。重活儿的工匠,有时能拿到一元一八角,多的不常见。唐山矿上干力气活的,一元打底。文职高层,报馆总的三百元一个月,编辑也能混个一百五。蹲在家里的小工倒想多赚点,可市场行情拦着。

不过也不好下定论。有的年份通货膨胀厉害,昨天的一块大洋,今天就打骨折。买卖粮食的时候,时不时就有人喊涨价,老百姓嘴里骂街,心头全着急。银元越贬值越没人信,市面上“毫洋”倒畅销了。广东人算盘打得响,精明得很,居然发明出一套“毫”币算账法,能混到今天,真见功夫。

有意思。有时一块银元的面子远远大于里子。你以为它能挡风遮雨?实际用起来,晚清时分就开始缩水。信息技术现在这么发达,互联网上能查到的民国物价数据,和田野访问时老人口述时差得远。香港大学财经档案,现存的贸易数据,484-1912年一枚银元的实际兑换值,从来都是浮动,没有准确定数。

其实很多华北、江南的民间账簿记录,和官方志书的汇总不符。现在有数据显示,1918年到1935年间,银元兑大米历年平均值在6%-18%之间浮动,老人家讲得市井价和数据报表还真对不上。有人阴阳怪气,不信见了鬼。可市场上买大米、吃肉、住屋,这点小钱就是老百姓心头事,说什么都不好糊弄。

结论乱糟糟,没谁能下断语。实际上一块袁大头有时候可以买百十斤米,这是真的,可有时候也就顶几口饭钱。民国社会分化大,物价波动快,银元的地位一步步塌下去。政权更迭时,货币失控,百姓一夜穷富。这也无非就是世事常态。

翻一翻档案和社会新闻,民国银元的故事全都藏在琐碎的细节里。那点银光,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安全感,而另一些人,不过是玩物。说到底,通货就像水,一时涨了,一时落了。要是把银元的价值放到今天衡量,大致说有两三百元也有人信,零头多些少些谁也定不了准。“一块大洋值多少”,恐怕永远说不死。

写了这么多,银元的尘埃终归落在生活里头。时代变了,银元和故事都成了过去的影子。可那一地碎银,换过多少风雨,时至今日,该怎么用心去掂量?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时期“大洋”有多少种,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