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看了一本书,里面提及了原生家庭的问题。 书中那位女孩,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到大受尽了委屈。
成年后,因为一个男生对她一个月的献殷勤,两人步入了婚姻。
只可惜,她最后还是以婚变收尾。
我的原生家庭没有她这般悲惨,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回顾往昔,我内心所受到最大的伤害,是来自父母感情不和,频频发生冲突。
小到厨房里放错一个盘子,大到每个月的支出,爸妈都能抓住一个导火线,爆发激烈的争吵。
餐桌上爸爸的怒吼,妈妈的声嘶力竭,一遍遍打击着我的耳膜,震得我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断得彻底。
我的父母都属于传统的性格,他们在各自家庭中接收到的信息,塑造了他们分毫不让的性格。
当年我记得清楚,每次放学时,我收拾书包的动作慢吞吞的,不紧不慢,同桌好几次问我:“怎么感觉你在拖延时间呢?这么晚了,你不想早点回家吗?”
是的,我不想。
回到家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必须听见爸妈互相指责的声音,他们不管我是否在看书,不管我是否在房间流泪发抖,他们都要尽情地发泄情绪。
原生家庭这样窒息的氛围,让我的性格变得沉默,胆怯。
2、
在学校里,我不敢举手发言,不敢主动尝试去交朋友,不敢谈及有关我的父母。
一直到成年,我都被原生家庭的阴影笼罩着。
在我的潜意识里,与他人产生矛盾点时,我可以没有原则地退让,哪怕委屈自己。
因为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解决与身边人的冲突,我更害怕会爆发像爸妈一样声嘶力竭的争吵,吵得双方两败俱伤,体面尽失。
这样的感觉并不好受,每次我咬牙说出那一句“好的,是我的错,是我的错”时,我的大脑表皮一遍遍发麻。
面对有人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时,我也会愤怒,可我不会表达自己的愤怒。
我害怕一切形式的争吵,只能攥紧自己的手指,咽下这口气。
久而久之,太多积压的负面情绪让我的心防溃败,我找不到发泄的出口,于是只能把一切根源怪罪到父母身上,怪罪到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上。
3、
寒暑假回到家,妈妈多次试探着问我在学校怎么样,我不愿意多说;爸爸热情地做菜,每顿都问我想吃什么,我只感到不耐烦。
姑姑在客厅劝我说:“你不该用这样的态度对你爸妈”时。
我从沙发上跳起,声音撕裂着反驳: “我什么态度,都归功于他们在我小时候是什么态度,每天都吵吵吵,恨不得把天花板掀了,要不然我也不会是今天这个懦弱的样子……”
这番话,让在屋里的妈妈红了眼眶,却没说我一句话。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爸爸捂着嘴,偏过头去哽咽。
然后我后悔了。自己太过激烈的言辞,直接把他们多年的付出一棍子打死。
夜晚,我躺在床上闭着眼,脑子一团乱,可就是没有睡意。
房门是在这时候被轻轻打开的。 妈妈摸着黑到我床边,把我的被子扯过来一些,把被角仔仔细细捏紧,一如很多年前。
直到她出去,我没有睁开眼,泪水却不受控制从眼角流了下来,我能清楚感受到眼泪与脸颊皮肤接触的细痒感,却无力去擦。
4、
我几乎一夜没睡,想到了很多从前的故事。 是的,爸妈爱争吵,这是我小时候最不喜欢的地方。
可他们对我的爱,也并不因此减少分毫。 爸爸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却连一件新的工作服都没有,身上常年穿着那件漏风的衣服。
妈妈得了风湿病,却还是在我上学的地方租房照顾我。
别人说她不好的话,她可以忍下来,可别的大人说我的不好,妈妈却什么情分都不顾,朝着对方一顿粗鲁地吼过去……
若是放到现在,我一定会以我的视角去判断她“太不饶人”“不注意形象”,可是在当年,的确是妈妈这样的性格保护了我,让瘦弱多病的我不被院子里欺负。
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只选择记住父母争吵时凶人的形象,而遗忘了这些细节处的温暖呢?
有一位网友说,“我们习惯把自己目前遭遇的不好的一切都归结于原生家庭,怨恨父母,却忘记了是他们给了我们机会,去埋怨他们,说他们的不好。”
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难免有不足。他们或许市侩、爱斤斤计较、脾气暴躁,那或许源于生活的压力。
可是,爱意与关怀,夹杂在这些生活的琐碎,却是一分都不会少。
就像开头我提到的那本书,作者说了这样一段话,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拥有可贵的自愈能力,与原生家庭和解,试着多理解父母,看到他们坚硬外表下隐藏的柔软,才能让自己迈开往前的步子。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原生家庭和解后,我才真的走出了过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