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读了两则生活小故事,不由得感慨万千,提笔行文,以飨读者。
故事一: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非常节俭,一箱苹果,总是专门挑烂掉一小块儿的吃。老太太耐心地用水果刀把烂掉的那一小块削去,然后再津津有味地吃掉剩余的果肉。
等到第二天,原来好好的苹果又有一只烂掉了一小块,便依旧如法炮制,吃掉这只烂苹果。
结果呢,一箱苹果像是跟老太太做游戏一样,一只只陆续烂掉。就这样,满满一箱苹果吃到最后,老太太竟然没有吃过一只完好的苹果。
许多人都笑老太太,告诉她应该先吃最好的。老太太却说:“我呢,是想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你们想啊,烂了一块的苹果如果不赶紧吃掉,就全烂完了,糟蹋了。”
其他人说:“您这样吃法,好苹果也放烂了,损失更大。”
老太太说:“我就是想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嘛。”
故事二:有一个女儿花了一千多块钱给母亲买了一件羊绒大衣。这位母亲非常喜欢,但是因为很贵,平时都舍不得穿,只有在最隆重的场合才穿一次。
几年来,这位母亲也只穿过三次。每当她穿上这件羊绒大衣,都会赢得别人的赞美。但越是这样,这位母亲就越珍惜这件衣服,越是珍惜,就越舍不得穿。
如今大衣的颜色和样式都已经过时了,这位母亲就只能偶尔拿出来,独自欣赏,并无比惋惜地说:“一千多块钱的衣服,才穿了三次。”
她的女儿对她说:“谁让你总是把好东西留着呢,留到最后没价值了吧。”
这两则小故事反映一个共同的问题: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最好的留在最后,最好的就最坏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老年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省吃简用,节衣缩食,后来,生活好起来了,但已经养成了节约的好习惯。
我们年轻人,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最简单的苹果,总是看到稍有变坏,就先食之,其实,已经烂到深处了,每天都是这种思维,也就意味着,天天吃烂苹果。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舍得”。
舍得,有舍才有得,要想得,必须舍弃即愿意付出,不吝惜《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假如今日有个人缉访得贼人真信,来报你时,你还舍得二十两银子么?”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是拥有超越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也是一种雅俗共赏,启迪心智的"生活禅"。
舍得是一种人生智慧和态度。舍得不是舍与得之间的日常计较,而是拥有超越境界来对已得和可得的东西进行决断的情怀和智慧。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19年。期间流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帮助,重耳为了报答楚成王曾表示:“要是托您的福,果真我能回国当政的话,晋国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与晋国的军队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晋文公“退避三舍”,让出了诚信,让出了气概.古往今来,“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让”的佳话不在少数;但“让”也造就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晋文公遵守了此前的诺言,不忘对楚国人的诺言而退避三舍.军事上都是“先下手为强,后动手遭殃”之说的.但晋文公的“礼让”显示出了诚信和具有天下霸主的气概.舍去急功近利,讲究一诺千金,得到天下信服。
舍得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概念,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世,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中,才能达至和谐,达到统一。
你若真正把握了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便等于把握了人生的钥匙和成功的机遇。要知道,百年的人生,也不过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舍得》,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