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序言:5月12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它是平凡的一天,但因为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而变得不再平凡;它是无奇的一天,但因为有了一次奇妙的旅程,而变得具有独特意义。十年前,汶川人民在这时遭受巨大灾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十年后,相同的时间,却在不同的地点,情景仿佛重现眼前,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是什么让我们有了这样的体验?我相信只要亲身参观过盐城科技馆,答案便在心中。
5月12日清晨,伴着蒙蒙细雨,我们北坍中学一行人来到了盐城科技感。虽然经历了两个小时的车程颠簸,但我们的热情不减半分。启程时个个打了鸡血,下车时却龙腾虎跃,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期待值”吧。
抵达目的地后,我们便马不停蹄的赶往科技馆。一到那儿,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所惊呆:
一座极具现代气息的建筑映入眼帘,馆前站着几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银白色的建筑与我们的校服互相辉映,远远望去,就像是一群群红金鱼穿梭在波光粼粼的水波里。
当我们入馆后一位和善可亲的讲解员出现在我们面前。她穿着黑色的工作服,微笑着对我们表示欢迎。“欢迎大家来到盐城科技馆,接下来就由我带领大家进行本次的科技之旅。”于是,一群渴望知识的鱼儿,在强烈的感召下,涌进了那科学的海洋中,自由的遨游。“大海”中的奇闻数不胜数,遗落的奇珍让我们无比惊奇。在这里,我们脑洞大开,找到了各种谜题的答案,这真是:
科技桃源千奇百怪,印象世界流连其中。
印象一:防震减灾的地表故事
入馆后的第一站便是地震馆。刚一进门,我们就情不自禁的“哇”了一声。地震馆的屋顶呈球状,整个屋顶看起来就是一个凸起的盖子,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与世隔绝的错觉。
而我们肩负重任的讲解员姐姐,她也没闲着,刚进门就给我们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如果给地球打一个比方,它可以是什么?对于问题的答案,我们众说纷纭,互相交换着意见。有的说是飘在宇宙中的气球,有的则认为是一个重得无法测量的大铁球,最后讲解员才告诉我们一个符合生活经验的答案-----鸡蛋。那么,为什么是鸡蛋呢? “鸡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蛋壳、蛋白、蛋黄,这三部分构成了一个鸡蛋。那么,地球也有着类似于鸡蛋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这三部分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而我们脚底坚硬的岩石层,就是地壳了。”讲解员姐姐一边给我们讲着地理知识,一边给我们展示着各种科技工具。
她领着我们走到了一处展示台,那上面陈列着几个木质结构民居模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一进门我们就讲了这个问题。地球上百分之九十的地震是由板块运动造成的,另外百分之十是由地底大爆炸或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造成的。那么,板块运动是谁发现的呢?对了,他就是我们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是他首先发现并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讲解员绘声绘色的向我们传授着知识,例如构造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及地震的震源等。与此同时,她还晃动了台上那几个模型,让我们惊讶的是,模型里的水一点也没有洒出来。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研发出来的抗震木质民居,旨在加强房屋结构的牢固性,避免地震时发生二次伤害。
这些,都是我从未见过的,也是我从未了解过的。它们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操控,用震撼的故事,以生动的画面,一幅幅的呈现在我的眼前,激发我探索未知的兴趣。它准确而坚定的告诉我:科技力量的伟大。源于灾难的一切,却可以通过智慧,利用技术,加以改造,成为抵御灾难的强有力的盾牌。
印象二:穹幕影院中的时代变迁
参观过地震馆,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来带到了穹幕影院。“穹幕影院?”我们都稀奇万分,不知道这个名称下有什么令人眼界大开的秘密。我们走过透明的玻璃窗旁,看见了一扇大开的门。讲解员在前,我们在后,一同迈向了门后那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世界。
走过去,迎接我们的是一片漆黑。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打开了手机上的电筒,顿时,整个放映厅成了一片灯海。那场景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充满了科幻性。我们一坐下,椅子就自动的向后倒去,整个人完全向后倒去,舒适极了。
讲解员姐姐让我们关了手电筒,静待电影的开始。开头一声沉重的鸟鸣,把我们的思绪拉进了电影中。我们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整个电影院是设在球体建筑内的。根本不需要我们费劲的抬头,头顶的画面近在眼前,仿佛一伸手就能够到似的。我们沉浸在电影中,乘着剧场这座时光机器,领略了未来的那个新世界。
500万年后,整个地球陷入了冰河期,大面积的冰块覆盖其上,气候寒冷干燥。非洲大陆向北漂移,与地中海融为一体,地中海变成了一块盐碱滩。动物灭绝,只有一些罕见的生物在北美洲这块冰冷的沙漠上神出鬼没。1亿年后,地球从冰河期复苏,气候回暖,生命不断繁殖,大陆似乎又有了新的活力。板块不断运动,澳洲与亚洲融为一体,南极洲向北漂移,曾经的冰天雪地,现在是郁郁葱葱。最后,板块以人手指甲生长的速度漂移,不断碰撞,形成了单一大陆。
“故事结束了吗?”我们一个个都像做了一场梦似的,还没缓过神来,那气势磅礴的画面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了。可是,谁又能相信那只是一场虚构的画面呢?在穹幕影院里,我们彻底被科技的力量给折服了。
印象三:益智厅中的“无穷奥秘”
畅游未来后,我们进入了经典益智厅,大厅中陈列的各种中外玩具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我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迫不及待的去探索那文明智慧的殿堂。在大厅中四处乱窜的我们,忽然被一个声音吸引:“看!大铁锥自己往上移动了!”我们循声望去,只见两条泛着银光的单杠上架着一个圆锥似的“重东西”。这是什么洋玩意?我们被激起了好奇心。
“看似不平行的单杠其实是平行的,而单杠呈现出一高一低的现象则是大家的视觉错误。其实,只要把你们的拳头放在单杠与桌子之间试一试,就会发现这两条单杠与桌子之间的间距完全相等。”讲解员的声音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我们这才知晓匪夷所思的谜底——大铁锥的“逆行而上”并不是什么奇异现象,而是我们的视觉误差造成的。如果我们具有勇于尝试的科学精神,并且可以静下心来,仔细观察,那么便可以轻而易举的识破这道障眼法。
可惜的是,我们还是少了一份平静,多了一丝浮躁。在益智厅里的一个多小时里,我才渐渐明白益智科技的意义:它帮助我们学会思考,引导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为我们打开探索未知的勇气。
印象四:镁光灯前的新闻采访
这次科技之旅最难忘的印象就是接受盐城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让我谈谈参观地震馆后的感想,这可是我人生接到的第一次艰巨任务,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校长给我打气,让我好好准备。于是我一个人在地震馆里琢磨采访时要说的语句。
趁着些许时间,我又游览了一遍地震馆。蓦地,我的目光落到了展示台放映着的那几张图片上——那是08年“汶川大地震”后,记者报道的画面。记者的身后,是在地震中倒塌的一座又一座房屋。那些断壁残垣,是地震给人民留下的灾难印记。望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的心被揪了起来。
稍后,记者和校长过来了。摆好机器后,我忽然又紧张起来,面对着镜头不知该说些什么。这时,记者微笑着对我说:“不要紧张,你只要把你在这里的见闻感受说出来就可以,后期会剪辑的。”我努力调整自己,深深地呼了一口气,“开始吧。”
在后来的十多分钟里,面对耀眼的镁光灯,面对记者的提问,我坦然应对,微笑着说出我的感受。我阐述了在地震馆里学到的一些东西,包括认识地震、震害防御基本常识、自救自助常识等内容。采访完毕后,校长拍了拍我的肩膀,“第一次面对镜头,感受如何?”我笑了笑,露出了两颗大门牙,“也许有一点点局促,不知道后期是什么效果。”
晚上,《盐城新闻》播放了大约1分钟对我的采访报道,校长用手机录下了令我难忘而又珍贵的视频。
这是我第一次参观科技馆,也是我第一次在镜头前接受采访,不得不说,这感觉真是前所未有的呢!这一次的科技小旅行,我收获颇丰,给我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印象,成为我终生永久的美好回忆,也将成为激励我未来前行不竭的动力!
沈敏
滨海县北坍中学
指导老师:沈旭东
滨海县北坍中学
本文来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收藏:0
留言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印象科技馆——记别开生面的盐城科技之旅,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