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英国与法国之间的关系,可能算是欧洲乃至全球历史上最复杂、最具戏剧性的双边关系之一。从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开启英法纠缠,到英法百年战争,再到两次世界战争期间的统一战线,只能说一句剪不断,理还乱。
国际关系如此,语言也同样如此。一度英国人把会说法语视为上层阶级的象征,也从法语中吸收了很多词汇。但也在日后暗戳戳的把对法国的地域歧视与刻板印象放进了一些俚语里。
French leave
直译为法国式离开,指未正式告别就擅自离开的行为。
该短语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最初是英国贵族对法国礼仪的讽刺。当时法国流行一种“悄然退场”的社交礼仪,以避免打断聚会氛围,但英国人将其曲解为“无礼的逃跑”。
法语中也有类似短语,争锋相对---- “filer à l’anglaise”(英国式离开),体现了英法互相污名化的传统。
Pardon my French
直译为原谅我的法语,实际含义是“为我说出的脏话道歉”,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刻意模仿法语词汇以显高雅,但同时又认为法语中大量情色词汇“污染英语”。暗示“法语/法国人与粗俗语言有关”,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该短语。
法语中同样有所反击, “excusez mon anglais”(原谅我的英语),反讽英语粗鲁。
French letter
直译是法国信,是对避孕套的旧称(现多用“condom”)。
19世纪英国性保守主义盛行,避孕套被视为“不道德”的法国产物。当时法国因启蒙思想对性话题相对开放,英国人借此污名化法国人“淫乱”。通过将避孕工具与法国关联,暗示法国人“性放纵”,强化清教英国对天主教法国的道德优越感。
French disease
直译是法国病,实际指梅毒(syphilis)。
15世纪末梅毒在欧洲爆发,各国互相推卸责任:意大利称其为“法国病”,法国称“那不勒斯病”,俄国称“波兰病”,波兰称“德国病”。英国选择“French disease”以污名化法国,到了法语自然称梅毒为 “maladie anglaise” 即“英国病”。
French postcards
直译为法国明信片,在20世纪初指代露骨的色情明信片。
是一种明信片大小的小型卡片纸,上面印有裸体或半裸女性的照片。这类色情卡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在法国大量生产。法国在19世纪末率先放宽对情色艺术的审查,英国保守派借此攻击法国是“道德堕落的温床”,将法国的文化开放扭曲为“淫乱”,维护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性压抑正统。
French compliment
直译为法式恭维,形容虚假的恭维,表面奉承实则讽刺的言辞。
源自17世纪英国人对法国宫廷文化的批判。法国贵族以复杂的礼仪和修辞闻名,英国人认为这是“虚伪”的表现(莎士比亚戏剧中常有此类讽刺)。将法国文化中的修辞艺术贬低为“缺乏真诚”,体现英国人对法国“过度文明”的嫉妒与排斥。
French shower
直译为法式洗澡,该短语戏称用香水掩盖体味而非洗澡的行为。
众所周知,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卫生条件非常恶劣,高跟鞋的发明甚至是因为避免踩到屎。当时法国人因频繁使用香水(部分因城市卫生条件差)被英国人嘲笑“肮脏”,尽管伦敦同样卫生堪忧。
总的来说,只要看到了带着法国名的英语俚语,总不是什么好词。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国人对法国人的恨,都藏在这些短语里,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