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一打开电视,清一色的综艺海报令人眼花。怎么也是那几张熟脸,几个摆拍的动作。可如果真讲哪一档能熬得住观众刁钻的胃口,那就是谢霆锋的新作《一饭封神》。最近互联网热搜排行、短视频转发量、用户互动评论全部飙升,微博热议突破了15万条——不信?一查就明白。这年头能让观众服气的综艺,真的没几档。
明明炎热,朋友圈里劝人戒大鱼大肉的帖子不少,但播到晚上八点,《一饭封神》杀出来,硬是让不少人盯着电视屏幕咽口水。嘴上喊饱,可偏偏胃总觉得还空点啥!节目组自己也没打所谓“高阶美食炫技”的旗号,只放话:你手里只要有一把锅勺,谁都能来一场华山论剑。
一共一百个厨师对决,格局比市面上惯常的厨王争霸大多了。顶级大厨阵营,米其林和黑珍珠主厨笑谈风生——这些人要是不是食材掌控高手,谁都追不上名声。另一边,街头摊主,网红主播、年轻大叔,只看手艺不看出身。刚开始的小火拼,84个新面孔要挤到16个晋级名额。淘汰率81%。这个压力,隔着屏幕都能听到心跳。
淘汰残酷,晋级的规则却简单粗暴。“好吃,不好吃,两句话”。谢霆锋亲自下场,每一口都掂量细节。比如第一个上场的后厨花米兰,青花鱼烤得色香味全齐,结果还是被挑出“鱼腥味太重”这刺儿。摆盘夺眼球,火候、味道却让老谢绝对不爽,这直接回炉。有人说标准严了点,到底公平吗?看完几轮才觉得,这才是专业范儿。
现实里那些走流程、讲噱头综艺一大把,但到了《一饭封神》,只有真功夫才值钱。看得见的是人间烟火,摸不透的是幕后汗水。刀功、火候、调味一丝不苟,节目组给选手的自由度甚至超过国际大赛,凑热闹、拼手速根本过不了初审。
奇葩点子也不少。71岁的灶台老顽童,用一碗光头香辣蟹折服谢霆锋,高龄却玩得飞起。他最初入行的理由很普通:农村出身,常年体力劳动,又苦又饿,渴望的不过是一顿“吃香喝辣”。他的坚韧正是来自饥饿岁月驱使,突然想起来,有谁的梦想不是从一餐好饭开始?但要说普通人登顶,还是要有那点子“味觉灵气”。节目中的蛋炒饭也能出头,就更奇怪了。
蛋炒饭,谁不会?偏偏有个选手只做了这一样。贵精不贵多,最后却闯关成功。“看似简单,只要火候一变,整个成品风味迥异。”谢霆锋在录制时顺口提到,一道蛋饭有二十种做法,手稳才有成品。这种“平民菜”的本事,才让观众动了心。看到这里,反倒生出点感慨:厨师赛,不就是日常生活缩影么?其实好不好吃真的重要么?或者其实只是节目为了制造话题感。
节目还请来了一位特别的创意玩家。有个“寻真味美叔”,坚持一鸭十吃,讲究连鸭骨头都舍不得丢,观众看了也会想在家跟着试。一鸭十吃,主打一个“零浪费”。往常我们讨论环保,往后是不是也要让美食跟着流行起“节约复用”?不过到这里又遇到个问题:观众以为自己会动手,但结果就一个,是记忆力提高了,厨艺还是没涨。这节目到底真能教会大家提升技艺,还是只给大家新鲜感?
可能压根没人能给答案,但这种可复制的动手体验——大家尝试一下,笑你不会也没人管。不得不讲一句,节目每个桥段都有梗,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食神”滤镜。如果人人都能做出神级料理,那“神”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综艺要的就是触手可及感,不是神坛感。
再说角色设定,传统厨师行业,男性占主导。可这回不少女选手让人印象深刻。想不到吧?日常生活里随处见的“妈妈的味道”,到了真刀真枪的舞台上,也能火花四溅。这种反差让人挺有共鸣。
“伦敦面条女王”,在国外推广西北面条十年。本地人学用筷子,连谢霆锋都想盘问她一通。虽然最后她没进决赛,输得有点可惜,网上却一片鼓励声。她不是行业权威,却有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其实中国味让外国人爱上的过程,比比赛环节还更长,那点文化自信,节目组是真放大了。
还有化学系靓厨郑紫欣,做的惠灵顿牛柳既用心又有点点“学术流”。把化学原理和厨艺结合,现场做实验似的不紧不慢。最后赢得评委认可,这段剪出来在B站热传。川菜女王曾怀君,七年摘米其林星,观众投票支持率第一,成了“女强人代表”。有网友说全中国都该多些这种女性榜样,但马上又有人留言:能吃才是硬道理,牛不牛还得看舌头。
谢霆锋总结得意:哪有什么主厨非男即女?女性厨师照样能翻江倒海。现实总和想象不一样,节目组敢给女生出镜机会,也算态度很到位。可是换个说法,有女主厨不等于厨师圈完全平权,门槛降了,行业惯性却还得慢慢磨。不过光看节目已经算变化。
一饭一世界。这种切身体会也许太抽象,但节目最大的乐趣,就是能让你分分钟找到生活里的共鸣。很多人一直没觉察到,普通一碗饭炒得好能给人多大满足?但要说“民以食为天”,这种熟悉的幸福,可能忙碌日子里比一切都踏实。美食是灯光下最质朴的安慰。
全程看下来,《一饭封神》有点像把“食神”剧情拆开了演。你要问美食ありがたみ到底何在,估计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幸福感”就藏在一碗饭、一把勺、一个动作里,所以才吸引年轻人跟着入坑。他们哪真关心厨艺美学,纯靠嗅觉、口感、氛围来冲击屏幕,反倒让节目成了治愈系。
与其说是选最牛的厨师,不如讲是把生活百态晒一圈。巷口的大爷、楼下的姐妹、外卖餐车里的师傅,都有露脸机会。舞台不大,梦想多而杂,每个人的动机不一样,最终站在聚光灯下,一样暂时能获得掌声。谁能火,谁愿意回家,也没人猜得准。
其实那些不完美的小细节,才显得真实。有的菜失败了,镜头都记录下来;选手撞锅撒料也敢播。现场对话时,有一句没一句地插科打诨,偶尔还“卡壳”,甚至有几场比赛,评委意见激烈对立。专业和业余,权威和新手,一桌子人互不服气。这种混乱反而能让观众共感:谁说天天都要追求极致?矛盾里就可以找乐子。
再大牌的厨师,失误了也得拍桌道歉。镜头不修饰,喜怒哀乐全给看了。观众喜欢看到的不就是这样?不装腔作势,前一秒还觉得主厨很牛,下一秒说不定自己更想尝尝路边那些普通的小吃。甚至有人留言:“看完这期饿了,出去买碗面。”节目影响力,真就这么朴素。
仍旧有人问,《一饭封神》能不能刷新国内美食综艺天花板?这不好讲,也许下期变味了也说不定!但至少现在,有人肯把每道菜背后的故事、温度端上台。喜欢也好,挑刺也罢,大众的好奇心和话题,还能维持一阵。节目和观众在彼此试探,“一饭”变成“封神”不是目标,关键是有谁愿意真的下厨做那一碗饭?
这一季热度还在蹿,观众评价褒贬不一。喜欢的人多,嫌弃老套路的也不少。一些网友吐槽环节太慢节奏,一些鼓掌点赞说“真情流露”。但你要说真正能做到让人主动追更的,大概也没几个,《一饭封神》至少目前还算成功。
最后来看,现在的综艺市场,需要这样带温度、讲真话的节目。比起那些拼流量,拼造型的,谢霆锋带队的美食竞技,是给大家的生活添了点柴火,也是给整个综艺圈提了点气。每个人心里多多少少都有几道属于自己的拿手菜,这些普通小确幸,也够温暖整个夏天。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今年夏天必看的综艺节目,非《一饭封神》莫属。,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