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民俗
生育小孩:出生时必延请稳健催生婆日夕伺候,又必预备红糖、红蛋等物亲往母家报喜。满三日后,即将小孩净洗一次,谓之“洗三”。满月后款待宾朋,谓之“吃满月酒”。
婚礼俗调:纳采为“行茶”,果味虽备,必主以茶盐,而名之曰“山茗海沙”。语又云:“一片黄茶叶,定倒须弥山。”亲迎时,肩舆以杂色缣覆其上,曰“花花轿”。合卺,谓之“饮交杯酒”。三日庙见,今人家多无家庙可见,只称“拜堂”,俗曰“见大小”。新妇到时,亲友群相庆贺,言人所不能言,以取笑乐,名曰“闹房”。又三日,双诣妇翁,名曰“回门”。
结婚时,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结婚者甚少。近世文明发达,间亦有之。
汉口人嫁女,只求丰衣足食,皤皤白发所不计也。习俗如此,内政所以不修。
丧礼:含殓丰厚,多以宝玉殉葬者。死者木主多聘贵显者题点,下葬必卜地卜日,延浮屠黄冠,方相明器以巧为能,亭彩幡帐以多为贵。人死至七日为“头七”,递数以至七七或十七,俗云每七日过一阎罗,请僧道诵经,焚纸。又以竹为箱形糊以纸,而实寓钱其中,谓之“箦”,或装纸袋内,谓之“包袱”,上书死者姓名,不经之甚,然莫之或易也。
小家喜喝孝歌,业此者扁所居,曰“悲乐堂”。鼓盆歌,令人绝倒。回煞,俗呼“回殃”,芦秆作梯,倚于屋檐,云亡人由此而下地,或洒灰以验足迹。停棺之家,灵门贴一“鼋”字,不知何取,讯之土人,亦不解也。
生活民俗
衣:冬夏衣服花纹彩色,由季而异。夏时则好蛋青、血青、宝蓝、白色、灰色、米汤娇色、出炉银色,以淡为雅素。冬期则爱玄青、二蓝、品蓝、玉色、虾青、灰青等色。花纹则随时变改,男女老稚无大分别。(《新译汉口》)
极寒之际,男女衣服多着狐羊皮里,以御寒气。妇人则多用火炉、火钵,燃烧白炭、炭巴等类,以助体温。(同上)
夏间热度颇烈,轻罗薄纱,愈轻愈好。下等劳动家有终日赤膊者,亦有通宵露宿于外者。(同上)
女子以红绿为吉服之色。凡有婚姻、庆事时,家内一切修饰,如帷帐等类皆以红色布制之,其他家具类用红色,满堂光耀,彩幔缤纷,俗称为“满堂红”。(同上)
缠足为往昔家族习惯,现虽渐渐改良,然普通以脚小为最贵。刳木如桥缓于鞋底,名曰“弓鞋”。莲勾小者,缓行似敲玉棋,急走如过羯鼓,其声清脆可听。(参《汉口竹枝词》注)
起义时,汉口人士多穿着洋式衣服,现已仍旧,因其逼窄拘束,有碍身体自然之发育故也。女子亦间有剪发着洋装者。
民间语言
方言(人称部分):家庭称谓,各有不同。大半呼祖父为爹爹,祖母为婆婆,又有呼之为太者。呼母为妈,呼父为爹,又呼为爷爷,亦呼女叔为爷爷。呼伯父为伯伯,呼叔父为叔叔,呼伯母为伯娘,叔母为婶娘。呼小孩为毛头,又小孩多名搭毛、转运者。小孩不清吉者,多投寺记名,以和尚、道人呼之。妇女均呼奶奶,年尊者即呼太婆。现在无论何人均呼太太、老太太矣。
信仰民俗
俗谓老鼠作叱声不吉,闻者即披发而起,将发咬口中以抵制之。又谓母鸡作雄鸡鸣不吉。又谓狗子作人哭不吉。灯烛开花,俗云大吉大利。俗谓眼跳不吉。谚云:“左眼跳财,右眼跳祸。”常用墨书云:眼跳不止,书破大吉。小孩好夜哭者,即书“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吵夜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等语贴于道旁。
大意如下:
礼仪民俗
生育小孩相关习俗
孩子出生的时候,一定要请稳重可靠的催生婆日夜守在旁边伺候。同时,要准备好红糖、红蛋等物品,派人亲自前往产妇的娘家报喜。孩子出生满三天后,要给小孩彻底清洗一次身体,这叫做“洗三”。等孩子满月了,要摆酒席招待亲朋好友,这称为“吃满月酒”。
婚礼习俗
纳采:也叫“行茶”。虽然准备的各种果品都很齐全,但一定要以茶和盐为主,并且把纳采之物称作“山茗海沙”。还有句话说:“一片黄茶叶,定倒须弥山。”
亲迎:迎亲的时候,用杂色的绸缎覆盖在轿子上,这种轿子叫做“花花轿”。
合卺:就是新人“饮交杯酒”。
三日庙见:现在很多人家都没有家庙可以参拜了,就只称作“拜堂”,民间俗称“见大小”。
闹房:新娘到夫家的时候,亲友们会纷纷前来庆贺,大家会说一些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逗新人取乐,这叫做“闹房”。
回门:结婚三天后,新郎要陪着新娘回娘家,这叫做“回门”。
在过去,结婚一定要听从父母的命令,经过媒人的介绍,自由恋爱结婚的情况非常少。不过到了近代,社会文明逐渐发展,自由结婚的情况也偶尔会出现。
汉口人嫁女儿,只看重女儿嫁过去后能不能丰衣足食,根本不考虑女婿的年龄大小,哪怕女婿头发都白了也没关系。这种习俗不太好,也影响了家庭关系的和谐。
丧礼习俗
含殓:陪葬的物品非常丰厚,很多人还会用宝玉来陪葬。
木主题点:死者的神主牌位大多会聘请地位尊贵、有名望的人来题写。
下葬:下葬一定要选择好地点和日子,还会请和尚、道士来做法事。送葬时,方相(古代驱疫辟邪之神)的纸扎像、明器(古代陪葬的器物)都制作得十分精巧,亭彩、幡帐也是越多越好。
做七:人死后每过七天为一个“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依次往后数,直到七七四十九天或者十七(各地习俗不同)。民间传说每过七天,死者的灵魂就要过一次阎罗殿。家属会请僧道来诵经,还会焚烧纸钱。另外,还会用竹子做成箱子形状,外面糊上纸,里面放上纸钱,这叫做“箦”;也有装在纸袋里的,叫做“包袱”,上面要写上死者的姓名。这种做法虽然没什么道理,但大家都一直这么做,没人改变。
喝孝歌:普通人家办丧事时喜欢请人唱孝歌,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会在自己住的地方挂上牌子,写着“悲乐堂”。他们唱的鼓盆歌,让人听了忍不住发笑。
回煞:也叫“回殃”。人们会用芦秆做成梯子,靠在屋檐上,说是死者的灵魂会顺着这个梯子下到地上;也有人在地上洒灰,想通过灰上的足迹来验证灵魂是否回来过。
灵门贴字:停放棺材的人家,会在灵堂的门上贴一个“鼋”字,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问当地的人,他们也说不清楚。
生活民俗
穿着习俗
季节与颜色:冬天和夏天的衣服,花纹和颜色会根据季节不同而变化。夏天的时候,人们喜欢蛋青色、血青色、宝蓝色、白色、灰色、米汤娇色、出炉银色等颜色,以淡雅素净为美。冬天则喜欢玄青色、二蓝色、品蓝色、玉色、虾青色、灰青色等颜色。衣服的花纹也会随着季节改变,男女老少在颜色和花纹上没有太大区别。(《新译汉口》)
御寒方式:在极寒的天气里,男女都会穿上有狐皮或羊皮里子的衣服来抵御寒冷。妇女则多用火炉、火钵,燃烧白炭、炭巴等来取暖。(同上)
夏季穿着:夏天非常炎热,人们喜欢穿轻薄的罗纱衣服,而且越轻薄越好。下等的劳动人家,有的人会一整天光着膀子,也有的人会通宵睡在外面。(同上)
吉服颜色:女子认为红色和绿色是吉祥的颜色。遇到婚姻、庆典等喜事时,家里的一切装饰,像帷帐之类的都用红色布料制作,其他家具也用红色,整个屋子光彩照人,彩色的幔帐随风飘动,民间俗称“满堂红”。(同上)
缠足与弓鞋:缠足是过去家族里的习惯,现在虽然逐渐在改良,但一般还是认为脚小是最珍贵的。人们把木头雕成桥的形状,垫在鞋底,这种鞋叫做“弓鞋”。脚小的女子走路时,慢走就像敲击玉棋,快走就像羯鼓的声音,十分清脆动听。(参《汉口竹枝词》注)
服饰变化:起义的时候,汉口很多人穿着洋式衣服,现在已经又恢复穿传统衣服了,因为洋式衣服比较窄,穿着拘束,不利于身体的自然发育。现在也有女子偶尔会剪发、穿洋装。
民间语言
方言(人称部分)
家庭里的称谓,各地有所不同。大部分人称呼祖父为“爹爹”,祖母为“婆婆”,也有人称呼他们为“太”。称呼母亲为“妈”,称呼父亲为“爹”,也有人叫“爷爷”,还把女叔(父亲的姐妹)也叫“爷爷”。称呼伯父为“伯伯”,称呼叔父为“叔叔”,称呼伯母为“伯娘”,称呼叔母为“婶娘”。称呼小孩为“毛头”,也有叫小孩“搭毛”“转运”的。如果小孩身体不好,家人会把小孩送到寺庙里记名,用和尚、道人的称呼来叫小孩。妇女都称呼为“奶奶”,年纪大的就称呼为“太婆”。现在不管什么人都称呼为“太太”“老太太”了。
信仰民俗
民间认为老鼠发出叱叱的声音不吉利,听到的人会马上披散头发起来,把头发咬在嘴里来抵制这种不吉利。
还认为母鸡发出像公鸡一样的叫声不吉利。
认为狗发出像人哭一样的声音也不吉利。
灯烛的灯花爆开,民间说是大吉大利的征兆。
民间认为眼跳不吉利,有句谚语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祸。”人们常用墨水在纸上写“眼跳不止,书破大吉”来祈求平安。
如果小孩晚上爱哭闹,就会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吵夜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这样的话贴在路边。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北民俗资料汇编03-《汉口小志》(民国四年)礼仪民俗生活民俗等,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