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健康养生

民国大师钱穆的养生饮食故事

 

1895年盛夏,无锡七房桥的蝉鸣穿透老宅雕花窗棂。

钱穆,无锡人,国学大师,著《国史大纲》,创书院,毕生传承中华文化 。

钱承沛握着幼子钱穆的手,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勾勒《史记》里的烽火山河。灶台边,母亲蔡氏将红薯埋进通红的灶灰,焦香混着历史的墨韵,悄然浸润着这个破落书香门第的孩童。

今无锡七房桥

谁能想到,这份灶台与书卷交织的童年,竟为日后搅动学界风云的国学大师埋下伏笔?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家族不长寿的"魔咒"阴影下,钱穆用美食与智慧,硬生生改写了命运的轨迹。

一、灶台边的启蒙岁月:贫寒里的精神富矿与生命觉醒

钱家祖祖辈辈都笼罩在"不长寿"的阴影中,男性多在中年离世,父亲钱承沛也在钱穆12岁那年撒手人寰,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家里条件更加贫困。年幼的钱穆既悲痛又惶恐:难道自己长大以后也逃不过这样壮年离世的宿命?但母亲蔡氏的烤红薯成了黑暗中的光——每当他捧着温热的红薯,听母亲说"吃得暖才能长得壮",便暗暗发誓要好好读书,以后注重饮食,保养好身体打破这个魔咒。

烤红薯

平日里,粗陶碗盛着的菜粥冒着热气,咸鱼炖豆腐在砂锅里咕嘟作响,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在钱穆眼中都是养生妙方。

咸鱼炖豆腐

母亲常说"菜粥养脾胃",他便养成了晨起喝粥的习惯;咸鱼炖豆腐富含蛋白质,即便贫寒也能保证营养。最让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年节时分的油面筋塞肉——母亲在天井支起油锅,油面筋一下去就欢快地翻涌成金黄小球,塞满火腿笋丁后,咬上一口,酥脆与鲜嫩在舌尖炸开。这份美味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他对健康生活的最初向往。

油面筋塞肉

冬夜是钱穆最爱的时光。母亲用粗陶碗盛着刚出炉的烤红薯,滚烫的薯皮裂开焦糖色纹路,甜香混着柴火味扑面而来。他常就着这缕甜香,在煤油灯下读《史记》,恍惚间觉得"书中自有这般甘饴"。这份将美食与学问交融的意趣,不仅滋养了他的精神世界,更让他意识到:饮食与生命息息相关。

二、漂泊路上的学术苦旅:美食里的治学哲思与养生之道

1912年,18岁的钱穆揣着14银元月薪,站在了无锡乡村小学的讲台上。那时的他,常就着梅干菜下饭,省下钱来购买典籍。但他也深知,这样的饮食难以支撑高强度的学习。到了厦门集美学校任教,闽南土笋冻的冰凉爽滑让他眼前一亮,不仅觉得"这口感恰似考据,越品越见精微",更发现其富含胶原蛋白,对身体大有益处。他开始有意识地研究各地美食的养生功效,将饮食之道融入生活。

闽闽南土笋冻以星虫熬制冷凝而成,晶莹透亮,口感Q弹,清凉爽滑,风味独特。

1930年进入北大后,钱穆与胡适、傅斯年等学术巨擘共事。当时的知识分子多有熬夜写作、饮食不规律的毛病,但钱穆却坚持规律作息。他的课堂上常备冰糖葫芦,除了提神,更因为山楂能助消化。与胡适激辩"老子年代"后,他邀请胡适共饮茉莉香片,不仅是化解争论,更知道茉莉花茶有疏肝解郁之效。这些细节看似随意,实则是他养生智慧的体现。

茉莉花香片

抗战期间,在蒙自草棚撰写《国史大纲》时,条件艰苦异常。钱穆却将云南汽锅鸡吃出了门道:鸡肉温补,鸡汤滋养,配上当地的野生菌菇,营养丰富。他常对学生说:"鸡汤养身,国史养魂,缺一不可。"正是这种将养生融入生活的态度,让他在艰苦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精力。

汽锅鸡是云南名菜,以汽锅蒸制,鸡肉鲜嫩,汤汁醇厚,营养滋补。

三、粥饭里的文化道场:乱世中的精神灯塔与养生实践

1949年避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时,条件极为简陋。

1949年钱穆等人创办新亚书院,传承中国文化,是港中大建校书院之一。

钱穆与师生们共食艇仔粥,看似无奈之举,实则暗藏养生智慧。艇仔粥以鱼片、虾仁、花生等熬制,营养均衡,易于消化。他常指着碗中沉浮的米粒说:"文化命脉就像这米粒,纵经风浪,终会寻得扎根处。人的身体也是如此,只要养护得当,自能抵御风雨。"

艇仔粥源于广州水乡,以鱼片、虾仁等熬煮,粥绵料鲜,滋味丰富。

在港授课时,钱穆独创"美食教学法",背后也有养生考量。带学生吃钵仔糕时,他会解释:"米糕易消化,适合久坐读书之人。"批改论文时必配杏仁茶,因为杏仁润肺止咳,适合长时间讲话的教师。曾有学生抄袭,他罚学生背诵《论语》十遍并请全班吃糖芋艿,表面是教育学生,实则暗含养生道理——芋头健脾补虚,正是读书人心脾两虚时的食疗佳品。

钵仔糕是广东传统小吃,以粘米粉蒸煮而成,晶莹剔透,口感软糯弹牙,甜香可口。

四、烟火深处见性情:文人雅趣与养生智慧的完美融合

钱穆的人际交往中,处处可见养生智慧。与陈寅恪在成都街头共食麻辣兔头时,钱穆虽被辣得涕泪横流,却坚持吃完。他笑称:"辣味虽烈,却能祛湿散寒,对身体有益。"陈寅恪打趣:"宾四兄治史如食辣,痛并快乐着!" 看似玩笑,实则体现了钱穆对饮食养生的深刻理解。

麻辣兔头,川味经典小吃,麻辣鲜香,肉嫩味美,脑花嫩滑,令人欲罢不能。

定居台北"素书楼"后,钱穆的养生之道更加讲究。他亲自开垦菜园,种植青菜、荠菜等时令蔬菜。雪菜煨面是他最爱的待客之道,雪菜开胃,面条易消化;

雪菜肉丝面

屋檐下挂满学生从各地寄来的粽子,他会根据馅料不同选择食用时间——豆沙粽甜腻,适合早餐;肉粽油腻,宜搭配清茶。教女儿钱易背诗时,桂花糖藕是最好的奖励,但他会提醒:"甜食虽好,不可贪多。" 这些细节,将养生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钱穆的家人

钱穆一生经历三段婚姻,每段婚姻都与养生息息相关。发妻邹氏擅长熬制各种养生粥,在清贫岁月里尽力调养他的身体;继室张一贯在战乱中想方设法为他寻找滋补食材,曾徒步十里只为买一只老母鸡炖汤;晚年与胡美琦相伴,胡美琦协助他整理著作的同时,更精心安排饮食,根据他的身体状况调整食谱。

1990年,95岁的钱穆在台北离世。这个打破家族不长寿"魔咒"的老人,临终前仍每日品着碧螺春校订《中国文化精神》。他用一生证明:饮食不仅是生存需要,更是养生智慧;文化传承不仅在书本中,更在生活点滴里。如今,阳明山墓前常年摆着无锡酱排骨与《论语》,这不仅是对一代国学大师的缅怀,更是对他用美食书写生命传奇的致敬。

无锡七房桥故居里,钱穆的手书食谱静静陈列。从贫寒时的养生菜粥,到学术巅峰时的滋补佳肴,每一道菜都藏着他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他用烟火气打破了家族宿命,用美食滋养了文化生命,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独特的精神遗产。

#钱穆##钱穆讲学札记##民国大师##国史大纲##钱穆作品《国史大纲》##民国人物#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大师钱穆的养生饮食故事,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