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城网】
科技小院里的大情怀
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 王理子
今天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我的同龄人,吉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生导师,一位女博士;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泡在稻田里的“准农民”,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稻渔科技小院”的领头人,王秋举教授。
“稻渔科技小院”领头人王秋举教授。资料图
我第一次见到她,是在科技小院,一片空地上两个大集装箱,这跟我头脑中“一栋小楼一把躺椅”的小院图景差距有点大。当时,小院里一位农民模样的年轻人正在刷牙,另一位农民模样的年轻人手里拎着捕捞的拢网走了进来,转身时,那件印有“吉林农业大学”的校服震撼到我。说实话,他们与我印象里的研究生形象差距有点大。洗得发白的T恤衫、长时间没理过的头发、沾满泥土的裤子和拖鞋,邋遢得不像话。
我刚要问:“你们老师呢?”只见身着蓝色校服的王秋举,穿着雨靴,满脚泥巴地走了过来。
这个科技小院是2018年由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科协等多部门联合成立的。王秋举跟我说,她到南方考察,那边的螃蟹,每只重量都在三两以上,可咱这儿每只螃蟹就只能长到一两左右,差在哪儿呢?养殖技术不规范!螃蟹放下去之后,基本靠天养,而在南方,养殖螃蟹靠技术。在大学里专门研究水产养殖的王秋举当时暗下决心,必须把这个难题破解了。
村里的赵春雨是第一个养螃蟹的人,也是第一个在技术上“敢吃螃蟹”的人,率先拿出2公顷地给王秋举团队做试验田。在东北的稻田地里养螃蟹,还得养得跟南方的个头一样大,哪有那么容易。农民们不相信,王秋举和她的学生们就要用科技让农民信服。就这样,王秋举和她的学生们从南方运回了蟹苗,在实验室对螃蟹进行了多次体质强化试验,尝试了多种喂养饵料。他们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双脚泡在稻田里……终于,他们研发的“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奏效了,稻田蟹从原来的一两多重变成现在的三两重。
紧接着,他们又把研发重心放到了经济效益更好,在吉林省尚属空白的小龙虾养殖上,她又把自己“泡”在了稻田里。“泡”在稻田里是啥感觉?深陷稻田犹如踩进沼泽一般,脚陷进去很难拔出来。王秋举和学生们,一“泡”就是5年多。
“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大赛中获得特等奖,现已在吉林省推广超过10万亩。自此,吉林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又多了一份底气。
王秋举一家五口。资料图
五年来,王秋举一家五口吃、住、研、学、教都在小院。同样身为吉林农业大学教师的丈夫,很清楚妻子做农业科研的艰辛。王秋举的妈妈也心疼自个儿闺女:“条件苦点儿、差点儿没啥,主要怕他们吃不上饭,别看那么大人了,啥也不会。”
采访中,王秋举也和我谈起了她的“育儿烦恼”。大女儿自打一岁多就跟着她来到科技小院,今年女儿即将上小学,王秋举有些焦虑,她问我:“王记者,我家老大完全散养,没上过兴趣班、学前班,上学能跟得上吗?你女儿都学些啥呀?”每到这个时候,她不再是教授,而我却有太多经验传授给她,尽管我知道,她根本没有时间照着我说的做。王秋举的小儿子还小,我看见他时,手里拿着小龙虾和泥鳅玩得开心不已,晒得黑不溜秋的小样子,谁能想到他的妈妈是一位博士,是一名硕士生导师,是为乡村振兴做出了不起贡献的专家!王秋举负责领办的公主岭“稻渔科技小院”入选全国“最美科技小院”。
都说农业是靠天吃饭,而以科技小院为代表的乡村科技人才,正在用新技术、新思维为新时代的新农民撑起了一片新天地。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他们“自找苦吃”,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监 制:赵永刚
策 划:贾 芳 张 霰
统 筹:胥文燕 张梦琳
编 导:田 梦
记 者:王理子
摄 像:刘志成 宋霈雯
后 期:姚 杰
视 觉:筵 怡
鸣 谢:中国记协国内部
本文来自【长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线记者讲故事 | 基层见闻:科技小院里的大情怀,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