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断亲潮”愈演愈烈,70和80后,是否成为抛弃亲情的第一代?》

 

这几年,网络上一个冷冷清清的新词——“断亲潮”,悄然流行。有人说,现在70后和80后这一代,已经成了最疏离亲情的人。

这话一出口,好像带着一股莫名的荒凉:难道我们真的正在成为“割舍亲情”的第一代吗?

小时候,总觉得,所谓亲情就像家门口那棵老树,无论风吹雨淋,都牢牢地扎在心里。

可当岁月翻开新的一页,我们这些中年人,却发现,亲情也有隔阂,有时候甚至像一条看不见的河,两岸各自繁华,却很难再彼此靠近。

70后、80后,正好赶上了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变迁。小时候,吃顿饺子都是全村的大事,一条新衣服能穿三年的日子;长大后,背井离乡,在钢筋森林里奔波忙碌。

生活,把我们的脚步拉得越来越远,电话那头的乡音,也越来越轻。

有人说:“时代让每个人都背上了隐形的壳。”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职场压力……每一样,都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我们从老家那张饭桌边推开。

甚至有读者留言:“每次回老家,七大姑八大姨的唠叨比微信消息还密集。不联系,是怕麻烦上身,不见面,是怕寒暄带刀。”

事实真是如此残酷?也许未必。

让人暖心的是,其实大多数70后、80后心里都明白,亲情不是丢了,而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

有句话很戳心:“爱的最高境界,不是天天黏在一起,而是在想念里彼此祝福。”平时不常联系,节假日寄几箱水果,父母一句“没事不用回家,照顾好自己就好”,那种淡淡的温情,比过度干涉来得更舒服。

要问生活中多数人的真实写照,或许就是《北京东路的日子》歌词里唱的:“我们终将远行,就像树叶飘零,但曾经的温暖,会在记忆里一直闪亮。”

谁没有被现实冲得七零八落过呢?小时候嫌亲戚多,长大后才懂“人生在世,最难得还是有个惦记你的人”。

其实,“断亲”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一种不得已的成长。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有些冷漠并不是无情,而是力量有限,是相互体谅的一种沉默。

很多时候,中年人的沉默,是因为他们太清楚成年人的世界哪有那么多的两全其美。

有人说自己攒了一堆亲戚的电话,却不知该从哪一个打起;还有人搬到城市十几年,每次腊八、除夕才想起给亲戚发个红包,任由微信里的“家族群”渐渐安静下来。

可这一切,只要心里有一份在乎,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牵挂”。

我们都在变,社会也在变。以前没有选择,只能一家老小凑在一起;如今,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但那份刻进骨血的羁绊,还在。

别把疏离当成冷漠,更不要把断联误会成绝情。70后、80后不是不爱亲情,只是开始用成熟的方式去守护距离:各有各的生活,各自在风雨里修行,却始终有一束光为彼此留着。

有人说:“成年人的亲情,是不打扰的温柔。”春节的车票再难抢,也要买上一张;孩子的学业再忙,也会让他认认真真叫上一声“姥爷”;父母不会再催你回家,但只要你一句问候,他们就能笑一整天。

“生活再苦,记得常回家看看。”亲情不是时时缠绕,而是关键时刻的一句问候、一次搀扶,一份同舟共济的默契。

最后想说,“断亲潮”未必是抛弃,更不是薄情,是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努力守住彼此最舒服的距离。

只要你心里还挂念着家人,哪怕天涯海角,那一根无形的线,就永远不会断。亲情,或许寂静如水,却温暖长流。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说说你和亲人的那些故事。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断亲潮”愈演愈烈,70和80后,是否成为抛弃亲情的第一代?》,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