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二十大胜利召开,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引领广大青少年牢记时代责任,坚定跟党走、建功新时代,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我县举办“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主题征文、摄影、抖音大赛。自8月4日起,枞阳在线公众号将陆续选发来稿佳作,欢迎广大读者积极投稿并留言推荐自己喜欢的好作品。
本期推荐作品:
革命战友 终身伴侣
作者:程炳武
我从小和父亲母亲形影相依,他们的言行,他们的眼泪,他们的欢笑......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所以我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我的头脑中,最初的共产党员的形象是我的父亲母亲。”父母对于我的影响,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今值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旅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举办“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征文活动。我想提笔讲讲父亲母亲的故事。
1928年2月8日,母亲吴英出生在安徽省天长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六、七岁,父母便相继去世。童年的她,饱经风霜。九岁时,便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小小的年纪,却每天没日没夜的干农活、干家务,还不时地受到婆家的打骂,备受艰辛和屈辱。她痛恨这个黑暗的旧社会,渴望翻身解放。1945年初,家乡来了新四军。她抱着奴隶也要翻身的强烈愿望,毅然走出家庭,参加新四军,安排在新四军第二师医院当护士。
在革命的队伍里,母亲受到党的教育,革命大家庭的影响,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由一个农村姑娘,迅速成长为一位革命战士。在那艰苦斗争的岁月里,她不是在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奋力抢救伤员,就是在医院里、病床旁,精心护理伤员。一个血色的黄昏,一场和日军的战斗正在进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母亲和她的战友们冒死抢救伤员。开始三四个人抬一个伤员,后来伤员多了,人手不足,担架不够,她们能背就背,能扶就扶,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让一个伤员丢下。这次战斗,母亲用她那瘦弱的身体一口气背下了七八个伤员,衣服上浸透了血渍和汗水。因为母亲表现突出,她荣立二等功并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3月,新四军第二师医院,转来一位两下肢截断,两手六个指头被截断关节的特等残废军人。他就是我的父亲程音。父亲1938年底投身新四军,第二年入党,后转战大江南北,参加大小战斗(役)百余次,多次立功受奖。1943年12月,日军纠集大量兵力,朝安徽凤阳白露桥方向扫荡,父亲奉命率领所在排的35名战士,担负阻击敌人,保卫师部的重要任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身为排长的父亲机智、沉着的指挥,激战七昼夜,连续击退了敌人25次的进攻,终于守住了阵地,配合我军主力反守为攻,粉碎了敌人的围剿。然而就在这次战斗临结束时,父亲被敌人的炮弹炸伤,由于伤势严重,又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医务人员不得不为他做了两下肢截断,两手六个指头截断关节的手术。从此,年仅24岁的父亲成了特等残废军人。父亲转入第二师医院,医院党组织安排母亲对父亲进行特殊护理,母亲愉快地接受了党交给的任务。她根据医生的吩咐,精心为父亲换药、敷药,想着法子调治父亲亏伤太重的身体。父亲的衣裤每天都沾有许多脓血和药水,可母亲不怕脏,不怕臭,总是一次又一次为父亲换洗衣服。
母亲不仅在护理上体贴父亲,在学习上也热情鼓励和帮助父亲。她买回笔墨纸张,领取部队发给的《战士识字课本》,从好友那里借来书籍,让父亲读书学文化......在母亲的尽心照料下,父亲身心健康愉快,他没有因失去两条腿和两手六个指头而悲观失望,也没有因失去行动自由而丧失信心,而是身残志愈坚。在养伤期间,父亲以残废的身体,为部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为战友们弹夹(匣)中装填子弹、缝补旧军服等等。一年悄然无声地过去了。一年中,母亲与父亲同甘共苦,经受了种种困难的考验。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情趣,使得他们的感情一天天加深起来。终于,母亲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她要与父亲结为终身伴侣!与一个缺腿缺手的人结成伴侣,这意味着一生,将要承受多少的艰苦!但是母亲的决定是坚定的。因为父亲的事迹,精神品格,深深地感动了她!她觉得这位英俊的年轻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在战场上与侵略者英勇拼杀,流血负伤,是革命英雄,民族精英;这样的人,应该获得爱情;与他生活在一起,无论承受多少艰苦,值得!于是两人商定,并经组织批准,在1947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结婚。从此,这对革命伴侣,相亲相爱,共同度过三十四个春秋。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规定:革命特等残废军人应安排在城市工作或荣军院休养。父亲完全符合休养条件,但父母一致认为,不能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要投身新中国建设中去。于是,他们果断地向组织上提出退休回原籍。1950年3月21日,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等首长批准,父母携带姐姐与哥哥回到我的家乡——枞阳县白柳镇龙井村。
父亲回乡后,先后担任社长、乡长等职,他凭着对党和国家的无比热爱,凭着一腔热血,在朝晖里,夕阳下,撑着拐棍,架着笨重的假腿,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以特等残废之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业绩。他以身作则,参加生产劳动,缺少手指头,他将镰刀绑在手臂上跪在田里割麦,没有腿,他坐在板凳上与社员一道车水......他被人们称为“无腿英雄”、“中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其感人事迹无数次被全国的大小媒体报道。他先后53次被县、地区、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劳动模范、革命残废军人模范、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先进代表等荣誉称号,并被授予金质奖章2枚、银质奖章7枚、铜质奖章2枚,1956年、1959年先后两次到北京参加全国群英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同他们合影。他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英雄!然而,父亲的辉煌,也有母亲的一半。在几十年的日子里,母亲先后担任妇救会长、乡妇联主任等职,不仅自己要投身新农村建设,与广大妇女一道参加生产劳动,而且还要关照父亲,操持家务。她不仅抚养着六个儿女,还赡养着祖父、祖母,一个人承担着几个人的劳动,然而她毫无怨言,每当父亲身上挂上一枚枚勋章,捧回一张张奖状和一件件奖品时,母亲流下欣慰和幸福的泪水。
这就是我的父亲母亲。这对革命伴侣,是患难夫妻,恩爱夫妻。他们在革命战争中建立的爱情,朴质而坚定,经得起任何风雨的考验。1980年4月7日,61岁的父亲因伤口复发,医治无效,与世长辞。1983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父亲为革命烈士。父亲逝世后,母亲将父亲的假腿、拐棍、轮椅、革命烈士证书视为珍宝,永久地珍藏着。母亲以这种特有的方式告诉着我们: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母亲以这种特有的方式激励着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教导。沿着父亲的足迹,砥砺初心使命,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程炳武,男,汉族,本科文化,1952年12月出生,1969年1月入伍,1970年7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副营长,1986年12月转业到地方,被分配在枞阳县人民检察院工作,历任检察员、科长、高级检察官、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2013年2月退休。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征文启事:关注 |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 主题大赛开始啦,奖金丰厚,等你来拿!
投稿方式
参赛作品须在规定时间内投稿。作品报送文件名:“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征文、摄影、抖音)大赛+作品名+作者名;作者须提供100字以内的自我简介、联系方式。
征文类作品
报送邮箱:
2846951657@qq.com;
电话:18656210956;
联系人:王老师。
摄影类作品
报送邮箱:
454590862@qq.com;
电话:18955627100;
联系人:钱老师。
抖音类作品
报送邮箱:
18911681@qq.com;
电话:13966444999;
联系人:王老师。
-END-
来源:枞阳在线
特 别 声 明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枞阳县融媒体中心(县广播电视台、枞阳报社)为枞阳县域内唯一具有新闻采编、播出资质的媒体机构。枞阳县域内,其他所有自媒体及商业媒体均不具备新闻采访、编辑、转载、发布等资质。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运营的媒体平台有《铜陵日报•枞阳新闻》、枞阳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枞阳在线”、“枞阳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枞阳发布微博,枞阳在线网站,枞阳在线抖音号,枞阳在线视频号、枞阳融媒头条号等,是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县域官方主流媒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枞阳县融媒体中心所属媒体平台发布的所有信息,未经授权,禁止任何自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部分来源于网络的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特此声明。枞阳在线 往期荐读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征文选登 | 龙王尖上好风景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征文选登 | 枞爱有你我(歌词)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征文选登 | 渡江(歌词)
主编丨王长学 视觉总监 | 王章志责任编辑 | 吴福成 值班编辑 | 余珍珍主办单位:枞阳县融媒体中心 主管单位:中共枞阳县委宣传部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喜迎二十大·建功新时代”征文选登 | 革命战友 终身伴侣,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