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中国最美的十首诗词,意境深美,体会古代诗人的浪漫 ​。

 

爱情是世间最美的情感,人生的薄凉只有爱情才能使其填满、温暖。古往今来,有无数的人吟诵了爱情这种美好的情感,其中有悲有喜。而在古人的笔下,更是通过诗词来道尽爱情的滋味,每一首每一句,满满都是深情。下面小编就分享十首用情最深的古诗词,一起来欣赏下!这首诗词是中国最早的翻译作品,是一首表达了对跨越阶级的爱情的赞歌。爱情是世间最美好的,爱一个人更不是因为其身份,而是因为你仅仅爱的是这个人。

01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阕写词人登楼所见。主人公“伫倚危楼”,立足登高,“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清风细细,主人公望断天涯,由望远而怀远,离愁油然而生。“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草色烟光”系主人公望远所见之景,芳草萋萋,夕阳残照,“无言谁会凭阑意”,这里的“无言”,胜过万语千言,似有万千思绪,主人公对远人的思念显得更加强烈。

下阕叙述自己如何情深。“拟把疏狂图一醉”,主人公为消释离愁,苦中求乐,决意痛饮狂歌。然而“借酒浇愁愁更愁”,“还无味”说明词人自己终究不能摆脱愁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以健笔写柔情,词人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折磨中又饱含着甜蜜。一个“终”字表现了词人坚毅的性格和执著的心态,即使形容憔悴也决不后悔,将词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抒发得酣畅淋漓,词境就此升华。

02

《离思・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此诗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以“沧海”“巫山”比喻自己与亡妻的感情深厚,见过如此美好的爱情,其他的都无法再入眼,尽显深情与凄美。

在唐代,悼亡诗并不少见,但元稹的这两句诗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将个人的情感体验,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生感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沧海",一座"巫山",那是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离思》,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更在于它真实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元稹(779—831),字微之,唐代诗人,一生仕途起伏,情史复杂。

早年家贫,刻苦读书,24岁登科入仕。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却也历任要职,官至宰相。其诗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连昌宫词》《田家词》等揭露社会现实;悼亡诗尤为动人,“曾经沧海难为水”道尽对亡妻韦丛的深情。

情感上,他初恋崔氏(《西厢记》原型),却为仕途另娶韦丛;与才女薛涛、刘采春皆有纠葛,被诟病“薄情”。仕途与情场的矛盾,使其成为史上“深情与薄幸交织”的争议人物,身后唯留诗名传后世。

0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苏轼在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后,梦中忆起亡妻,生死相隔的悲痛,以及对亡妻的深切思念,读来令人泪目。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从悼亡诗出现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恍惚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苏轼的这首悼亡之作与前人相比,它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04

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金朝〕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评析

词以大雁殉情为题材,发出对爱情的深刻追问,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充满了凄美之感。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摸鱼儿·雁丘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在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但父祖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七岁就能写诗,二十岁即名震京师。二十七岁时,因蒙古军南侵而从家乡流落到河南。兴定五年(1221年)中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天兴元年(1232年),擢尚书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国灭亡后,曾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后回故乡从事著述,终生不仕元朝。著有《遗山集》等。

05

《鹊桥仙》

宋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欣赏:

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情感细腻却常陷苦闷。这首《鹊桥仙》借牛郎织女传说,抒写爱情真谛。上阕描绘七夕相会之景,纤云飞星传递离恨,银汉迢迢难阻相逢,金风玉露夜短暂相聚,却胜人间无数。下阕写佳期如梦,离别时难舍归路。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堪称点睛之笔。它跳脱出传统相思的哀怨,指出真挚爱情不在于朝夕相伴,而在于永恒心意。这不仅是对牛郎织女爱情的升华,更是秦观在困境中对爱情、对人生的豁达感悟,给人以慰藉与启示。

秦观,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字少游,又字太虚,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 ,江苏高邮人,北宋婉约派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十岁便略通经史,心怀远大志向。早年四处游历、求学,积极追求仕途。1078年,秦观入京应举,途经徐州时,凭借《黄楼赋》结识苏轼,正式成为苏轼门下士。不过,他的科举之路颇为坎坷,多次落第,直至1085年才登第,出任定海主簿、蔡州教授等职。后来,因受党争牵连,他屡遭贬谪,先后被贬至杭州、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地 。1100年,徽宗继位大赦,秦观在北归途中,于广西藤州逝世。

秦观的诗词语言工炼、清丽雅致。前期多写爱情、怀古,风格清新自然;后期因仕途不顺,作品饱含身世之感与凄凉哀伤。像《鹊桥仙·纤云弄巧》里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将爱情的真挚超脱表达得淋漓尽致;《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尽显贬谪后的愁苦孤寂 。他的代表作有《淮海集》《鹊桥仙》《踏莎行》等,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06

《行行重行行》

汉代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 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 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 所以,《古诗十九首》中以夫妻别离、互相思念为题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例,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特别是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苦闷。

07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的自誓之词。此诗自“山无陵”一句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了磐石般坚定的信念和火焰般炽热的激情。全诗准确地表达了热恋中人特有的绝对化心理,新颖泼辣,深情奇想,气势豪放,感人肺腑,被誉为“短章中神品”。

《上邪》为《铙歌十八曲》之一,属乐府《鼓吹曲辞》。《上邪》是一首民间情歌,是一首感情强烈,气势奔放的爱情诗。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她对情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她指天发誓,指地为证,要永远和情人相亲相爱。《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认为《上邪》当与《有所思》合为一篇。《有所思》是考虑决裂,《上邪》则是打定主意后做出更坚定的誓言。《乐府诗鉴赏辞典》认为两者相互独立。08

《诗经 邶风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点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

人人都中止正常的生活去构筑战争工事,而自己则更不幸,被拉了去远征,一个“独”字写出了主人公此时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 以下各种哀怨的说法,都是“南行”之始对未来可怕的浮想。

未到战场而先丧气,实际表达的是对战争的十分厌倦。以下“爰居”两句当是在说宿营之地,在这里居处,早晚也得将尸首扔在这里。不说宿营地名,只用一“爰”含糊其辞,这是没心思说;用“丧马”指代死亡,则是不愿意说。 这些都显示诗中人心情的恶劣。

最后两章别开生面,使厌战畏死的情绪有了别样的意义。战士厌恶国家强加于他的任务,是由于他忠诚于另一意义上的义务,这就是他作为一个男人、丈夫,对妻子的道义。 战死在战士心中既然是一种背叛,怕死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恐惧,毋宁说是对如此死亡意义的空虚感和无谓感。

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卫国的政治及其现实:一是卫国君主发动的对外战争,在其民众心中激不起丝毫的英雄主义的豪迈意识;二是家与国在利害上发生冲突时,人们义无反顾地倾向于个体的家庭。是国家政治昏暗,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

《击鼓》这首诗,短短几句,却生动地描绘出战士们在战火中的复杂心境,既有对战争的无奈,又有对战友深厚的情谊和对承诺的坚守。它用质朴的语言,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战友之间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感。

09

《卜算子》

李之仪〔宋代〕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创作背景

北宋崇宁二年,李之仪被贬太平州,随后女儿、儿子相继去世,夫人也撒手人寰。在其人生低谷时,他与红颜知己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江水,心中柔情涌起,遂写下此词。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是宋代词人李之仪的作品,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李之仪(1048年~1127年),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

10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佚名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赏析:

这是一首刻在唐代瓷器上的诗,诗歌只有前四句“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应该是当时较为流行的民间歌谣。因为这四句实在令人心动,所以后人仿作了后面的三个段落,这首诗表达出了在尘世间,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的“有缘无分”的感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最美的十首诗词,意境深美,体会古代诗人的浪漫 ​。,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