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美文鉴赏

散文 中秋的那一轮明月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月亮。中秋的那一轮明月,在每一个的眼里,也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那是对故乡的凝望和思念。

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中,月亮总与山水、碧潭相衬托,但更多的是与故乡的链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闻青天”“明月千里寄相思,天涯此时共赏月”,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在我的故乡川东北地区的农村,中秋常常会做糍粑饼。记忆中,母亲会把刚收获的糯米泡好,上笼蒸熟。待米稍凉以后,倒入一个石臼,老家人叫碓窝,用一根短而粗的木杵--碓窝棒,一上一下的捣。这可是一件力气活,开初的时候,还挺轻松,渐渐地,糯米变得软软的,紧紧地粘在一起,不用劲,捣不动,用劲过大,米团会随着捣击的木杵,一起离开石臼,稍不留意会掉在地上。待所有的糯米变得柔柔的,象一坨面团的时候,就可以取出来,放置在案板上,做成饼状。小孩子等不及,母亲会随手揪下一团,粘上白糖或黄豆炒熟后打的粉,递给我们。糯糯的,甜甜的,香香的,让你欲罢不能。这个时候,母亲往往会说,“去啃碓窝棒”,我会立即跑过去,用缺牙的嘴啃这个木棒。老一辈人讲,啃碓窝棒,能让牙齿长得更快、更整齐。

小孩子是在玩闹中过中秋的。女孩子喜欢“锅锅窑”,几个人一起,有的找石头磊灶,有的用南瓜叶做锅,上面放些菜叶,有的拾柴火。做好以后,用树叶一人一份,摆在面前,唱起儿歌,“月亮婆婆,火烧馍馍……。”“八月十五月儿圆……。”男孩子则喜欢玩打仗的游戏,用新鲜芦苇的杆做成枪的样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正步。末了,几个人一组,分成两个小队,你进攻,我反击。奔跑,射击,躲藏,嘴里还不停地发出“砰砰”的声响。直到其中一个孩子被叫一声乳名:“回来了”!大家才怏怏地散去。此时,抬头看天上的月亮,清光四溢,湛蓝的天空中,有几颗不知疲倦的星星,在不停地眨呀眨,眨着瞌睡似的眼。

很长时间没有回到故乡。为了读书,工作,家庭,孩子,我到过无数的地方,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天府之国蓉城,在“观音之乡”遂宁,在皎洁夜空的北京,在“朱德故里,德乡仪陇”……,这些月亮都是无与伦比的,美仑美奂的。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故乡小山村里的那一轮明月,它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甜蜜、快乐与温馨。

今天上网浏览,无意中看到故乡的一则消息,“走村看脱贫,走进仪陇县九龙山村”,得知老家已经成为四川省四星级蚕桑基地,省级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示范村,一个水清、景美、人和的新时代乡村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我的心立刻飞起来了。

谁不说俺家乡好?见月思乡是每一个人的经历,也是心头的追忆、留恋和惋惜。时光流逝,什么时候亲眼去看一看故乡的风景,再看一看故乡的明月啊!时光不再,永远忘不掉的,是那一轮故乡的明月――中秋的明月。

月是故乡明。我爱你,我的故乡。

备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 中秋的那一轮明月,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