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育儿亲子

皮亚杰认知四阶段:破解孩子思维密码,告别辅导作业崩溃时刻

 

辅导孩子写作业时,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总有这么个崩溃时刻:

“这道题讲了十遍,怎么还不会?”

“这么简单的计算,为什么总出错?”

当孩子茫然的眼神遇上家长飙升的血压,亲子关系瞬间跌入冰点。

别着急,别生气,亲爱的,就让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儿童思维成长的大门;为我们揭秘亲爱的孩子所举所动的内涵所在!

他提出的四阶段理论揭示:孩子的认知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主动探索和互动逐步构建的。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用身体丈量世界的婴儿

婴儿眼中的世界:所见即存在,不见即消失

当妈妈离开8个月宝宝的视线,通常宝贝会突然大哭——这可不是他在撒娇,而是以为妈妈永远消失了的恐慌与悲伤。

皮亚杰将这种现象称为“客体永久性”未形成。这阶段的婴儿只能通过五觉(视、听、触、嗅、味)和动作探索世界。

在宝宝1岁时,大多喜欢玩这样一个游戏:把玩具扔出婴儿床。若是妈妈置之不理,孩子多半会无聊的咿咿吖吖,但一旦妈妈捡回玩具,宝贝的眼睛就会瞬间发亮——这是他验证了“玩具消失后是会回来”的真理。

这个阶段宝宝的成长动作发展是这样的轨迹:

抬头(1月)→ 翻身(3月)→ 坐(6月)→ 爬(9月)→ 站(10-11月)→ 走(15月)→ 跳(2岁)

而语言发展则是在0-1岁积累词汇,以听为主;1-2岁爆发式开口讲话,以输出为己任。

所以,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妈妈不妨这样做:

1、多玩躲猫猫、藏玩具游戏,帮孩子建立“客体永久性”

2、提供丰富感官刺激:触摸不同材质、听童谣、闻花香

要知道,此刻的宝宝如同小小科学家,每一次抓握、每一次凝视都是收集世界的数据!

同样,这个阶段,别急着教认字卡,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啃咬拍打——这些“破坏行为”正在构建他对物质世界的底层认知

二、前运算阶段(2-7岁):魔法思维笼罩的童年,万物有灵的奇幻世界

3岁的宝宝会抱着摔下沙发的玩偶熊轻哄:“不哭不哭”;

孩子也会坚信月亮是在追着自己跑……

这就是泛灵论与自我中心思维的典型表现。

这里不得不说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著名结果:孩子始终认为对面人看到的山和自己一样。

这阶段的孩子:

缺乏守恒概念:同样十颗糖,铺开就“变多”;

符号思维萌芽:扫帚当马骑,树枝变宝剑;

逻辑未形成:无法理解“A>B, B>C, 则A>C”……

因此,这个阶段的父母不妨这样做:

1、 用图画书、角色扮演拓展想象力

2、指令要给封闭选择:“刷牙用2分钟还是3分钟?”

3、数学启蒙要实物化:10颗糖果分两堆比数字更直观

4、情绪管理:准备“情绪脸谱卡”,让孩子指认“现在像哪张脸”

这个阶段,千万别急着让孩子“换位思考”,他们也理解不了,不妨先教会他们表达自己。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逻辑思维觉醒的小学生,守恒概念建立的关键时刻

三年级数学课上,老师举起两个可乐瓶:细长瓶装水到刻度A,矮胖瓶装到刻度B。“哪个水多?” 全班争论不休。当她把水倒进相同量杯,孩子们惊呼:“原来一样高!”

当孩子们坚定地说“一样多”时,他们的思维正在经历质变。

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具备这些特征:

获得守恒性:理解数量、长度、体积的恒定

逻辑可逆:明白“5+3=8”则“8-3=5”

具体推理:知道小明比小伟高,但无法理解抽象符号关系

因此,这个阶段的家长,更应该跟随孩子成长的规律来做出调整:

1、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用24点扑克牌游戏,让孩子理解逆向运算的轨迹

2、建立规则意识,用一些棋类,引导孩子遵守棋类规则

3、明白社会认知,尝试角色互换,让孩子理解他人立场

4、匹配学习能力,建立错题本,引导孩子检查作业错题

5、组织家庭会议:用“事件-感受-建议”模板解决兄妹抢电视纠纷

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抽象思维破茧的青春期,哲学问题撞上生理剧变

当孩子开始和父母产生辩论时,标志他们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具备下面的特征:

抽象思维能力:理解隐喻、公式、哲学概念

假设推理能力:“如果全球变暖加剧会怎样?”

多维分析能力:同时考虑事件的利弊

但同时也在经理青春期的双重风暴:

身体上:身高突增、第二性征出现、大脑前额叶加速发育

心理上:自尊敏感、情绪波动、同伴评价重于父母观点

同阶段父母要知道这样做更有效:

1、 用ABC情绪疗法应对冲突:A(事件)→B(认知)→C(情绪)

2、尊重话语权:“你反对的理由很有趣,能展开说说吗?”

3、赋予有限选择权:周末安排由孩子设计,父母提供备选方案

4、价值重塑:共读《人类简史》探讨社会结构,参与志愿活动建构人生意义

还有,此时推开房门的手要更轻些——他们需要试错的空间

皮亚杰的核心观点:儿童是主动的知识建构者,而非被动接受容器。

教育实践的三个认知阶梯:

1. 0-7岁:多感官体验比说教有效;

2. 7-11岁:结合实物建立逻辑框架;

3. 11岁+:用思辨对话代替单向灌输。

正如参天大树不能拔苗助长,儿童认知发展有其内在时钟:

2岁孩子把米饭扣头上不是浪费,在探索质地;

7岁儿童算错题不因愚笨,是脑中数轴未建成;

14岁少年顶嘴非叛逆,是独立人格在破茧。

当我们放下“别人家的孩子”的焦虑,终将发现: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特密码的小小思想家,他们需要的不是催促的鞭子,而是等待花开的耐心。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皮亚杰认知四阶段:破解孩子思维密码,告别辅导作业崩溃时刻,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