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在视频里问,养老到底靠钱还是靠孩子?一个算法挺扎心:30万,据说就约等于三个孩子的养老“价值”。
这话不是说钱比孩子金贵,是把那层“养儿防老”的窗户纸给捅破了!在一线城市,养个孩子到大学毕业,花掉一百万算是个普遍数字。等到父母动不了了,需要用钱了,能一下子拿出十万块的年轻人,有几个?真没几个。
不是他们不孝顺,是现实就这么个情况。房贷车贷压在身上,工作压力顶在头上,自己能活下去就不错了。有调查说,现在的80后、90后,十个人里有七个是“月光”或者“月欠”的状态,每个月能给父母钱的,两成都不到。不当“啃老族”就算给家里长脸了!
这种变化,让“养儿防老”这个老话,听起来有点不对味了。
以前物质匮乏,孩子就是家里的劳动力储备,多一个孩子,养老就多一份指望。现在呢?社会分工变了,农村老人不需要孩子下地干活,城里家庭也不需要孩子分担房租。反倒是教育成本,一路往上冲,以前的“多子多福”现在听着像“多子多负”。孩子从一个“养老资源”,变成了一个“投资项目”,这个项目回报率,谁也说不准。
那把养老全指望钱?这里面的变数也大。
有人算了一笔账,60岁退休,一个月花3000块,活到80岁,需要72万。这还没算通货膨胀,没算生病住院……真要算进去,这个数字得翻个倍。对普通上班的人来说,攒够上百万的养老钱,容易吗?
更麻烦的是,钱能买到护工的服务,买得到你半夜病床上想喝的那杯温水么?钱能支付养老院的费用,换得来孩子坐在旁边跟你唠嗑的那份牵挂?去年上海有个新闻,一个独居老人,死了好几天才被人发现,身边放着存折,里面有50万。这笔钱,没能帮他挡住晚年的孤单。
赵普这个人,他提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他自己是从体制里出来的,创业,甚至直播卖女装,什么都干。他站在了“体制内外”的那个交叉点上。体制里的人,或许有养老金兜着底,那合同工呢?自由职业者呢?还有广大的农民群体,他们正面临“钱不够、孩子也靠不住”的局面!
老家我二叔,种了一辈子地,没社保,没存款。儿子在城里打零工,自己的房租都交得紧紧张张。去年二叔摔断了腿,住院的钱都是亲戚们凑的,出院后,就自己拄着拐杖慢慢熬。
这种事,在农村听到的不少。
他们既没有“钱养老”的本钱,也没有“靠孩子”的那个条件,只能这么一天天过。
养老这事,从来就不是钱和孩子二选一的问题吧?它是一个怎么让你晚年过得有支撑的系统。钱是基础,让你生病看得起医生,动不了了能请得起人照顾,活得有个人样。孩子是情感上的那个念想,那种血缘里的东西,护工再专业,也给不了。
小区里的张阿姨,退休金不多,够用。儿子每个礼拜都来陪她逛公园。她总说:“手里有钱,心里不慌;孩子常来,心里不凉。这俩,哪个都不能少。”
赵普的追问,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像父辈一样,单纯指望孩子。也不能盲目地相信,钱能解决所有问题。
不管是钱还是孩子,大家想要的,都是“有尊严地老去”。我们聊这个话题,背后藏着的,是对一个安稳晚年的渴望。
赵普这个问题,是个“良心提问”。
他没给什么标准答案,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想:我的晚年,要怎么放?这个问题,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就像有人喜欢存钱的踏实感,有人就珍惜那份亲情的温暖,找到自己的那个平衡点,就行了。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央视主持人赵普直击心灵的一个养老问题,多少人听了会睡不着?,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