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023年进入云南中医药大学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业,至今跟随导师袁卓珺主任学习已经一年。回想刚刚从校园进入医院开始规培学习,我如同一名新兵持枪入阵,毫无章法。当书中的理论都变成真实发生的一个个病症,我急迫地想用己所学立即解决患者的病痛,但又不知从何处下手,如何找准关键。
刚开始规培,老师让我们独立给患者问诊,同时书写病历、下初步诊断,再把病历交给老师进一步审阅和诊疗。起初我常常因为出错而被批评,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有一次,袁老师说,医生,就是越干越如履薄冰,每一个看似细节的问题可能都蕴藏着治疗疾病的关键。联想到每次老师都拿着病历向我详细讲解其中的书写规范,我突然领悟到,原本自己眼中写病历这种“繁琐的小事”,恰恰是梳理临证思路的关键。在获取信息、书写病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跟患者交流,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问诊的过程也是诊疗思维创建的过程,在其中可以了解患者的症状、疾病变化的过程以及生活、诊疗经历等宝贵信息。而最后下诊断的过程是对日常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回顾。
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患者的病历书写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病历书写能力提高了,与此同时,诊断也越来越准确。后来老师让我到她身边抄方子,那时我意识到前期的积累都是为了此刻——为患者辨证论治。厚积是为了薄发。此时,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也不再是考卷上的考题。选什么方、如何加减用药,我的思维在实践中变得更加清晰。
正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序》中所写:“若夫医道之为言,实惟意也。固以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当其情之所得,口不能言;数之所在,言不能谕。”医者,意也,须掌握至精至诚又至繁至复的思辨模式,在日常琐碎重复的临证实践中不断体悟,才能成为良医。因此袁老师在日常坐诊中总是注重锻炼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她循循善诱,引导我们积累经验直觉、开展综合分析、勇于果敢判断,让我们自己领悟医理医道。专业学习上,袁老师鼓励我们多参加线上线下的学术会议,广泛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筑牢专业技能的根基,督促我们总结学习心得,养成“学而思”的学习习惯。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一年间,一个尚显懵懂生疏的中医新手,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为人处世、个性完善等多方面得到蜕变,我的成长全都得益于老师的言传身教。
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她出身中医世家,爷爷是滇中名医袁怀珍,后她又师从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及云南省名中医秦国政教授。袁老师将家传与自身所学结合,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提出了试管婴儿移植前后的中医药治疗干预方案,创建中西医不孕不育治疗新模式,同时积极开展中医特色助孕适宜技术,取得诸多成就,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医学之路。
老师凭着山不让尘的信念,时时提升自己,身体力行地引领我们在中医道路上向上向善发展。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感念老师带我叩开医学之门,用宽广的胸怀,“放使干霄战风雨”,教我在千锤百炼中成长。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青年专刊 作者: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董奕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病历是梳理临证思路的关键!中医新手上路,从写好病历开始,想要了解更多优质的相关资讯,请大家多多关注"大世界日记"。